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主义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韦伯曾在其《新教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明确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即“时间就是金钱、信誉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增值性、善于付给别人钱的人是别人钱袋的主人、影响一个人信誉的最微不足道的行动都要注意、关心自己的债务、谨防把一切都视为己有”等。科思伯简要地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从牛身上榨油,从人身上赚钱”,有的人指出这就是美国精神。韦伯还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来源于欧洲的新教伦理精神,即“要合法地赚钱”、“勤奋、节俭”等。韦伯曾引用《圣经》中的一段话——“你见过在事业上克勤克俭的人吧?他心站在君王面前”表达了这一意思。韦伯认为由新教伦理制造出的资本主义精神哺育了近代经济人,这种经济人实际上就是道德人,因为道德人认为只有合理的获利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其经济活动是其道德完善的重要手段,其历史使命是促进经济和道德的同步发展。那末,“社会主义精神”是什么?其来源和作用又是什么?一直没有明确地回答。本文旨在探讨社会主义精神的内容、来源,其中交织地探讨了社会主义精神的作用。

精神是个宽泛的概念,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精神可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和其政治、文化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理应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精神,但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即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理应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地方。可见:社会主义精神一方面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精神,另一方面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特点。

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精神的内容至少有:

第一,生态伦理精神

近几十年来世界环境状况、人类生存状态的也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因此,人和自然界恶化启迪人们:自然界不只是“劳动对象”、“资源对象”,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尤其自然界也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因此,人和自然界应该是平等、尊重、爱惜和保护的关系,这就是说,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伦理道德性质。人类应以道德的态度对待大自然,即“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稳定性、完整性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有助于生态系统平衡的行为,否则,不注重以至于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①a]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也就必然要求合理地利用自然界这一重要资源,这就是说既要改造自然界,也要不至于破坏自然界、使其失去生态系统的平衡,即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否则,人们对自然界就是不道德的。尤其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同时,不断出现的生态系统平衡等环境问题迫切要求人们树立生态伦理精神,比如说,我国当今所遇到的荒漠化问题,即我国现受荒漠化影响的区域已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并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生活在荒漠地区和受其影响的人口近4亿,因荒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40多亿元。[②a]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就在于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最终的原因仍是人们生态伦理精神的缺乏。

第二,人力资本精神

现代市场经济虽然需要货币资本等物质资本,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是物力资本实现和发挥效益的基础,例如,货币资本要求具备现代经济决策的人去运用,机器要求熟练工人操作和修理,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的农业人口,现代化的服务业要求有计算能力的人快速和准确地进行计算,所以,更需要的是人力资本。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解开现代经济增长的钥匙。由于美国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在1900年到1956年间大约增长了8倍半,而再生产性资本量则增加了4倍半,因而,舒尔茨认为重视人力资本是美国经济制度最突出的特点,相反,发展中的国家只重视货币资本,而看不到对教育、文化、健康、在职培训、就业流动等人力资本投资所获得的回报率要远远高于货币资本,即忽视了人力资本及其投资。事实上,“在现有的劳动者既缺乏技术又缺乏知识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常规资本,虽也能够获取某些增长,但是,增长率肯定十分有限。离开大量的人力投资,要取得现代农业的成果和达到现代工业的富足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①b]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持久稳定发展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人力资本。韩国总统金泳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多次指出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人力资本效益是该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上也可以看出:重视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重视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人的发展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需要,也就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人的健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人格等方面的提高。三是人的潜力和能力的发展,也就是指人们认识、理解、有意识地合理影响和规划现实世界的变迁能力和认识、理解、有意识地合理调整自身变迁的能力,这些能力通常表现为思维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罗马俱乐部主席奥尔利欧·佩切依奇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的,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比,它应占绝对优先的地位。联合国一系列社会发展文件中特别强调了以人们为中心的思想。[②b]

在我国当今市场经济建设中,也出现了人们往往只看到货币资本作用,千方百计地贷款、集聚货币资本等,而没有对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没有对人的发展进行投资,所以,要必须树立重视人力资本的精神。

第三,实业精神

虽然重商主义、流通、强力掠夺、高利贷等可以致富,但是,由于这些不能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使民族工业、科学技术获得发展,使经济组织得以完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所以这些难以培植起一个民族的工业精神等实业精神,也就难以推动实业等民族经济的发展。18世纪美国西部的开拓,19世纪日本的“值产兴业”都因重视实业、重视工业而推动了整个民族经济发展。

