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论文_周克慧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论文_周克慧

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 409600

摘要: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文章阐述了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分析了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加强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要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战略 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值得人们深思。

近年来,彭水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文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本文以彭水县作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如何抓好乡村文化的建设?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它要求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备“扶志”和“扶智”功能,产生基础性和引领性的重要影响。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要重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转变和提升广大村民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生存技能等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差距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文化不同程度的衰落,拉大了城乡差距,造成很多农民纷纷逃离乡村,由此带来的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实践中,关键是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从根本上塑造农民新的精神面貌。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家园,离开了繁荣兴盛的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就会失去基础保障。

(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选择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乡村居民同城市居民一样,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的追求,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显,社会呼唤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文化相对落后乡村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更是迫切需要满足其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事业有长足进步。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

二、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彭水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乡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7年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1160万元;开展文化活动较丰富,2017年全县乡村开展的文化、体育活动达300余场次;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完成了267场送文化下乡活动,配合渝州大舞台送文化下乡30场次,完成流动文化服务进村3856场次,完成率100%。彭水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乡村文化活动种类单一,乡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

三、加强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不仅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更要关心群众的精神需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对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到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意、增强发展动力、和顺群众关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能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把乡村文化建设放在重大议事日程上来考虑,统筹经济文化发展,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同等地位来考虑,增加资金投入比重,转变发展思路,认识到乡村文化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无污染、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能重复使用、绿色环保安全的新型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资金不足是彭水县乡村文化发展最大的阻碍,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文化建设只能是空谈,资金投入与保障是关键。

1、政府应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设置相应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和文化设施配置等专项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

2、鼓励社会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

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以民间资本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彭水县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激励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源,将政府与社会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利益共享”的投资格局,从而使文化建设社会化。

(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创新乡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送进农村,唤起村民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乡村的文化发展动力。

1、建立农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搞好调查研究,调研农民喜欢的文化活动和方式,充分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基层,深人农村,调查研究农村实际,挖掘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输送反映农村生活的书刊,办农民喜欢的文艺节目;创作适合农民需要,反映正能量的作品;要充分利用农村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文艺联欢晚会的形式,播放农民喜欢,广受农民欢迎的电视节目。

2、营造好乡村文化氛围

要致力创办好乡村文化大讲堂,建好利用好村广播站,在村里做一些图文并茂的文化、科技喷绘,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好乡村文化氛围,普及实用新技术,推广科技新成果,让群众以科学指导生产生活,用知识脱贫致富。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引导人、教育人、鼓励人,让乡村群众摒弃依赖思想,树立艰苦创业、自立自强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科学健康的乡村文化生活新形态。

3、加强乡村的基础教育工作

在乡村的基础教育工作中,重视文化艺术课程对人的熏陶教化作用,适当增设农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课,逐步改变农村人口的文化知识技能,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四)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培养和引进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

1、提高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待遇

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供相对有利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乡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大展宏图干文化事业,把文化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

2、建立文化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文化人才制度,面向社会招贤纳才,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招聘、引进文化人才,提高其经济待遇;推行引进文化人才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优惠政策;对编制内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乡村文化人才优先给予选拔任用。

3、实施文化人才培训工程

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乡村文化技能师徒培训制度,确保有地点有资金,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五)着力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离不开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1、要深入挖掘历史传统文化,打造品牌文化

着力于农村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要扩大宣传,要重视传播,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书刊等多种方式,扩大知名度,吸引人们重视;充分挖掘彭水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和乌江文化,打造彭水特色文化精品品牌,开发文化旅游衍生纪念品、特色文化体验产品,创新本土文化产品与服务,培育打造彭水特色文化产业链。

2、要活化与传承历史传统文化

传承不是守旧不变,而是新形势下的文化继承和创新。一方面要支持鼓励文创产品开发。文化资源活化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既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又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本地鞍子苗歌、踩花山、高台狮舞、舞火龙、哭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历史文化体验。最好的文化传承莫过于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走进现实。因此,要整合资源、资金,加大对以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遗址等为主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如加大郁山盐业遗址群、山谷公园汉墓群、万足茶林坪古建筑群等文物点的保护和利用。以郁山古镇、鞍子苗寨、罗家坨苗寨为重点,完善旅游体验项目以及配套设施,结合苗族生活体验和古文化传说,发展节庆文化体验、民族食品制作品尝、历史传说剧目欣赏等特色体验活动,着力展现民族、民俗、民风特色。使历史文化变活,能与时代交流;使人们在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历史、传承智慧,以推动沉淀在文物保护中的文化资源真正留下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

[2]隋晓会.乡村文化建设切勿浮于表面[J].人民论坛.201 7(10).

作者简介:周克慧(1966.5—),女,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管理。

论文作者:周克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  ;  ;  ;  ;  ;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论文_周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