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精神虐待现象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弱势群体论文,青少年论文,现象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一般来说,青少年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本处于弱势状态的青少年中,一部分我们界定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也在形成之中。如何保障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权益,不仅是青少年工作的难点、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更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其社会位置处于弱势,极易产生强烈的受挫情绪和沉重的心理负荷,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外界施与其上的精神虐待,毋庸置疑将上述问题推到了火山的爆发口上,与之俱来的则是社会风险的增大。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秩序等无法抗拒的种种原因,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少年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予以特殊的关照;在人的发展阶段上,青少年是未成年人、正在发展中的人,需要予以特别的帮助。依据上述对弱势群体的界定,结合青少年自身具有的社会特征,我们认为青少年弱势群体大致可以涵盖以下几类人:一是失学青少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程中中途辍学的青少年);二是失业青少年;三是家庭贫困青少年;四是孤残青少年;五是偏差青少年。
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其处于社会弱势的位置,其生存权与发展权很难得以有效保障,其生存与发展的质量很难得以全面提升。这一切,自不待言。然而,外界形形色色的精神虐待在这一群体中滋生蔓延,却又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一股浊流。
“精神虐待”又称“心理虐待”、“心灵施暴”、“心灵暴力”、“精神伤害”、“情感虐待”等等,是指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外界有意或无意、或隐或现、偶然性或习惯性做出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言行。精神虐待虽不伤及皮肉,但却戕害心灵,扼杀个性,甚至令受害者产生对社会的仇视、对抗心理,最终形成反社会人格。精神虐待一般具有行为目的的无意识性、行为后果的内隐性和行为影响的延迟性等特征。精神虐待的施暴者虽然不具有主观动机的明确性,但其客观效果实质是一种精神伤害;人的心理状态相对于肉体状态而言比较隐蔽和难以观测,因而精神虐待的后果也不像肉体伤害那样显而易见,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灾难”;并且,精神虐待的行为影响往往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出来,其结果是对后继行为的抑制。所以,精神虐待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孤立和精神遗弃。
二、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精神虐待的表现和危害
精神虐待与肉体虐待不同,肉体虐待表现形式单一,较易识别和定性;而精神虐待表现形式多样,不易识别和定性。具体来说,青少年弱势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受精神虐待有如下表现形式:
1.恫吓。对那些偏差青少年和不良青少年,社会上的一些人不是对他们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威胁和恐吓。有些威胁和恐吓是短期暂时的,如留置、不准回家等,象这种威胁恐吓类似于肉体虐待很容易验证是否实施,而且一旦解除,精神上的压力也随之消解;而有些威胁恐吓真真假假,并且具有长期性,这样就会使这些青少年背负一种长期的无形压力,产生担惊受怕情绪,从而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负荷。
2.孤立。社会上的一些人往往把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的偏差和有不良习惯的青少年视作异类,自己非但不施以关注和援手,还教唆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们交往。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的孩子一旦和他们交往,就会沾染上他们的不良习惯,从而变成这些人心目中所谓的“坏孩子”。如此孤立的结果,就是使这些青少年变得更孤僻、更懦弱,而不愿和别人进行交往和交流。
3.歧视。社会上的一些单位和个人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对这一群体中的部分青少年加以歧视。譬如在入学和就业方面人为设置障碍,将他们拒之门外,无视他们的权利与权益。长期在这种歧视、低期望与无期望中生存与生活,极大地抑制了他们个人奋斗的志向,渐渐丧失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形成“疲软”性格。
4.侮辱。有些人经常会使用侮辱、讽刺、挖苦、嘲笑等多种方式发泄他们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不满,而他们的这种讥讽与侮辱往往发自心底而溢于言表。诸如“有娘养没娘教”、“没教养的下贱胚”、“脸比城墙厚”……这些人似乎忘记了青少年弱势群体也是有自尊心的,其心灵是异常脆弱和稚嫩的,如此的横加施暴,只会加剧他们产生报复行为的心理意识,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5.贬低。对这一群体中部分青少年的贬低与压抑常常表现于繁琐的社会生活之中。如“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世界上没有比你更笨的人”,甚至“饭桶”、“造粪机器”、“蠢材”之类的否定评价和有辱人格的话语脱口而出。再加上这些贬低话语的前面往往缀有“从来”、“每次”、“总是”、“一点也不”等夸大渲染的修饰语,更会给这些青少年造成无形的心理伤害,使他们觉得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陷于一蹶不振的精神萎靡状态中。
6.忽视。处于弱势群体中的部分青少年相对于其他青少年来说,属于被社会遗忘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无法引起他人的丝毫关注,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进步与落后,他们的喜怒与哀乐,这一切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长此以往,这部分青少年就会产生自我“忽视”情绪:不思进取,放任自流。
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精神虐待现象之所以很少受到重视,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其危害性。精神虐待虽然没有外显的肉体反应,但其内隐的危害较肉体虐待过犹不及,尤其是处于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其心理极其稚嫩与脆弱,会严重伤及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其危害性有:
1.情感障碍。(1)自卑。经常遭到贬低、侮辱歧视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就会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而且这种低能力知觉较易泛化,在一种情景中习得的低能力也会泛化到其它场景中。(2)焦虑。经济遭到恫吓的青少年弱势群体,过于在意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神经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之下,易形成过敏特质。(3)冷漠。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交互原则和功利原则是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交互原则认为人际交往中的亲疏冷热是相互的;功利原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都希望在这一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因此,遭到他人孤立、冷落与歧视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也会对他人产生冷漠情绪。(4)逆反。由于青少年弱势群体遭到不公平的精神虐待,逆反的情绪特别高。一旦这种情绪处于高压状态,受虐者的发泄欲望强化到一定程度时,逆反心理会导致“挣扎型”攻击行为的产生。
2.人格障碍。(1)偏执。青少年弱势群体精神虐待的这种恶性反应对社会的危害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它一般是盲目地不断重复某种无效或有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一经形成一种动力定势,即使屡遭挫折也难以更改,甚至会在连续遭受精神虐待后突变为攻击性反应,而且也会在不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遭到拒绝后,由于不断重复这种行为而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2)攻击。这是青少年弱势群体精神虐待危害中强度最高、危险更大的一种。由于青少年心理脆弱、心灵稚嫩,当精神虐待频繁发生,就会产生无以逆转的愤怒情绪,直至导致危及青少年自身或他人、甚至社会的攻击行为。
3.交往障碍。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它的必然性来自于由人的需要所决定的合群倾向,合群倾向是人际交往的驱动力,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由于常常遭受社会上一些人的侮辱、嘲讽、贬低、歧视、孤立、冷落等精神虐待,青少年弱势群体就会根据人际交往原则,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渐趋淡漠,慢慢地脱离群体。
三、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精神虐待的成因与对策
青少年弱势群体中部分青少年遭受精神虐待现象,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施虐者的心理异常无疑是导致其对青少年弱势群体进行精神虐待的重要原因。其中,以下几种施虐者的异常心理则是更为主要的诱因。
1.认知偏差导致的情感缺陷。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因素,认知偏差会导致情感缺陷。而情感又是引发和调节人的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情感的缺陷会引起行为的失范。许多精神虐待的施虐者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甚至对他们的正当需求置若罔闻,使其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被歧视的状况中,伤害了他们自尊心,粉碎了他们的自信心。这都和施虐者认知偏差导致的情感缺陷紧密相关。
2.自制力差导致的调适不善。有些精神虐待的施虐者不能坦然面对压力,不善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致使心理失衡、产生异常言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施虐者的自制力差,不善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在与青少年弱势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有效地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无法抑制不当的激情和冲动,从而出现任由个人情绪波动而迁怒于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言行。
3.性格弱点导致的行为失范。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人际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和表现出来,并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式。所以,不良性格自然会导致失范行为。其中忧郁、暴躁、不宽容等是导致施虐者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精神虐待的主要不良性格。施虐者没有好的心情、暴躁易怒、缺乏耐心、心胸狭窄等,自然而然会对青少年弱势群体施以精神虐待。
青少年弱势群体精神虐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广泛涉及家庭、社会、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气的方方面面。因此,预防与控制此类现象的滋生蔓延,必须有效地利用多方面力量,采取多层次、多环节的综合措施。
1.宏观对策。青少年教育是全社会的问题,政府与社会责无旁贷。第一,加快制定青少年政策,切实维护和保障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青少年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处于生存的低谷,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限制;这一群体的大小、生存质量改善的程度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未来,而且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青少年政策时,理应充分认识青少年弱势群体发展的特殊性,认真考虑他们的利益与需求,加大对他们扶助与支持的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权益。第二,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杜绝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精神虐待现象的有效途径。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积极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是促进青少年弱势群体茁壮成长的外部条件。
2.微观措施。从微观角度可以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方面预防精神虐待现象的滋长。父母特别是家有青少年弱势群体成员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同时,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平时应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杜绝精神虐待现象发生于家庭之中。学校是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精神虐待现象的“重灾区”,也是杜绝此类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首善之区。因而,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同时,加强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让学校远离精神虐待。强化社区的宣教功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青少年保护政策,鼓励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形成关心与爱护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精神虐待与青少年弱势群体之间构筑一道有力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