综观欧洲历史上所出现的资本主义,其形式有三种:一是海盗掠夺型的资本主义。它主要通过强力获利,尤其是通过掠夺获利;二是高利贷型的资本主义,携销商的资本主义,大规模投机家的资本主义,发放特许权利的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充满投机和暴发、依世袭封号和种种特权虽可获利,却必然堕落的资本主义;三是以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理性资本主义。这是一种重视理性、重视实业、重视科学的资本主义。事实上,荷兰海盗式的资本掠夺,德国暴发式的高利贷资本投机都没能使本民族的资本主义在近代得到长足发展,倒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伴随着理性、科学获得了成功。其原因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重商主义等难以培植起一个民族的工业精神等实业精神。[③b]

在我国当今市场经济建设中,股票、房地产、下海经商等都有浓厚的投机色彩和很大的泡沫经济成分,如果这些情况还将如此下去,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影响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高。[④b]所以,在当今我国,培育民族工业精神等实业精神已是当务之急。

第四,经济正义精神

这首先表现在“买卖公平”、“生财有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取利要正当、合理合法,否则,就是经济不正义,如在市场经济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偷税漏税、贿赂官员、窃取情报、造谣诽谤、欺行霸市、冒用商标、玩弄骗术等。应该反对不正义的经济行为,这是因为不正义经济行为不想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率来创造经济剩余、获得利益,而是只想多分割经济总量,只想多占别人经济利益,也就根本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

其次表现在要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尤其当两者不可调和之时,应该强调社会效益至上。缺乏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也是经济不正义行为,应该坚决反对。

再次表现在要求自觉地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如互助友爱、见义勇为、顾全大局等,否则,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经济行为也是不正义的经济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最后表现在要正确地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三者之间的一致性,也要看到三者之间的对立,尤其当三者不可调和之时,要以国家利益至上、集体利益为次、个人利益最次为原则,这就是说,取利要分清轻重主次,相反,崇尚个人利益至上的经济行为也是不正义的经济行为,也应该坚决反对。

当然,经济正义精神还表现在正义分配(即公平分配)上,也就是表现在下面所说的共同富裕的精神。

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不少不正义的经济行为,必须坚决反对,因此,要树立正义经济精神。

第五,共同富裕的精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非按劳分配为补充,兼顾效益与公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和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因为按劳分配排除了凭占有生产资料取得收入的分配方式,因而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具体地说,在人们劳动的初次分配中坚持效率原则、等价交换和多劳多得,在社会再分配中要求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每个职工的人权(即生存权、温饱权、劳动权、发展权等)在其退离休或暂时不能参加劳动的期间都能得到保障,实现社会分配公平,最终整个社会达到共同富裕。

简言之,上面所说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义分配(或可公平分配)的思想,它必然要求共同富裕的精神,这一精神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①c]“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c]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正义的分配,缺乏共同富裕的精神,这最明显地表现在贫富差距的加大上。分配上的不正义所导致的收入过分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也无法体现和实现,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正义分配思想,尤其要树立共同富裕的精神。

第六,平等精神

平等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平等,而且表现在人与人平等。社会主义人与人平等是最彻底、最真实、最进步的平等,具体地说,不仅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在劳动权利、劳动机会、男女同工同酬、住房条件、教育机会、社会资源和利益分享、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评价和决定权利、对社会所有的财产的拥有和使用权、对社会收入的分配权等方面实现平等。

也只有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有经济实体如企业之间的平等,也才能有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中自主自立、交换、竞争、开放等,否则,就不会有经济实体的自主自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中,陷入了依附性畸性发展,这引起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它们并且重新思考发展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约集一些学者开展了“内源发展”研究,已提出了一系列内源发展研究的成果,其中有一点指出:内源发展是全面的自主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保持经济的自主性,而且要保持社会生活方式的自主性、价值和文化的自主性。可见:内源发展要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平等合作,没有平等合作,就不会有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地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只会陷入被动依附性发展。

