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看环境保护_圣经论文

从“圣经”看环境保护_圣经论文

从《圣经》角度看环境保护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看论文,圣经论文,环境保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源

1.环境出现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推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也就更加明显地认识到人类所生存的这个地球村正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这些危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给这个地球带来的沉重的压力。现在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0亿人。尽管增长率已经开始下降,但这种增长率预计要到2075年左右才能降为零。另外,这些众多人口的分布也是一个问题,大量的人口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非常贫穷的国家。它们的农业生产或自然资源根本不能维持这么多人口的生存。

其次,自然资源正在被人类大量消耗。森林的大量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以及生态失衡。矿产的大量开发仍然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今天人类社会所赖以为生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正在迅速地枯竭。城市的迅速扩大也在侵蚀着大量的农田,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土地都被过度地使用。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可能被用尽。

再次,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在加重。对于环境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化学用品(尤其是放射性物质)对于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二是废弃物的排放,包括废气对空气的污染,以及不可再利用物对于环境的污染。这些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正在日益加重,并对这个地球产生一种不可挽回的影响。

面对这个共同的环境问题,不同的地区、民族和国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都对这个问题的早日解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督教社区及其思想家也对这个危机极为关注,他们对这个问题有过不少的反思及行动。实际上,犹太—基督教传统对于环境问题一直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2.生态危机的原因

有人把现代人们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归因于基督教,认为犹太—基督教传统应该为今天生态危机的恶化负责。①这些批评者们认为,正是《圣经》把人置于万物之上,让人们“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②。《圣经》中的这种观念造成了今天生态危机的基础:无节制的生育,以及对环境采取统治和征服的态度。然而,正如莫尔特曼指出的,在《圣经》中出现这种所谓“人类学”的世界观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而生态的问题乃是随着这400年来现代科技的兴起才出现的。③因此,我们或许更多地要思考这几百年来与现代科技一同而来的现代人的世界观。

或许人们批评犹太—基督教传统可能是出于如下的思路:现代的环境问题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相关,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相关,而现代科学起源于基督教文化,所以环境问题与基督教相关。但是,环境问题与现代科学相关,并不意味着它就与基督教相关。实际上,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今天的生态危机也非完全由科学技术、或者由科技所兴起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所导致,而主要来自于近代以来人类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在莫尔特曼的神学反思中,他也确实反思到近代以来的神学多少影响到人们形成这种观念:即人对这个世界具有绝对的权力。“这就是文艺复兴和唯名论提出的关于上帝的新形象:上帝是全能的,而绝对的权力是上帝的突出特征。结果,上帝在地上的形象——人类(在具体实践中意味着人)——必须为权力和支配地位而奋斗,以便获得他的神性……但是,人类如何获得权力,才能像他的上帝呢?通过科学和技术。”④换言之,科学技术成为人们达到统治自然之目的的工具,成为人们获取对于自然之绝对权力的工具,成为人们满足自己无止境之要求的工具。

从犹太—基督教传统来看,《圣经》确实把人置于高于万物的地位上。并且由于《圣经》把这个自然界看作是被造的,而使其不具有通常民间信仰中所具有的那种神秘性,自然界因此成为人们可以探索和研究的对象。正是这些方面的因素成为近代科学产生的前提。但是,近代科学在其开始之时,就伴随着一种人本主义的观念,日益远离犹太—基督教的创造传统。按照这个传统,“如果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那么,世界就仍旧是上帝的产业,人类无权提出要求。它只能被当作信托财产来租贷和保管”⑤。但与近代科学相伴而来的则是人类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即将人类看作是这个世界的至高无上的主人,想要来征服这个世界。环境问题在犹太—基督教传统看来,无疑应该说与人类的自我中心化相关。而这种人类自我中心观显然不是《圣经》的传统。⑥

二、《圣经》看待环境的几个原则

《圣经》在首卷《创世记》的开篇就说上帝对世界的创造。因此,创造论是犹太—基督教传统的重要基础。从创造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看待环境的两个重要原则。

1.原则之一: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

在世界为上帝所造这个原则中,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这个原则意味着,世界为上帝所拥有,上帝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而人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的主人。正如《圣经》中所多次表明的:“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⑦另外,“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山中的飞鸟,我都知道;野地的走兽,也都属我。我若是饥饿,我不用告诉你;因为世界与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⑧

在希伯来思想中,上帝并不等同于自然,他是自然的创造者,他在被造的自然之外,对自然中的所有事物拥有主权。尽管这个世界因为是被造的而具有非神圣性,并因此可以成为人们探索的对象,但人并不因此对其拥有主权。

