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病”谁来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病论文,谁来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一位心急的母亲向《齐鲁晚报》求助,她说自己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知为何产生了厌学情绪,打骂都不管用,她不知该怎么办。据了解,焦虑、厌学、离群、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等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困扰着不少低年级儿童。孩子有了“心病”怎么办?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以及儿童心理医学专家,请他们为儿童心理问题把把脉。
孩子的“心病”拖不得
心理个案:调皮的冬冬(化名)是三年级学生,爸妈平时都很忙,冬冬的爸爸脾气暴躁,常因冬冬犯错而对他拳脚相加。刚升入二年级时,冬冬开始不听课,不做作业,拒绝与人交流。平时稍有不顺就打骂同学。爸妈领他到好几家大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医生建议他们带冬冬去看心理医生,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有心理问题,拒绝去看心理医生,冬冬的情况一直没有好转。
教师支招(山东省实验小学教科室黄红艳主任):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就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作为父母,首先应该以爱心感化孩子,用亲情教育孩子。一定要重视与孩子交流,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应树立起榜样地位,以优良的品质感染孩子。同时,家长也应该正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专家说法(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翟静):像冬冬这样的孩子门诊并不少见,他们突出的表现出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容易冲动。现在,许多家长只把感冒、头疼之类的病当病,而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却不愿承认。如果发现孩子的类似问题,家长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及相关测评,找出孩子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之后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行为的矫正来帮助孩子。
家长“糊涂”孩子受伤
心理个案:小芹(化名)刚上二年级,整天都闷闷不乐,因为爸爸妈妈对她的期望太高,总是要求她考第一名。一旦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没有好脸色,骂她笨,骂她没出息。渐渐的,小芹开始觉得自己真的很笨,没有能力学好。她变得越来越自卑,成绩也越来越差。
教师支招(山东省实验小学教科室黄红艳主任):一方面,家长应该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期望值太高,甚至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应该多方面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另外,家长应注意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的态度应该和蔼,多一些赞扬。尤其不能以责怪、谩骂等方式教育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心理是极脆弱的,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肯定,他们只能给自己贴上“我不行”的标签。
专家说法(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翟静):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把学习成绩看得很重,整天“逼”孩子学习——这是不少家长的“糊涂”行为。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只要孩子能知道学习、能遵守纪律、能完成作业就可以了。家长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一旦有问题出现,要帮助孩子寻找原因。门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稍有注意力不集中就认为孩子有“多动症”,孩子成绩不好就怀疑是智商问题等等,因对孩子的期望高,这些家长无意中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溺爱”之下心病多多
心理个案:峰峰(化名)今年9岁,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家里,他就是个“小霸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不敢惹他,凡事都顺着他。生活上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足的小皇帝。到了学校,峰峰也是这样。对同学毫不客气,谁要惹了他,他一概以拳头回应。有一次,因为老师批评了他一句,他竟然冲老师大吼,把年轻的女老师都气哭了。
教师支招(山东省实验小学教科室黄红艳主任):我们一直在对学生强调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可事实是,有的学生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经常采取过激行为。不能不说的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比如,有的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在外不能吃亏,谁惹你就打谁”;有的家长因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吃了亏而找到对方,非要给孩子“报仇”。这样给孩子的暗示就成了:有了矛盾就得这样来解决。除了有暴力倾向,学生常见的问题还有离群、焦虑、集体荣誉感差、我行我素等,而这些,恰是孩子“情商”的直接体现。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开展了心理专家讲座,学校有专门的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孩子心理是个大问题,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家说法(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翟静):培养良好的性格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应扪心自问:我有没有问题?过分溺爱,使得孩子任性、脆弱,无法适应学校及周围环境,也没有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能力。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时,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关键。
“厌学”不是孩子的错
心理个案:今年上五年级的小海(化名),因为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英语老师狠狠地批评。从那以后,小海开始讨厌英语老师,对英语课也失去了兴趣,接着他就不愿意上学了,害怕见到老师。父母硬拉他到学校,他坚决不进教室。后来,父母只好给他转学,可他仍然不想上学。无奈之下,父母带他咨询心理医生。经过开导,小海终于答应去上学。
教师支招(山东省实验小学教科室黄红艳主任):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塑造良好的榜样作用;其次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这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相互理解和配合,双方应该互相信任、加强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专家说法(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翟静):学生总喜欢对周围事物作出判断。当老师因为个人形象、不良行为等引起学生的不满或者反感时,孩子们常常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如此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孩子的“厌学”心理,老师和家长还是应该多补补“心理课”。
相关链接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个性系统的心理结构(亦称人格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和“自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气质、性格和“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
七、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一定的年龄应有相应的心理活动特点,如儿童青少年应是朝气蓬勃,而老年人应稳重、老练。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应是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