“无形之手”,舞动文化彩练——文化产业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辟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彩练论文,之手论文,开辟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新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改革发展巡礼
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图书音像产品琳琅满目,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影视精品层出不穷……精彩纷呈的文化产品生动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进入市场,文化产业规模越做越大,以“中国元素”为底蕴的我国文化产业不仅塑造了强大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为推动中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增添动力,更在风雨中茁壮成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我国文化经济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了新途径、新空间。
从依靠“输血”到自我“造血”
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文化产业振兴奇迹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经过7年的改革历程,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演出和艺术展览运营机构,净资产增加252.66%,仅2009年就在全球200多座城市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和综合文化活动6000余场,全球年度观众超过1000余万人次。在世界舞台上成功演绎了中国文化的精彩传奇。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形成了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创作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实现了从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北京市儿童艺术剧院推出《红领巾》《安徒生》《迷宫》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儿童剧,演出场次从转企前的100场增加到600多场,总收入从77万元增加到70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9万元增长到5.4万元。
“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并将其置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需较快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之首。这一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梯队。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了文化产业的地位,明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部部长蔡武说。
从“小舢板”到“航空母舰”
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
2008年到2009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大动荡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风平浪静。“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多年来一再强调的增长方式转变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说。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到8个百分点。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的产业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近些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了文化产业的集约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散、乱、差”的局面。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把利益相关方联合在了一起。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方兴未艾。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小舢板不能远洋航行,我们必须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规模化和集约化是文化产业面向市场的必然要求,通过重组、兼并、破产等形式,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一点已为众多国际文化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所证明。”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一批总资产和总销售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双百亿元”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市场中的“航空母舰”。2010年,全国46个演艺企业集团整合成立,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120家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资产总额3234.2亿元、主营收入1785.8亿元,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73.5%和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
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文化产业将再次迎来重大机遇
2011年5月,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谋篇布局,明确提出:“要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坚持内容为王,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只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3%,形势不容乐观。
“文化产业是整个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超过10%以上,美国等国家甚至超过20%。这个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个差距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柳斌杰说。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