其次,世界原本是“好的”,反映了上帝的荣耀。按照《圣经·创世记》的记述,当上帝在第六天创造完这个世界时,“神看一切所造的都甚好”⑨。另外,在《圣经》的诗篇中,也随处可见希伯来人对上帝所造这个世界的赞美和惊叹。赞美这个世界,就是赞美创造了这个世界的造物主,如“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10)。《诗篇》第八篇:“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11)

从《圣经》的这个思想来看,这个世界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恶的,或者是需要人去征服的,而是从原本上说,这个世界乃是善的,是人们要尊重的。《圣经》中所说的这种“甚好”不仅体现为上帝所造的每一个物种或类别都是完善的,同时,在《圣经》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各类别造物的和谐相处中。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完全相通,没有隔阂,更没有冲突和敌意。但这种和谐在圣经中所说的人的堕落中瓦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为敌,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冲突。因此,人对自然的征服,从犹太—基督教的传统来看,乃是人堕落的结果,并非是人的力量和伟大的表现。

再次,被造的世界也在与上帝的盟约之中。按照《圣经·创世记》,上帝与挪亚的立约中,上帝不仅与挪亚一家立约,同时也与从方舟里出来的一切活物(生物)立约:“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并与你们这里的一切活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凡从方舟里出来的活物立约。我与你们立约,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12)圣经中重复了两次上帝要记念他与地上各样活物所立的约。

由此,从《圣经》的思想看,人应该(有义务)尊重各种动物。因为这些动物也在上帝的约中,上帝也看重它们。尽管在这个约中,上帝也把各样活物给人当作食物,但这被理解为是上帝对人的恩典,并不表明人因此就有权力去恶待动物。就如《圣经》箴言书中所说:“义人顾惜他牲畜的命;恶人的怜悯,也是残忍。”(13)

2.原则之二:人只是这个世界的管家

人在这个被造世界中被上帝置于一个异常重要的地位上。这具体体现在人是上帝整个创造的顶峰。人与其他被造物的区别在于,上帝曾“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14)。换句话说,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被造物,乃是因为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造的。

人们常常反过来思想: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之所有的上帝形象之所在。按照希腊思想,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所以人所具有的上帝形象就是指理性。其实这是一种非希伯来式的思想。实际就希伯来思想来说,人像他的父母,有两种可能:或者是相貌相像,或者是举止相像(包括性格、言语和习惯等)。人与上帝相像,只能是后者,因为上帝没有形体,人不可能在相貌上与他相像。而就后者来说,人只能理解为:人在工作与职能上与造他的上帝相像。这也正是人之所以能够受托来管理这个世界的原因。

不过,人在职能上与造他的上帝相像,对于犹太—基督教传统来说,一个当然的前提就是与上帝的位格性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被看作是上帝在这个世界上的代表,来代上帝管理这个世界。因此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身份是管家的身份。而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论者却一方面要人具有上帝权力和职能,另一方面则切断人与上帝的关联,让人替代了传统上只有上帝才有的位置。这显然不是《圣经》中的思想。

作为上帝安排在这个世界上的管家,人对于这个世界有如下两个方面的责任。这主要体现在《创世记》里的两段经文中。首先,上帝在造人后对人的吩咐:“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15)另外,“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16)这两段经文意味着人对于上帝所造的这个世界的双重责任。(17)

首先,第一段经文中的“治理”这地,意味着管理各样活物的权利和责任。Subdue或者rule有征服或控制之意思。这表达出人的地位不只是在自然之中,属于这个自然的一部分,受这个自然界的支配与控制;同时,人也在这个自然之上,拥有着管理这个自然的权利和责任。

其次,第二段经文中的“护理”和耕作这地,意味着保护这地的责任和义务。Take care of有要对这个世界尽义务,或作管家与仆人去服务的意思。这特别肯定了上帝的主权。人只是这个世界的管家,人有责任和义务护理好这个上帝所造的世界。

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一定是同时包含了上述两重的含义。同时强调这两重含义,才能完全反映基督教对于人与环境之关系的看法。

三、圣经中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则

《圣经》不仅为犹太—基督教传统提供了看待环境的原则和独特看法,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方式。

1.安息日的条例

在《圣经》所说的安息日中,不只是人要安息,奴隶要休息,就是牲畜也要休息。“六日你要作工,第七日要安息,使牛、驴可以歇息。”(18)这具体体现了希伯来思想中,动物也在与上帝的盟约之中的思想。

在《圣经》所说的安息年中,土地也要歇息。“六年你要耕种田地,收藏土产;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种,使你民中的穷人有吃的;他们所剩下的,野兽可以吃。”(19)“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给你和你的仆人、婢女、雇工人,并寄居的外人当食物。这年的土产,也要给你的牲畜和地上的走兽当食物。”(20)这个条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能吃土地中所产的,另外更重要的是,人应该给地上野生的走兽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在《圣经》看来,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属于人的,它也属于上帝所造的万物。这块土地不只是人有权力在其上养生,动物同样也有权力。

