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结构特征与调整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特征论文,方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产业特点
旅游活动涉及到生产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为旅游活动服务的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涵盖范围广等特点。从统计的角度习惯上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贸公司作为旅游产业的主要内涵[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旅游业经历了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早期旅游业(解放后)是以政治接待、文化往来和民间外交为主,改革开放后旅游业逐步发展,从单纯的外事接待转变为以经营服务获取外汇为主的经济活动。以1986年旅游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为标志,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地位。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市场经历了由寡头垄断市场向垄断竞争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市场规范化在逐步建立。
二、旅游业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
1.旅游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包括企业进入与退出市场难易程度,厂商数目(用行业集中度表示),产品差别程度,对价格的控制程度等。80年代中期旅游业在我国保持着较好的利润率水平,旅游企业迅速增长,涉外饭店与旅行社数目逐年以较大比例扩张(表1)。涉外饭店座数从1989年至1999年以10.85%的年均速度增长,旅行社总数的年平均速度增长为16.71%,其中国际旅行社增长相对平缓,年均速度为4.06%,而国内旅行社进入市场速度是非常快的,从1991年到1994年持续高速增长,利润率却逐步下降,市场出现混乱,服务质量下降。1994年国家强行取缔了一部分旅行社,市场才得以稳定。涉外饭店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入境旅游人数8.47%的年均增长率。在1998年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涉外饭店仍以较高的增长率(98年为11.2%,99年为21.7%)开张营业。原因有三:从原有厂商成本来看,有相当一批饭店是无偿投资,当初投资者的意图不是把它作为经营单位看待,而是想搞一个接待基地,因而没有债务负担,经营再困难也可维持,不可能退出这个行业。其次,旅游企业固定资产专业性强,如宾馆饭店只能给旅游者提供食宿为主的服务型产品,其他产业难以替代,即使一些饭店可以转向房地产市场,由于近几年房地产严重过剩,饭店业有60%左右是从房地产转过来的,回转不太可能。第三,无论行业是否亏损,总有一些经营好的比较成功的饭店,他们可能有自己比较明确的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向,这样总会吸引新厂商继续进入,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势必引起整个行业更大的亏损面。
表1 涉外饭店与旅行社历年增长速度与利润率
资料来源:根据1989-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整理得到。
我国大型旅行社主要有国旅、中旅、青旅三家,1999年三家旅行社占旅行社外联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3.34%,即以指标测算的国际旅行社行业的集中度为53.34%。对于国内旅行社与涉外饭店而言,行业集中度要小得多,各企业规模相差不大。旅游景点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地区盲目开发、模仿,使产品的单一性表现明显。旅游服务质量的低劣反映是我国旅游产品目前最显著的特点。
2.旅游企业竞争与市场绩效
(1)旅游企业竞争
由于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竞争机制正由计划走向市场,所以在旅游企业竞争中表现出竞争不足、竞争过度与不合理竞争并存[2]。竞争不足表现在有效竞争手段不足,独立竞争主体不足,一些细分市场竞争不足[3],总的说来企业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的成长阶段,竞争能力匮乏。从竞争手段来考虑,企业可以采取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两种方式,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侧重于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改进产品性能、新产品开发及信息传递等手段,目的是开发新的细分市场,但在我国发展还比较薄弱。旅游企业不成熟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企业主体地位不明,企业主体缺位。过度竞争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4]。从前面的分析已经了解到,在1998年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涉外饭店仍以较高的增长率开张营业,旅行社业在利润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仍以较大比例进入这个行业,旅游业已经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旅行社业不正当竞争的突出表现在于恶意压价竞争,违规招徕,违规接待,由员工流动而导致的商业秘密受侵害等[5]。一旦价格的变化影响质量,即质量依赖于价格的水平,价格就不再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柠檬”市场出现。由于消费者事先不能辨别旅游服务产品质量的优劣,产生信息不对称,对产品只愿意出期望价格,即高于劣质服务价格,而低于较好服务价格。提供优质服务的厂商不愿意接受此类价格,但退出行业又存在难度,于是采取一种降低服务质量的办法,表现在饭店经营上,就是所谓“五星级饭店,三星级价格”。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也许会吸引一些消费者,但是从长期考虑,就如同“旧车市场”,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在极端情况下,这个市场可能走向萎缩。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中,不正当竞争还有一些其它形式,如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以取得非法的利益,即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初期,使用欺诈、蒙骗、以势相胁、行贿受贿等手段的竞争者也常常会与正当的竞争者共存[6]。企业竞争的结果是行业规模在逐步扩大,企业规模在逐步缩小,行业利润率下降。
(2)企业绩效与市场绩效
