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西部对外贸易差距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差距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实差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贸易战略愈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越深,经济实绩就愈优;反之,贸易战略愈封闭,与国际经济的隔离程度越深,经济实绩就愈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对外贸易水平至少要落后10年。
1.进出口贸易总量差距大。表1对2000年东西部对外贸易总量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2000年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为4042.1亿美元,进出口分别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6.3%和84.3%;而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仅为139.4亿美元,进出口的比重只有2.8%和3%。这说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微不足道,不能很好地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表1 2000年东西部对外贸易总量的比较 单元:亿美元、%
注: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有关数据计算求得
2000年东西部贸易依存度的比较
表2 单位:%
地区 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
全国47 25
22
东部68 35
33
西部9 4.6
4.4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有关数据计算求得
2.对外贸易依存度差距明显。衡量一国和地区对外贸易地位和水平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具体又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为9%、4.6%、4.4%,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25%、22%。可见西部地区的贸易水平大大低于东部。
目前,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标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是谋求长期的经济发展。鉴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推动西部缩小与东部差距方面的作用,有必要深入分析东西部对外贸易差距的根源所在。
二、影响贸易的因素分析
1.收入水平。根据林德(Linder)的相互需求理论,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可能性条件,当产量增长速度超过国内需求增长速度时,便产生了出口能力。在双边贸易中,两国偏好和需求结构越接近或相似时,贸易量越大。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因为收入状况决定了进口需求和支付能力。两国间收入水平越接近,贸易量也越大;而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国家间贸易量也小。表3显示了人均收入在东西部几大城市的近期趋势和分布,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显而易见。就拿1999年来说,上海市的城市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是10988.90元和5409.11元,而甘肃仅有4502.26元和1357.28元。
表3 中国人均收入的区域分布 单位:元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实际收入
地区
1996 199919961999
全国1926.072210.344888.785888.77
北京3561.944226.597338.769238.80
天津2999.683411.115976.947670.94
上海4946.135409.118198.4110988.90
重庆 n.a
1736.63 n.a. 5916.55
四川1453.421843.474484.805510.00
贵州1276.671363.074225.774953.17
云南1229.281437.634999.046234.59
西藏1353.261309.46n.a. 6955.62
陕西1165.101455.863810.694678.81
甘肃1100.591357.283354.524502.26
青海1173.801466.673834.274727.42
宁夏1397.801754.153810.694508.88
新疆1290.011473.174689.085359.7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0)。
2.技术水平。技术差距论认为国际间的技术差别导致了国家间贸易流的产生。当一国在技术上领先时,成本对贸易流的走向没有太大的影响,技术领先国家研制出新产品后,凭借技术优势向国外出口这种商品。其他国家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步掌握技术,这时模仿缺口结束,原技术领先国丧失了对技术的领先地位,转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从而创造出新一轮技术差距,贸易得以维系。因此一国若想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落后地位,就必须重视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两方面。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缺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一直未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新工艺,而是一味维持在单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对外贸易状况自然不能得到改善。因为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运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更多新机器、新工艺的出现,劳动力数量不足问题可以得到缓解。除了石油输出国以外,单纯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与西部地区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东部地区日益加大研发投入,改进贸易商品结构,不仅保持机电商品出口的稳步发展,而且高科技商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成为中国贸易领域的又一龙头产业。
3.人力资本。舒尔茨(T.W.Schultz)的人力资本说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中的资本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寓于人体之中的人的智能,表现为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才能和健康状况。人力资本在比较优势的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产品生产需要的人力智能的高低、多寡不同。初级产品的生产需要较少、较低的人力智能,而战后信息、生物、空间、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产品需要较高的人力智能。
表4 教育水平的地区分布 单位:%
资料来源:维克特·盖斯特勒格:《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人力资源的衡量有多种方法,虽然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教育和健康两个方面,但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反映教育水平的指标作为替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现代文化教育水平发展较低,人力资本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表4给出了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到:西部受教育程度低的比重高,小学程度的人口比重远远超过全国平均34.8%;大学以上学历的比重,除了陕西、宁夏和新疆外,均不超过3%,而全国平均为3.5%,上海则高达11.6%;文盲的人口比重几乎均居全国前列,其中西藏居第一名,为54.3%,青海第二为43.5%。