另外,在《圣经》所说的禧年或圣年,人们不仅不可耕作和收割,也要将所有出卖或转让的土地全部归回原主。(21)以此表明土地是上帝的,人不过是其上的客旅。“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22)这个条例也反映出,人们不应让土地过于集中在某些人手中,以致它被用来满足某些人的私利。因此,从希伯来的观点来看,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土地或财物在人之间的不正常集中,肯定会影响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

2.不可过度收取的条例

在《圣经》所记摩西的律法中,还有一些不可过度收取的条例。这些条例强调在丰收之时,“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23)这不仅是留给穷人或寄居者的,同时也是留给野生动物的。这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无论是安息日(年)的条例,还是上述不可过度收取的条例,都反映出《圣经》对人所居住的这片土地的一个中心看法,即人不可过度地开发或榨取这块土地。这是人与所有动物共同生活的家园,人的责任就是护理好它。不仅让自己从中得到生息,也让受自己保护的生物同样得到生息。如果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过度地开发或使用这片土地,那么,在《圣经》看来,这乃是自取灾祸。“祸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接地,以致不留下余地的,只顾自己独居境内。”(24)今天在大都市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表明,对于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确实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没有想到的问题。

四、观念的改变

关于生态危机的前景,现在最为流行的观点或立场就是物质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的要点可以概括为:首先,由物质不灭推出这个世界的能源是无限的。其次,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

这两个无限在今天都被认为是可疑的。首先,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能量的转换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可用的能量形式在人类的使用或挥霍中变成了不可使用的能量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可以使用的能源实际上是有限的,换言之,人类能够使用的那些形式的能量实际上是在逐渐递减着。因此,“地球的资源是无限的”必须代之以“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必须要谨慎使用和珍惜”。

其次,从基督教的角度看,人只是这整个被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限部分,人类的技术在调整整个生态的失衡方面,是否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这是可疑的。人类的知识永远是有限的,并且人们对于自己所遇问题的了解也是有限的。人们不知道人类的技术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这种解决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新的问题。因此,人类的技术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必须代之以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可能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问题。

实际上,从基督教的角度看,人们对于现代技术已经有一种偶像崇拜的性质。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是出于人们自己的私欲。人们总期待着用更“先进的”的技术来满足自己更多的要求。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更大要求的满足总会以更大的环境代价为代价。因此,生产和消费必要无限地增长这种观念,必须代之以生活质量的改进要先于物质产量的增长。否则,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由于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最终会造成整个人类的毁灭。

更为重要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人对这个地球的更基本的看法:这个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而不是人类随意支配的资源。并且,这个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已经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的家园。自然的存在只是单独为了人类的无条件的使用这样的观念,必须被代之以它是人类与其中的万物所共有的,而人需要负有对这个地球的责任这样的观念。人类现在更需要的是和谐地与这个地球上的各物种相处,和谐地与这个生态环境相处。

人的责任就在于如何保护好这个生存的环境,使之能够完好地传到下一代人的手中。每一代的人都是赤身而来,亦是赤身而去。每一代的人对于这个世界来说都是寄居者。如果这一代的人享受到上一代的人保留给他们的这个生活的世界,他们也就有责任使之完好地传到下一代人中。人类对于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家园更需要做的是去保护,而不是去按自己这一代人的需要与不完全的看法去改造它。当每一代的人都尽到自己管理和保护这个地球的责任时,这个地球就会真正成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家园。

注释:

①参见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隗仁莲等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99年,第40页,注10。

②《创世记》1:28。

③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第40页。

④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第40页。

⑤同上书,第45页。

⑥同上书,第46页。

⑦《诗篇》24:1。

⑧《诗篇》50:10-12。

⑨《创世记》1:31。

(10)《诗篇》19:1。

(11)《诗篇》8:3-4。

(12)《创世记》9:10-11。

(13)《箴言书》12:10。

(14)《创世记》2:7。

(15)《创世记》1:28

(16)《创世记》2:15。

(17) Norman L.Geisler,Christian Ethics:Options and Issues,MI:Baker Books,2002,p.305.

(18)《出埃及记》23:12。

(19)《出埃及记》23:10-11。

(20)《出埃及记》25:6-7。

(21)《利未记》25:8-17。

(22)《利未记》25:23。

(23)《利未记》19:9。

(24)《以赛亚书》5:8。

标签:;  ;  ;  ;  

从“圣经”看环境保护_圣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