企业绩效主要从企业利润率、企业利税率、固定资产收入率三个指标来看(表2)。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29%,全行业亏损,但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不可磨灭,企业利税率为2.58%,固定资产平均收益率57.29%。旅游车船公司的效益最好,企业利润率为6.04%,利税率为9.48%。旅行社的效益要次于旅游车船公司,从内部分工看,国际旅行社优于国内旅行社,这不能不归功于政府部门对国际旅行社严格审批制度的控制,防止了与国内旅行社一样的过度进入问题。涉外饭店亏损严重,企业利税率也为负值,即-1.29%,其中外资饭店效益要略好于内资饭店。
表2 1999年全国旅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企业利润率 企业利税率 固定资产收入率
旅游企业 -1.292.58 57.29
旅行社
1.92 2.75 415.42
国际旅行社2.38 3.17 473.12
国内旅行社0.80 1.66 319.48
涉外饭店 -6.34-1.29 35.69
内资饭店 -6.43-1.35 36.65
外资饭店 -6.14-1.18 33.81
旅游车船公司
6.04 9.48 63.2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整理得到。
市场绩效主要从行业规模扩张分析(图1)系列1、2、3分别代表涉外饭店座数、国际旅行社数目、国际旅游收入从1989年到1999年的年增长率。涉外饭店座数与国际旅行社数目增长幅度在研究期基本上由两个完整周期组成。涉外饭店为1989-1995年,1996-1999年;国际旅行社为1989-1994年,1995-1998年。第一周期的最低点在1991年,当时主要是受到89动乱影响,旅游行业规模增长率持续下跌,国际旅行社甚至出现负值。1994年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旅游收入达到最高值。从周期平均变化幅度来看,第二周期(1995-1999)要大于第一周期;而国际旅游收入以1994年为分界线,前期平均增长率要高于后期(1995-1999),可见,旅游行业规模有扩张趋势,同期国际旅游收入开始以低增长率速度变化,行业效益持续下降,市场绩效微弱。除非旅游业在某些方面进行变革,促使旅游业进入下一个周期的上升阶段,否则国际旅游收入仍然会下降。这与国际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不相符合,也预示了我国国际游客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份额下降。
图1 旅游业行业规模扩展图
3.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激发了旅游业结构矛盾(图2),包括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及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单一、重复、雷同,缺乏针对目标市场的新产品开发。行业结构中忽略资源开发这一项,实际上旅游的最关键因素是“游”,其他五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以“游”为中心的。地区结构东西差别较大,从旅游业基本单位数看,东部占总数的43.63%;从旅游业从业人员看,东部占全国的57.32%;从营业收入来看,东部占全国旅游营业总收入的84.12%。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集体经济次之,二者单位数占总户数的88.48%,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些问题,既包括转型期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可能是旅游产业特有的症结。
图2 旅游产业结构矛盾框架图
从政府行为或体制改革来看,行政区经济的束缚,导致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哄而上,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供需脱节。其次旅游经营本末倒置,如果旅游业是一个产业,那么发展主体就应该是企业,但是现在发展旅游业的名义上是企业,实质上基本是由政府来控制的。它不是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更多注重的是政府的利益,企业甚至可以不计成本,无限降价,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其次由于政府部门对旅行社业实施严格的所有制限制,部门利益、地区利益对旅游饭店组成集团或实行产权联合设置了各种障碍,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使得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开放程度在中国经济的大格局中并不象传统的观点那样处于领先地位。从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来看,仍然存在很多缺陷,价格升降不能完全反映供求关系,伴随的往往是服务质量的下降,引发市场混乱。从企业成长角度看,企业规模小,缺乏拓展业务的资金筹集能力,缺乏扩大信息透明度的广告宣传促销费用,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其次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从旅行社体系结构看,所有的企业大都既是批发经营商,又是代理、零售商。从生产的产品看,基本上是针对于相同的客源市场来进行竞争,同时在企业行为上,多采取了价格竞争手段,忽视了非价格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经营理念看,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为目标,因为旅游业是多部门组成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各部门要有机配合形成优质服务体系,不能因为部门利益损害整体形象。
三、旅游业结构调整方向
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近几年来,世界旅游业正在步入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所谓“旅游新时代”。它有一个基本特征,即全球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持续发展。系统经济事实上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即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产业,而是由若干性质截然不同的行业组合起来的貌似松散的综合性产业。这时旅游业的发展要牵涉到广泛的社会经济架构,旅游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经济的良性运转,即旅游部门同其他部门之间必须协调增长[7]。从大旅游目标出发,采取企业零(平均)利润,保证产品质量与中国旅游形象,迎接入世挑战,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1.旅游产品结构调整
