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挫折论文,幼儿论文,因素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独生子女的抗挫能力普遍较弱,迫切需要有相应的指导策略。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探析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因素,为幼儿园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和支持。
本研究依据《幼儿抗挫折能力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选取抗挫折能力总分较高和较低的幼儿共22名,采用直接访谈和电话访谈两种方式对其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实际接受访谈的教师和家长共28位,地区涉及重庆、河北、云南、广东、山东、江苏6个省市。访谈目的在于了解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因素。访谈是在家长和教师自愿合作的情况下依据访谈提纲进行的,在取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作了笔记,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结果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
(一)体质
访谈者:您认为幼儿自身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呢?请您举个例子好吗?
受访家长:孩子自身的健康状况很重要。我儿子长得比较壮,体力很好,很少生病,他也就觉得自己力气大,因此什么都不怕。
体型论(Body Type Theory)代表人物克雷奇默尔(E·Kretschmer)和谢尔登(W·Sheldon)认为,体态属于健壮的“中胚层型”的人往往具有自信、精力旺盛和大胆的人格特征,体态属于高而瘦长虚弱的“外胚层型”的人往往具有内倾、拘谨、胆怯等人格特征。
访谈结果表明,体质是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因素之一。身体比较虚弱、经常生病的幼儿在面临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更多的逃避和退缩行为,而身体比较健壮的幼儿能够以较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生活、学习和交往领域的挫折。
(二)已有经验
访谈者:当幼儿以前没有做好的作品,再一次被要求去完成时,幼儿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
受访教师:他不愿再做。因为他第一次做不好的话以后就失去了兴趣。
已往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消减幼儿的挫折感,而失败经验则会增强幼儿的挫折感。已往的成功经验会产生两种结果——自信心增强和兴趣提高,当幼儿有过克服困难的经验后,再次面临挫折情境的时候,其挫折感就不会很强烈。失败经验则会导致两种不良的结果——自信心减弱和兴趣下降,当幼儿再次面对与失败有关的事物时,通常会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或者对该事物不再感兴趣,其抗挫折能力就比较弱。
知识经验与挫折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幼儿努力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关键。
(三)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个体在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体验。个体对能力的自我知觉影响其任务卷入、付出的努力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情感反应。 幼儿入园以来生活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幼儿入园后自信心的最初来源,而成人的积极评价则是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即使幼儿遇到的挫折比较小,也要给予幼儿大力鼓励。
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自信心强的幼儿大多能够坚持更长时间,会想各种办法努力解决困难以完成任务。如,小班的娟娟小朋友在长达十几分钟的穿鞋过程中尝试了许多种方法和姿势,既没有放弃努力,也没有急躁的情绪,因为老师曾告诉她自己是可以穿上的,她也确信如此。相反,自信心不足的幼儿一般表现为放弃努力、去做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到处乱走、丢掉或者毁坏制作材料,情绪随之低落,挫折感较为强烈。
(四)好奇心与兴趣
访谈者:当幼儿不能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时,幼儿一般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呢?
受访教师:幼儿会说“不知道”,然后就向老师问答案。幼儿对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反而更感兴趣。
好奇心与兴趣有助于提高抗挫折能力。研究发现当困难与好奇和兴趣并存时,好奇心强或兴趣浓厚的幼儿往往能够战胜畏难心理,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达成目标,而好奇心较弱或缺乏兴趣的幼儿往往更多地受到挫折情境的困扰而放弃目标。
好奇心是指当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情景中,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等行为倾向。好奇心既有动机的成分,也有认知与情感的成分,与探索行为密切相关,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好奇心是兴趣形成的初始阶段,两者都是维持幼儿专注于目标、提高坚持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因素。
(五)动机取向
访谈者:当幼儿以前没有做好的作品,再一次被要求完成时,幼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受访教师甲:田田会坚持完成。因为她看到别人都做好了,自己也想做好,以免别人笑话。
受访教师乙:乐乐第一次做不好以后就不敢尝试了,因为他害怕再做错。
幼儿在面临挫折时的表现可以体现出两种动机取向,一种是向往成就和奖赏的动机取向,一种是回避失败和批评的动机取向。一般来讲,具有向往成就和奖赏的动机取向的幼儿,其抗挫折能力较强。向往成就和奖赏的动机取向中又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幼儿面临挫折情境时所采取的努力行为是直接指向任务本身的成功,即为了完成任务本身而努力排解挫折。另一种情况是幼儿的努力行为是指向老师或家长的认可和奖赏,即为了获得成人的奖赏而努力排解挫折;具有回避失败和批评的动机取向的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弱,通常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为了避免再次失败而更加努力,坚持尝试排解挫折,另一种是为了避免再次失败而逃避挫折,不做任何努力。
幼儿较低的交往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幼儿的所有探索动机,由对交往的恐惧扩大到对所有新事物的回避,于是幼儿逐渐选择以独处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自我建构,但却失去了发展需要的社会支持、积极评价、观察学习的机会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对于具有回避失败和批评的动机取向的幼儿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六)归因方式
