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是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从品德与社会教学本身的任务来看,就是要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是否联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是否对儿童进行了情感教育,是此门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去联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并且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各种情感。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采用直观手段,营造浓厚的历史现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例如,在讲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课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展示了有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历史史实。通过这一历史线索,让学生了解到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大胆探索。同时也真正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利用教材知识,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品德与社会》教材本身是按照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圈来建构的:我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同时,在教材中设计了许多从生活出发、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等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知识内容与活动探究。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地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通过对教材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问题的阅读、观察、思考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从而更清晰地了解社会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时,我首先说:“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你的记忆中,你或者你爸妈,是否在大雪后清扫过你家门前的胡同或街道?”不一会儿,几个同学举手回答说自己的爸爸清扫过。其中一位同学介绍的很具体。他说:“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雪下的有五厘米厚,我们单元五楼的一位老爷爷起的早,首先用扫帚扫出了一米宽的一条小道。我爸爸听到有扫雪声,便说了句:‘哎呀,下大雪了!得赶紧起来扫楼下的雪。如果晚了,就不好办了。’于是,爸爸穿好衣服,就拿着一个铁撮子到楼下干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爸爸把一米的小道拓宽到了二米多。正累的满头冒热气时,三楼的一位年轻的叔叔,拿着一块大木粉板出来了。只见叔叔用大板刮雪,效率很高。不一会,二米多宽的小道,给拓宽出了四米多。这会,连进出车辆都没问题了。爸爸和叔叔们,看着共同清扫出的道路,都高兴地笑了。”学生一讲完,我就激动地说:“这个案例太好了!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家的事情,大家做’。”然后,我用教材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这个观点的强化。这样学生逐渐懂得了:大家伙的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地去参与。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受益,人与人间的关系也会更和谐。
三、通过合作交流,强化学生的各种情感
首先,小组合作交流。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我们能够为地球做什么》一课时,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我让每个学生都回顾介绍一下自己家人为“地球环保”所做的好事,也可提一条环保建议。结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个组员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恐怕发言时间不够用。结果课堂时间真的没有完成讨论,同学们很遗憾。为此,我又布置了课后继续发言讨论,并且要求每个小组把好的环保做法及建议书面上交。上交后张贴在教室的看板上,进行无声的交流。通过上交的材料看,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做法点子。例如,洗衣水的多种用途、外出游览不乱扔垃圾、说服爸爸少开车、家中垃圾分类包装、举报塑料厂等乱排污水等。这些做法和金点子,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更加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其次,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他们的学习活动,不断扩大、改造、推进他们的经验,促使他们更加完善自己。教师是一名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学习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点拨、提问、启发和激励。作为教师一定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或自己收集到的课程学习资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有收获,而且还可以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例如,学生在课外可向老师借阅教师指导用书、校本教科书、音像材料。学生还可在家长的带领下到教师指定的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名山古迹等地亲身观察体验。我们教师这样引导的目的正好符合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样,教学内容可以从教材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可以即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这样做,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只有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使学习结果得以拓展和迁移,从而真正地实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目标。
论文作者:高 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教师论文; 社会论文; 教材论文; 他们的论文; 儿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