旅游产品结构是旅游业的核心内容,其它如企业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的调整都是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一个合理的最终产品。旅游产品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图3),第一层次是构成一件完整的旅游产品所需要的基本零部件,通过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第二个层次的旅游产品结构,即专项旅游结构,其中观光旅游为传统型,在目前仍占绝对地位的旅游产品。通过对第二个层次旅游的细化就产生第三个针对具体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结构,从年龄、职业、地域、文化、信仰、民族等不同角度可以分出很多细化产品。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一个层次,但必须结合第二、尤其是第三层次的特点来完善第一层次的结构调整,即专项旅游产品,针对某一细分市场的专业化产品来建设、调整第一个层次的旅游产品结构,达到优化三个层次结构的目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一类型零件(如景点、饭店等)都要表现出多种型号、花色等特色,才可能制造出适合不同消费者的产品,否则千篇一律产品没有任何差异,就没有竞争力。第二在零件组合成成品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上的协调性,即怎么样组合旅游景点与旅游线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足。
图3 旅游产品结构层次图
2.企业组织结构
在企业组织结构上,旅行社一般是“小规模,大网络”,小数量的、经营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旅游集团与大数量、小规模的旅游企业并存。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几个经营管理有素、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大型旅行社集团,如日本的交通公社、美国的运通公司、英国的宇宙旅行社等。尽管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垄断性旅行社集团,但世界各国旅行社企业数却都不少。我国旅行社宜向这个方向发展,便于旅游形象的设计与宣传。饭店业向两个趋势发展:一是集团化发展和跨国化发展,例如全世界200个主要饭店集团基本上形成了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中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尤其是连锁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二是地域的集中性,在一个城市之内,往往是饭店成区连片,相对集中,这是一种放大了的规模效益,也同样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从所有制结构看,弱化政府的作用,降低行业进入壁垒,鼓励私有企业等各种形式企业的进入,增强市场的竞争性。在我国,一、二类旅行社(97年以后称国际旅行社)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三类旅行社是我国整体改革进程中伴随政府机关精简机构,大办三产的结果,也与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集体、民营三类社则经济力量单薄。这些国有企业倾向于政府的保护与安排,在制度安排的谈判中向政府施加影响,使之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规则约束。长期以来,旅行社行业实行的是“许可证”制度,经营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这种稀缺资源往往是按行政部门级别配给的,这必然引起“寻租”现象的产生。根据十五大精神,我国旅游业毫无疑问应在国退民进之列,即国有经济退出,民营经济进入。无论我们认为旅游业多么重要,它都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国家安全之所系,甚至它还不能属于国民经济主角的地位,只能屈居于配角,这种地位和作用在我们这样的大国经济种是难以改变的。入世冲击,可能只有民营化的旅游业才能担当其御外的重任。旅游业是最需要网络化、集团化和连锁式经营的行业之一,只有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市场,才能解决我国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窘境,才能接受国外大型旅游集团的入驻挑战。
3.旅游行业结构
投入最大的主要是交通业和饭店业,而使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旅游区(点)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与劳动力投入与前二者相比也很欠缺,显得本末倒置。入世对旅游业的第一个冲击将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被打破,景区(点)将与旅行社业、饭店业一同成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全国应该实行统一规划,然后在此基础上分级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塑造区域形象,防止重复建设。我国旅游资源如此丰富,如何开辟出更多的旅游景点、更吸引游客的旅游线路,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之重点。旅游交通既要从绝对量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针对于不同档次、不同特点的客人创造出相对应的服务水平。涉外饭店从质上进行改进,增强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开发新客源,降低量的扩张。旅行社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加强专业化分工合作是提高旅行社效率的关键。一是水平分工可以细化,二是垂直分工,将旅游批发经营商与旅游零售代理商分开,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
4.旅游地区结构
从地区结构看,旅游业发展差距较大,国际旅游收入的84%集中于东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开放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环境有很大关系。中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旅游资源,由于交通、通讯、餐饮、住宿等基础实施的制约,尚未得到完全开发,但是却给我国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扩展空间。一方面,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下一步必须在提高产品档次、加大技术含量、营造市场形象方面加大投入,产品开发的边际成本大幅度提高,超额利润转向了平均利润,客观上存在一个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和利润增长点的动机,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了中西部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拓的空间极为广阔。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恰逢我国西部大开发良好的机遇与西部地区本身具有的优越的旅游资源。西部大开发初期工作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电网、通讯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能源开发,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等,这些工作对旅游开发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