4.政策支持。客观上来说,中国东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非均衡发展,既是历史过程的沉淀和延续,又是政策战略导向作用的结果。2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目标的设置、推进方式和政策倾斜造成了东西部贸易差距的不断扩大。“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的战略使得国家投入大量的中央财政资金到东部,修建各种基础设施;给予东部出口厂商减免税收、资金扶持、协助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设立贸易中心,组织贸易博览会,在港口城市设立经济特区、保税区、贸易加工区等。而西部地区,国家没有采取这一系列措施,长期以来仅作为东部地区资源的提供地,竞争优势自然渐趋衰落。
5.资金状况。影响一国贸易的生产要素除了劳动、资源外,还有资金。大量的资金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由于GDP小,自我积累能力差;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小,发展程度低;吸引外资能力弱等,长期以来东西部地区货币资金失衡状况严重。由表5可以看到:东西部货币资金的分布差异相当大,1997年东部地区拥有金融机构存款的65.1%、贷款的57.1%,而西部地区只占有3.4%和15.6%,资金供给满足不了资金的需要。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东西部差距更大,东部地区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是西部的4.3倍和20.6倍。
表5 中国东西部货币资金失衡状况表(1997年)
资料来源:杨少华、杜文:《货币资本形成不足引致西部经济滞后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1年第7期。
6.规模效益。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当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从完全竞争转变为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就取代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动力。西部地区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直未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资源,几乎所有省区工业品生产都是“大而全、小而全”,产业结构普遍雷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为争出口渠道常常自相残杀。这既达不到规模效应,又造成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在东部地区,市场机制大规模地促使企业兼并、重组、联合、破产,促进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贸易结构升级。可见,相同的生产要素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配置效率和产出效应。
7.运输条件。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一种商品在国际间的转移必将产生运输费用。这一运输费用包括装卸、保险以及为运输该商品而实际花费的一系列费用。对于某一种商品来说,它的运输费用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费用的差异。如果运输费用超过国际间的生产成本差异,这种商品就不可能成为国际贸易商品。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与12个国家直接接壤,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但由于深居国土内陆与边陲,东向距海较远,再加上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对外经济联系渠道少,与海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相对困难,在地理区位评价上总体得分低。西部地区资金缺乏、信息不灵、技术与管理经验不足,导致码头建设、装卸过程、保险方式没有实现现代化操作,成本攀高。这就使得西部地区的很多商品的市场成本虽与东部地区相差无几,但由于巨额的运输成本,成为非外贸商品,退出外贸领域。可见,运输条件差异也是构成东西部对外贸易差距的一大因素。
8.生态环境。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的深入,绿色浪潮迅速席卷全球。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环境,对贸易品施以环境规制的现象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如“绿色关税”、“绿色检疫”、“生态倾销”等。产品绿色化将成为商品市场进入和竞争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没有中央优惠政策倾斜的背景下,为加快经济发展,不得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分强调比较优势,生产很多破坏生态资源的产品以供出口。比较突出的是在天然草场上刨挖甘草,砍伐树木,导致资源严重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鉴于此,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
三、政策建议
1.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使用重点应向西部倾斜,加大研发投入;对有利于发挥西部优势的产品,应在出口配额、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方面予以支持;迅速建立类似沿海经济特区的功能不同的对外开放示范特区,要重点建设加工贸易口岸,开放城市间出入境口岸,以便尽快吸引和集中国内外资源;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联合,实现规模经济;组织人员进行水、草、林资源的抢救性保护。
2.多渠道积累和吸收资金。首先应提高西部各省区资金利用度,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相对东部地区来说,央行应给予西部地区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和再贷款权,从而为西部地区经贸发展提供足够的地区资金积累。其次要加快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扶持具有增长潜力和带动力强的西部公司上市筹集资金。最后应充分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降低门槛,积极推进金融、电信、旅游、商业等服务业的开放,提高引资吸引力。
3.加强绿色标志的使用和ISO1400环保系列资格认证。绿色标志在21世纪将成为产品进入贸易领域的通行证,它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利用和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发达国家使用绿色标志,而我国由于对其认识不足,申请绿色标志的企业尤其是西部企业寥寥无几。因此应加大力宣传,扩大绿色标志的使用范围。ISO14000环保系列标准于1996年9月正式颁布,是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基础,因此应充分发挥通过认证产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引导西部出口贸易向有利于生态环境绿色化方向发展。
4.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西亚市场。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东南亚、中东、西亚市场在地缘经济格局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市场则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因此西部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尽早“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开辟国际贸易大通道。
5.大力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为西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辟更大的市场空间,但必须转变观念,从强调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到重视改进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因此要大力发展西部教育事业,实现“科教兴贸”。这就要求加大西部财政支出中预算内教育拨款所占的比重,同时也要求各省区从本地实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于当地条件的高效低耗的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