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闻观念转变中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误区论文,观念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与新时期剧变的社会生活和读者多样化的审美需要相适应,新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对此转变过程作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考察,指出新闻观念转变过程中陷入四大误区,并剖析产生误区的根源及其对当前新闻实践的危害性。
关键词 效益倾斜 淡化领导 低级趣味 “文学”化
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变,也促使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并适应于封闭性新闻实践的陈旧的新闻观念也相应地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如:由轻视信息传播转变为重视信息交流;由轻视经济效益转变为关心经济效益;由注重“魔弹”式的灌输转变为注意读者的反馈等等。观念转型使新时期的新闻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以崭新的姿态面世,并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各阶层日益猛长和变化的审美需求。从总体上看,转型的主流是健康、正确的,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新闻观念的转型出现了一些困惑,陷入了一些误区,给我国新闻事业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廓清这些误区是当前新闻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误区之一:讲经济效益转变为向经济效益倾斜
我党早期报刊《先驱》在发刊词中谈到自己的使命时,说:“本刊的任务是努力唤醒国民的自觉”和“反抗的创造精神”,“达到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①这个观点可以代表我党的办报宗旨。无论是我党早期创办的报刊如《热血日报》,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日报》、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日报》,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它们均把对人们思想、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的影响即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相对而论,经济效益则考虑不多或者说根本就不用去思考经济收入上的问题。新闻事业做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办报的指归不是赚钱的工具,因而办报的一切费用由党政机构或国家财政支付。这种只重社会效益的新闻观念,在战争年代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新闻实践也为巩固革命胜利取得的果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消说,重社会效益而轻经济效益的观念是适合当时社会现实需要的,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社会各个方面,它给社会带来了一个新的观念——注重经济效益。这种新观念也激荡着新闻界,使报人们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我国新闻界在改革开放的早期,这两个效益处理得很好,能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办报宗旨,又能适当地兼顾经济效益,使国家减轻了经济的重负,使报业人员的福利有了一定的提高,报社滞后的物质技术设备也得到一定的改善、更新。如一些报社兴建了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建立电脑照排,告别了铅与火等等。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一些报业人员经受不住“海”潮“热”风的冲击,失去了思辩,倒置了本末,视金钱为上,再加之一些政府部门过早地给新闻单位“断奶”,迫使报社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经济收益。于是为了捞钱,一些老总热衷于当老板,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上;有意让经营者打着编辑、记者的牌子大拉广告;大量地扩大广告版面以至侵占或挤夺了正常的宣传报道版面;更甚者出现了人所不齿的“有偿新闻”。在理论界也响起了“新闻具有商品性,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论调。办报的天平向金钱方面倾斜,记者那支圣洁的笔涂上了一层金钱的铜臭,转变中的新闻观念迷失了航向。
两个效益,究竟何者居大呢?我们的原则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宣传思想战线价值取舍的最高原则。在此大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两个效益不可或缺。办报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报纸难以立足更难以发展;有经济效益而无社会效益,则从根本上失却了办报的意义。因而在新闻观念转变中,讲究经济效益不能转化为向经济效益倾斜。颠倒了主次,混淆了目的和手段,无论是实践也罢,抑或是理论也罢,都会陷入误区,丧失共产党人办报的宗旨。
误区之二:加强自我约束转变为淡化党的领导
我国报业至今也不作为企业单位来经营。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因素毫无异议也进入了报界。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报纸有1600多种,这么多报纸,谁都想争取读者,立定脚跟并求发展。而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新时代争取读者首先必须要加强自我约束。那些习惯于照章办事,“上面叫怎么办就怎么办”的缺乏主动性的编辑、记者;那些吊儿郎当、纪律涣散的编辑、记者,此两类报人都难以给读者奉上高质量的“佳肴”。只有那些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敬业意识浓烈的报人才会时刻留心身边的事情,及时捕捉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写出独家新闻,从而使报纸独树一帜,蒸蒸日上。《羊城晚报》政法部记者黄常开因病住在广州中医学院一院,在与学院工作人员接触中,了解到社会各界,包括学院的师生、医护人员关于军嫂韩素云的感人素材,强烈的敬业精神使他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利用手术前的时间,多方采访当事人,疾书而成长篇通讯《爱心无价》。②正是由于《羊城晚报》有一批象黄常开那样高度自觉、主动的编辑、记者,才使《羊城晚报》在诸多宣传军嫂的报刊中,走在全国的前面,令同行刮目相看,也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激烈的竞争,促使报人自我约束的增强,近几年尤显突出。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有人由此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播要适应社会需要,读者是“上帝”,受众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淡化党的领导,甚至还否认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私人办报,同人办报,不赞成新闻的党性原则。
新闻要不要接受党的领导,这是非常清楚的问题。新闻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物化了的意识形态,它们作为党、人民、政府的喉舌,没有党的领导显然是行不通、说不通的。更何况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由共产党来领导的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并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经济。这种体制决不能形而上学地理解为过去思维定式上的那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现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已对这个体制的若干问题有了原则性的意见。其中关系到全局以及新闻事业体制方面的领导问题,中央明确说明,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加强对宣传思想和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特征和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新闻改革中观念的转变不应该是淡化和摈弃这种特征和传统,而是要强化和张扬这种特征和传统。
党的领导和自我约束的加强并不是水火不相融的矛盾的对立物。党领导的加强使自我约束亦随之增强并朝正确方向发展,没有党的领导或淡化、弱化党的领导,自我约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妄谈。前些年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即是明证了。(注意:报业“自我约束”并非始于新时期!)