对于同样一个挫折情境,不同的归因方式会给幼儿带来不同强度的挫折感。一种方式是客观归因,即把产生挫折的原因归于客观因素,如向成人请求帮助而遭到忽视时,认为老师是没有听见,或者忙不过来。另一种方式是主观归因,即把产生挫折的原因归于他人的主观因素,如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了。对挫折情境的理解比较客观的幼儿往往心态较好,情绪比较平稳,积极调整行为方式排解挫折情境。处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下,客观归因的幼儿不容易产生挫折感。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Albert Ellis)的挫折ABC理论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人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A指诱发性事物(Activating),B指人对挫折产生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C指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认为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该理论支持了幼儿客观归因不易产生挫折感这一结论。有关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归因方式对挫折承受力有影响作用,挫折承受力状况不同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差异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结论。
(七)分享意识
受访教师:孩子都喜欢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有的孩子独占欲太强了,受不了老师去照顾别的孩子。比如说囡囡吧,我在照顾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她不愿意,就做鬼脸引起老师注意,要不就把椅子弄翻。
缺乏分享意识的幼儿往往难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容易产生挫折感。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主要指与其他小伙伴共享幼儿园里的物品、空间和教师的关心,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交往挫折。婴儿在8个月~12个月时就有了利他行为和分享的倾向,2岁半的幼儿助人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多,表达方式更为丰富。这说明幼儿认知发展已经达到能够注意并识别他人需要的水平了,但幼儿入园后却往往不肯与同伴分享玩具、空间和教师的关受。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独享的习惯,入园后却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资源,许多幼儿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变化,产生被侵占、被剥夺的挫折感,小班幼儿尤其明显。
(八)安全感
访谈者:当孩子在学习方面不能回答出成人的提问时通常会有什么反应?
受访家长甲:孩子胆小,她不会回答就不敢吭声,怕说错了。可能是我们平时太忙了,很少关心她,她有点胆怯。
受访家长乙:他会找话说(笔者注:尝试回答),可能他认为我们能从他的话中听出来他的意思并完善他的语言。有时候他也乱说,瞎猜。
安全感是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基础。安全感是对自己及周围环境的安全状态的主观体验,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安全感较强的幼儿面临挫折情境时其消极情绪反应的强度较低,对挫折的排解能力也更强;相反,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比较敏感、脆弱,对日常生活有更多消极的体验,面临挫折时常常表现出畏惧退缩的行为。在学习领域,当幼儿感到教师或家长的鼓励与宽容时,幼儿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探索行为,尝试克服挫折的愿望也较为强烈;反之,幼儿会因惧怕失去成人的喜欢或担心成人的批评与不满而紧张不安,缩手缩脚。在交往领域,当幼儿感到自己比较安全时,即使同伴间的冲突较为激烈,幼儿的挫折感也不会很强烈。
马斯洛认为“只有感到安全的儿童才敢于健康地成长”,“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紧强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他们通常都能保持安全感和坚强性格”。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挑战,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而安全感正是幼儿迎接挑战、抵抗挫折的动力基础。
(九)情境因素
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影响较大的典型情境有三种。第一种情境是当年长幼儿与年幼幼儿在一起时,年长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会有所增强。表现为可以解决独处时自己不能完成或需要教师帮助才能完成的事情。如,中班男孩宁宁平常在涂颜色时经常会涂到线外,后来有一次小班的孩子过来一起画画,宁宁涂得非常好,“从来还没见到他涂得那么好”。其原因可能是年长幼儿与年幼幼儿在一起时会产生“大哥哥”的自尊感和优势感,希望在小班的弟弟妹妹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幼儿会努力克服困难,甚至可以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一些任务。
第二种情境是当幼儿与抗挫力较弱的同龄幼儿在一起时,其抗挫折能力会有所减弱。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存在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有的幼儿还存在从众心理。比如画画的时候,有的孩子见别的小朋友不会画,就叫喊:“老师,我画不出!”他也跟着喊画不出。实际上,他是可以画好的。
第三种情境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所表现出的抗挫折能力要强于在家里所表现的抗挫折能力;幼儿与父母在一起时所表现的抗挫折能力要强于与祖父母在一起时的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来讲,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在本研究中,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的要求比较严格,而祖父母次之。当幼儿面临挫折情境时,抗挫折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采取回避或退缩的行为。这时候,教师或父母往往会采取鼓励与持续要求相结合的方式,给幼儿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排解挫折,但祖父母往往会溺爱幼儿,当幼儿不愿面对挫折时,祖父母或妥协或包办,没有把耐受挫折、排解挫折的机会给幼儿,故幼儿与祖父母在一起时所表现出来的抗挫折能力最弱。总之,幼儿在成人施加一定压力的情境下其抗挫折能力会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