由于“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形式”。[③c]所以,重视民主精神就是要树立平等精神。由于我国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以,我国当今要树立平等精神。树立平等精神就意味着树立民主精神,社会主义的平等、民主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没有平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由于民主是法律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律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所以,平等需要法律来保障,法律就体现了平等。由此可见:树立平等精神也就需要树立法律意识。

在当今,我国缺乏上面所说的生态伦理精神所蕴涵的人和自然界的平等、没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最彻底和最真实的平等、没有健全法律制度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平等精神,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为了消灭不平等现象,我国就必须树立平等精神。

第七,社会责任感

具体地说,这有以人民利益为重、敬业精神、以企业为家、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等精神。以这一精神来约束或要求自己就是自律。

我国社会主义一直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人都要有主人翁精神,实际上就是强调社会责任感。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每个公民要自律,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当今在我国,这一精神有所下降,必须要加以重视和改正。

第八,社会成就感

树立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就是社会成就感,即自强,不仅要自我实现,而且更要通过自我实现来达到为人民、为社会多作贡献,即实现社会价值。

由于社会主义的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的,所以,人要以社会价值为主,也就要有社会成就感。在当今我国,也出现了个人主义现象,这就要求人们树立起社会成就感,以克服个人主义。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可归结为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协调发展的精神,即环境效益、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人的价值相统一的精神,也即当今我国所说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或者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精神。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精神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应该进一步加以研究。