办报需要自我约束,更需要接受党的领导,看不到这一点,新闻事业就会迷失方向走进误区。
误区之三:贴近生活与贴近群众转变为追逐低级趣味
十年内乱给新闻工作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假、大、空”新闻充塞版面,新闻报道远离生活,也远离群众,新闻事业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新时期伊始,广大新闻工作者为革除此弊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许多报纸不仅版面活泼清新,内容上也大量出现了老百姓感兴趣的东西,能及时地报道老百姓欲知而又未知的事实。如:物价升降、商品供求、房地销售、惩治腐败等等“热点”“焦点”问题。特别值得提及的是1992年2月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人民日报》经济部发起的,由300多名记者参加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这次活动使一系列质量大案先后爆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这次活动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工作导向了深入。总而言之,新时期新闻报道观念的转变,使空疏的报道变为“三贴近”的报道,一改过去满版“领导讲话”“领导接见”的做法,深受读者欢迎。然而在商品浪潮一浪高于一浪的撞击下,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这种正确、健康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逐渐演变为一些报纸不负责任地刊登暗含色情或格调不高的奇闻轶事。如:都市流行女保镖、越南女郎当我国酒吧服务员、一根毛竹戳穿两人等等,更有甚者大量刊登凶杀、奸淫、抢劫、偷盗、贩毒等犯罪案件以招引读者。这不仅没有反映出我国社会面貌的主流,而且污秽的新闻毒害读者、败坏社会风气,同时给读者造成了社会不安宁的恐惧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宣传的负效应。新闻做到这份上,还能起到什么导向作用呢?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指的是新闻报道的立足点转移到面向群众方面来,以老百姓的需要为圭臬。从形式上讲,版面要和谐活泼,报道形式要丰富多样,语言要雅俗共赏,多说新鲜话、实在话、朴素话等等。内容上则要求以平凡人物为版面的主人,反映他们的业绩、愿望、情绪、意见、建议和呼声;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做及时报道,使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社会进程、世界走势,并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等。刊登那些不雅洁的、无聊庸俗的货色就以为是贴近生活、贴近读者,那只能是一种观念的堕落。列宁早就指出:“生产报纸应当是千百万人都能看懂的通俗报纸,但绝不能庸俗化。不要降低水平迁就落后的读者,而要不断地——十分谨慎、逐渐地——提高读者水平。”③
因此,我们切不可为了自己眼前的“营生”,而忘记了党中央提出的“以高尚的精神塑人”的宣传思想战线的任务。
误区之四:追求形象生动转变为新闻“文学”化
新闻报道的通俗生动,早在我党创办报刊之时就十分留意了。到延安整风时又着重批判了党八股。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再次强调要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办得“生动、鲜明、尖锐”。④胡乔木也提出:写得好的新闻,应该“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⑤在实践上也出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报道,如:《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上海严寒》等等。十年内乱把这些传统几乎丢弃尽了,报纸上大量充塞着大哄大嗡的新闻、大批判的腔调,报纸失去了可读性。至新时期,新闻界为了恢复新闻的信誉,鼎力革新,多方探索,以求报道的生动。比如提出“立体化”写作方法、“散文式”的结构形式、“多侧面报道”和“全感采访”等等。通过这些探索性的实践,涌现出一批生动形象、人景俱见的新闻作品:《经济学家赶集》、《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铁肩担国防——徒步随民工支前背粮队进墨脱》等等。这些佳作有一个共同之处:适当运用文学手法、技巧。适当地运用文学手法,新闻报道的确能为之增色,所以高级记者郭玲春把自己写作时采用的文学手法,比作“咖啡中的糖”。然而近几年来,新闻报道追求生动而大量运用文学手法、技巧,有时超出了一定的“度”,有一种新闻“文学”化的倾向。这是新闻观念转变中的一个误区。
在新闻“文学”化观念支配下,记者用不着去艰苦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只需获得一星半点的事实,便可凭想象加工出一篇煌煌大作。想象的东西无论多么真实,都不可能与事实完全吻合。而新闻报道在真实性方面要求十分严格,不但要求现象的真实,而且要求本质的真实。所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生动,可以借鉴文学手法、技巧,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如果新闻生动性的探索只局限于此,那就太表面化了。况且仅以把玩文学技巧以达报道的生动,这是没有多大价值,也是没有必要的。新闻的生动,更重要的在于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中摄取生动深刻的新闻素材,由此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有血有肉、鲜活生动、令人振奋;记者写作时亦能笔下生风,妙语叠出,而不会象浮在面上、泡在会上时为求写得生动而冥思苦想、搜索枯肠了。1994年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的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对此深有体会:“我来到沙漠边缘的村庄,到各个放牧点跟农牧民交谈,这才知道,新闻就在人民生活中,真正的新鲜的东西在基层,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写出新鲜的、引人入胜的稿子。”⑥这段发自肺腑的话正是新闻生动性的极好注脚。
新闻“文学”化会把新闻报道引上歧路,导向困惑,丧失自我。
新时期要求新闻工作者转换脑筋,更新观念,使新闻报道合乎社会、时代、人民的需要。然而如何才能使新闻观念更新,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者认为观念转变要正确,即适合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具体说要适合社会主义的性质,适合人民群众日益猛长的审美需要,适合新闻这一形式的特质。上面所论的观念失误,均缘于与这“三个适合”有悖。新闻观念源自新闻实践,反过来又给新闻实践以指导。错误的观念必然给实践以误导,因此,在这里剖析新时期新闻观念转变中的诸种误区,其现实意义应该是无庸述说的。
注释:
①1922年1月25日《先驱》,主编邓中夏、刘仁静。
②吴活枚、王赛茵《宣传普通好人产生轰动效应——羊城晚报关于好军嫂报道纪实》,1995年《中国记者》第2期第20页,新华通讯社主办。
③《新闻战线》1995年第3期第16页,人民日报社主办。
④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第90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⑤胡乔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
⑥《中国记者》1995年第1期第18页,新华通讯社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