由于可知:社会主义精神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政治思想,同时,社会主义精神又是来源于以往社会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即资本主义精神)“扬弃”,而且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扬弃”。所以,应该从资本主义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来分析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由于资本主义文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蕴涵的精神也就是市场经济精神,在市场经济精神基础上出现了社会主义精神,这已在上面讲述了,所以,有必要深入地研究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如何导致社会主义精神的。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主要有:(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易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明训,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2)道德至上的精神。儒学以仁让为贵、孝悌为尚、以忠敬为美的人生理想,在此道德幅射下,主张“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动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3)天下为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中心,集体为本位,讲究“贵群”。在个体、局部与集体、整体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前者、保全后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4)天人合一的精神。农业文明造就了有机的、生态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也是天人合一。[①d]从中可看出:(4)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中生态伦理精神的形成,(1)、(2)、(3)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中人力资本精神、实业精神、经济正义精神、共同富裕、平等精神、社会责任感、社会成就感的形成。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所以,有必要详细地分析儒学的基本思想——仁义如何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形成的。综观儒学的仁义,其含义丰富而复杂。先说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伦理道德上的含义,可指“爱”、“孝”、“心之德”、“众德”等。第二类是指政治上的含义,可指“为政之本”,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先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广与存亡者亦然。”[②d]第三类是宇宙上的含义,可指“生”,“春作夏长,仁也”,[③d]“生,仁也”。[④d]再说义,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伦理道德上的含义,可指“义者,宜也”,[⑤d]就是指思想行为所要符合的一定标准,尤其是指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可指“人之正路”,“仁,人心也;义,人路也”[⑥d]等。由此可见:仁和义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再从“克己复礼为仁”可知:仁、义、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正如王夫之所说“仁也,义也,礼也,此立人之道,人所当修也”。[⑦d]第二类是指经济上的含义,可指“财富的分配方式”、“经济制度”、“理财的原则规定和具体方法”等。孔子赋予义的实质是“因民之利而利之”,[⑧d]从制定合理的田制与赋役制度上解决的是“大惠”,也就是义。孟子的仁政是以正经界、均井田、“分田制禄”、“制民之产”为中心内容。由“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可知:仁政所实现的道路是通过义,也就是通过制定有关生产与分配的政策或制度来实现的,同时,对仁政有关政策的实施与推行也是义。“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⑨d]“大人”的职责是为农业和商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董仲舒针对当时土地兼并的事实,提出了以限田论为中心的经济主张,其指导原则是“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①e]又说:“受禄之家,贫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可家足”[②e]并认为这是“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的。[③e]但是,“今弃其度制,”“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在这里,法以为制的义,是指经济制度,循以为行的义,是对制度的遵守。这里的义含有经济与伦理的双重含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他的《周官新义》发挥了《周礼》的经济思想,是变法的理论根据,并以“理天下之财”为己任。他在《乞制置三司条制》的奏章中说:“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④e]在这里义是理财的原则规定和具体方法,内容涉及转输之均、用度之通、货贿之制以及敛散之术。其实,宋明理学并非只谈义利而不谈经济,仅在宋代理学史大谈经界、屯田、水利、赋役以及兴利除弊等经济措施就不下数十百家,其所谓的义理探讨也都是以政治经济为指归的。如朱熹视“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说:“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⑤e]“利是那义里面生出来的。凡事处制得合宜,利便随之”。[⑥e]第三类是政治上的含义,这从义的第二类含义,尤其仁政是通过义来实现的就可以看出。[⑦e]由上可知:儒学仁义所蕴涵的精神有:(1)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从仁的宇宙上的含义就可以看出,这就是说天人之间是以生命的纽带而联系起来的。(2)平等精神。这不仅表现在人和自然平等上,而且表现在人和人平等上。儒学的“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⑧e]“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⑨e]实现仁的方法之一的“恕”要求人们在血缘关系之外的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真诚相处、将心比心等说明了儒学仁义蕴涵着人与人平等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儒学才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⑩e]“人皆可以为尧舜”(孔孟语)、“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语)、“天下无生而贵者也”。[11e]也正是由于仁义,儒学才具备了民本主义思想。民本主义思想虽然不就是今天的民主思想,但毕竟是民主思想的胚芽。如前所说,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所以,儒学的民本主义蕴涵了人和人平等思想,这就反映了儒学的仁义蕴涵有人与人平等的精神。(3)见利思义。这从义的经济上的含义中就可以看出,利总是在义里生出来的。儒学一直就有功利意识或人欲的存在,如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12e]“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3e]孟子也指出“富,人之所欲”,[14e]他自己“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15e]过着比较阔绰的生活。宋明理学虽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也承认物质利益的存在,如朱熹指出人的饥食渴饮等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是天理而不是人欲,所谓人欲就是在人的最基本生活要求之外的要求,比如说在饮食中“求美味”便是人欲,可见:朱熹并没有完全否认人对物质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也正由于利或人欲的存在,儒学就一直主张节欲。孔子由“放于利而行,多怨”[16e]而提出了“见利思义”的要求,孟子把节欲看作是养心之道、当作德行的基础,荀子也主张以仁义来节欲,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也就是主张克服人的私欲,则更是主张节欲了,理学也主张以仁义来节欲,如二程并不一概否定利,只要与义一致的利,则是善的。尤其一提的是,宋明理学将义利之辨化解为公利之分,如程颐认为“义与利只是个公与利也”,[17e]通俗地说,义利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群体利益(或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或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唯一原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相对于利而言,义则超越了个人(或特殊集团)的利益而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因而,它对个人(或特殊集团)的利益起某种调节作用,可见:以义调节利并不是为了消除利,而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义,利之本也”,[18e]否则,“废义则利不立”、[①f]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②f]孟子曰:“上下交征(逐)利而国危”[③f]等。正因为如此,儒学主张“义以为上”,“先义而后利”,这也是“重义轻利”的实质。总之,儒学主张见利思义,也就是主张以义节利,这是“重义轻利”的实质,其目的不在于完全抑制利,而在于获得最大限度的利,这样,利是从义中生出来的,义本身就成了公利,这也表明了儒学虽有义利对立的思想,但侧重的还是两者的并重、两者的统一。(4)正义分配精神。又称公平分配精神。与儒学仁义思想相一致,儒学有两种公平分配观点,第一种是由仁义所提倡的爱无差等、兼爱、博爱所导致的“平均就是公平”的观点,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患寡而患不均”,[④f]第二种是由仁义所倡导的爱有差等,即所谓“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⑤f]所导致的“有所差别才能体现公平”的观点,但儒学强调的是第一种观点。另外,中国古老的“大同之说”的重要理论根据就是儒学的仁义思想,如其社会理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⑥f]就说明了此,但同时也说明了儒学仁义思想蕴涵平等、公有、公平、人道等思想,其中不免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分配精神。从上也可以看出:“有差别才能体现公平”的公平分配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实现“收入过分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目的。(5)人际关系协调的精神。儒学一直以仁义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⑦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⑧f]、“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⑨f]等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很高的要求。为了推行仁的思想,孔子还提出了“孝”、“忠”、“恕”、“信”、“悌”、“义”等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孝”是指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准则,父母处于至尊的地位,子女必须讲孝道,不但不能违背父母的旨意,而且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⑩f]“忠”主要是指处理君臣或其他从属关系,要求“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1f]“恕”主要是指处理在血缘关系之外的一般人际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们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信”是指处理上下级关系及朋友关系的原则,在交往中必须“言而有信”,“悌”是指处理兄弟关系的原则,兄对弟要悌,弟对兄要敬,“义”是指处理不同等级关系的一种准则,“臣事君以忠,君于臣有义”[12f]要求严格区分尊卑贵贱、等级名分,使人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从中可以看出:儒学人际关系原则既有处理家庭内部关系,即血缘关系的原则,如孝和悌,也有处理非家庭的人际关系,即非血缘关系的原则,如忠、恕、信;既有处理上下级关系或从属社会关系的原则,如忠、孝、义,也有处理平等社会关系的原则,如恕、信。由于非家庭关系的家庭化,即非血缘关系的血缘化,如君王为君父、官为父母官、朋友常以结拜为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就使一个群体、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能成为一个大家庭,所以,儒学的人际关系原则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甚至本质上没有区别而混为一体,如忠义相联、礼义一致、仁义一致、忠孝一体化,这就使儒学的人际关系理论具有伦理道德政治化、政治伦理道德化的特点,即没有将伦理道德和政治严格区分开来。此外,儒学仁义还蕴涵“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敬业乐群”、“自强不息”、“杀身成仁”、“兼济天下”、“内圣外王”等精神。从上可以看出:(1)、(2)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中生态伦理精神的形成,(5)、(2)、(3)、(4)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中人力资本精神的形成,(3)、(4)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中实业精神的形成,(2)、(3)、(4)、(5)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中经济正义精神、共同富裕、社会责任感、社会成就感的形成,(2)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中平等精神的形成,儒学所蕴涵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等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尤其是实业精神、经济正义精神、共同富裕、平等精神、社会责任感、社会成就感的形成。总之,儒学仁义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即有助于上面所说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形成,也即当今我国所说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的形成。所以,如果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思想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精神可简述为义利并重、义利相统一的精神,这正象国外华侨所希望中国的那样,“富而有义,富百有礼”。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注释:

[①a]参见孟宪忠、包霄林:《论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

[②a]转引自《光明日报》,1996.6.20,第四版。

[①b]转引自孟宪忠、包霄林:《论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

[②b]参见孟宪忠、李今朝:《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新华文摘》,1995年第10期。

[③b] [④b]参见孟宪忠、包霄林:《论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

[①c] [②c]引自《邓小平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64页、第373页。

[③c]《列宁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257页。

[①d]邹广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重文化背景》,《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

[②d]《孟子·离娄上》。

[③d]《礼记·离娄上》。

[④d]《周敦通·通书》。

[⑤d]《礼记·中庸》。

[⑥d]《孟子·告子上》。

[⑦d]《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三十》。

[⑧d]《论语·尧曰》。

[⑨d]《孟子·尽心上》。

[①e]《春秋繁露·制度篇》。

[②e]《春秋繁露·制度篇》。

[③e]《对策》三。

[④e]《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一。

[⑤e]《朱子语类》卷三十七。

[⑥e]《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⑦e]参见陈启智:《儒学义利观新诠》,《东岳论丛》,1993年第6期。

[⑧e]《论语·雍也》。

[⑨e] [⑩e]《论语·颜渊》。

[①①e]《礼记·郊特牲篇》。

[①②e]《论语·里仁》。

[①③e]《论语·述而》。

[①④e]《孟子·万章上》。

[①⑤e]《孟子·滕文公上》。

[①⑥e]《论语·里仁》。

[①⑦e]《遗书·卷十七》。

[①⑧e]《左传·昭公十年》。

[①f]《国语·晋语二》。

[②f]《论语·里仁》。

[③f]《孟子·梁惠王上》。

[④f]《论语·季氏》。

[⑤f]《礼记·丧服小记》。

[⑥f]《礼记·礼运篇》。

[⑦f] [⑧f]《论语·颜渊》。

[⑨f]《论语·雍也》。

[⑩f]《论语·为政》。

[①①f] [①②f]《论语·八佾》。

标签:;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