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灌注桩技术是一种利用灌注混凝土来强化地基承载力的岩土工程强化措施。本文对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明确其各个施工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旨在提升施工中使用混凝土灌注桩技术的科学性,保证施工质量。
关键词:岩土工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岩土工程方面的技术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作为一种优秀的岩体工程桩基技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质量会对岩土工程的整体施工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灌桩过程中需要对该过程有详细地了解,以保证混凝土灌桩的基础质量。
一、混凝土灌注桩技术简介
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时,岩土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土木工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而作为岩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满足了岩土工程对于地基施工稳定性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建筑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岩土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地增多。这就使灌注桩施工技术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快速发展。灌注桩施工工程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岩土工程的最终质量,还影响着建筑整体的使用性能。
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一)灌注前准备工作
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岩土工程中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的顺利进展,要在正式施工之前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相关的器械和原材料。在选择机械时要选择最大钻孔直径在3m以上的钻孔机,并保证其最大深度达到100m以上。在选择冲击钻时,还应当尽量选择性能可靠、噪音更小、钻孔质量更好的器械。器械选择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成孔。在此之前,需要做好泥浆的制备。由于在成孔后,为了防止孔内壁出现坍塌和溃裂的现象,则需要运用泥浆保护孔壁。在成孔时灌注的泥浆密度应当较高,保持在1.3~1.5t/m3左右,而在成孔完成后的泥浆密度应当在1.07~1.1t/m3.施工人员应当随着施工进度的进展来合理地调整泥浆的密度,以保证工程质量。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要结合现场的施工条件和地质条件来对设计图进行微调,并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只有做好关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基础的施工质量。
(二)钢筋笼施工工艺
钢筋笼施工是整个施工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制作钢筋笼时,要保证钢筋的质量,在进行钢筋笼编织之前做好除锈和防腐镀层工作,其保护层厚度不能低于40mm,并在制作时控制钢筋的纵向长度和预弯同心的质量,并在焊接时注意焊接的牢固程度,防止在下笼时或是浇筑时出现钢筋笼解体的情况,安装钢筋笼时要安装钢筋定位器,以保证钢筋的质量。钢筋笼的长度应当限制在10~12m之间。安装钢筋笼保护层垫块时,要将混凝土强度控制在C30左右,使用的混凝土圆块长度100mm左右,并在其中间设置10mm左右的圆孔。进行混凝土灌注之前,首先要做好清孔工作,以防止孔中有杂物影响混凝土的浇灌质量。如图1。
图 1 钢筋笼施工
(三)混凝土灌注桩成桩施工技术
成桩施工是保证岩土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展的关键,是能够顺利推进岩土工程混凝土灌注施工进度的重要前提。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成桩施工的质量,在进行成桩工时,施工人员要对成桩的抗冲击力和抗震能力的参数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正常情况下,在进行成桩施工时会产生垂直传播或是水平传播的震动,而桩的震动幅度是成桩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施工过程当中,施工人员要采取试桩措施,对桩体内含水量及其技术参数进行确定,试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还为施工人员调整成桩施工工序做出了贡献。
在成桩时,还要掌握好桩间距。若是图纸上的设计出现失误使桩间距过近,就有可能导致土壤无法内受力过于密集,土壤无法起到固定混凝土的作用,使其出现断裂或是裂缝,甚至将初凝的混凝土拉断;或由于地下水压力过大导致冒水,冒水也会使混凝土柱桩断裂。因此,在成桩时一定要注意桩间距,以保证提升成桩质量[2]。
(四)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沉管灌注桩拔管施工是在运用于桩尺寸相同套管沉入土中后,一边敲击或震动套管一边注入混凝土的过程,其利用套管震动同时完成了混凝土的灌注和振捣工作,是一种优秀的灌注桩施工工艺。拔管施工技术与混凝土灌注的质量紧密相关。拔管的速度也会直接影响灌注桩的质量。拔管过快,就会导致管内混凝土密度变低、有气泡或是混凝土未灌满孔眼的现象。这会导致管内的挤压力变小,会严重降低灌注桩的强度。因此,在拔管之前,要做好灌浆流量调节和成桩试验,以确定最佳的拔管速度。在拔管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匀速拔管,并将失误率控制在20%以内,确保每根管孔内的灌浆质量均匀。
(五)后压浆施工技术
在完成灌浆施工时,为了再次提升其中的混凝土灌注质量,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对压浆的质量进行分析。一旦确定了最佳的压浆数值,则立即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灌浆位置,并在后压浆施工中根据试桩过程中得出的数据作为调节后压浆管的信息数据。选择后压浆管时一般选择钢制导管的后压浆管,并将其与钢筋笼共同绑定以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绑好管后,确定后压浆浆液的水灰比,水灰比的调解要根据突然渗透程度与饱和度为基础进行调节。在进行浆液的调配时,要以土壤的土质为主要参考对象。土壤饱和度较低时,水灰比控制在0.75~0.90之间;土壤饱和度较高时,应当将水灰比控制到0.40~0.65之间。后压浆作业一般在成桩两天后展开,注浆过程要遵循“先桩侧,后桩端”的原则,并将内外主将之间的间隔控制在2h之内。后压浆技术大幅提升了桩体的稳定性,并增加了桩体的抗压能力。
(六)断桩控制技术
对断桩现象进行严格控制,是保证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人员应当密切重视断桩现象并寻找导致断桩的原因。有时,在施工中会使用跳打法来打孔,这时就要注意控制施工流,防止孔间距过小或是不均匀;在灌桩初步凝结时,施工人员要按顺序检查所有的灌桩,并及时对断桩进行补救,尝试取出断桩部分,清理孔内部,并利用增加施工面积或者设置转接箍的方式重新接上断桩并补足桩身,以减少断桩出现。
结束语:总而言之,作为岩土施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混凝土灌桩技术为岩土工程质量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要在使用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时,要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案,并提高对灌注桩质量的重视度,以保证岩土工程的基础施工质量。相关施工人员还要重视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控制,并密切关注工程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以保证后续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付红梅.浅析混凝土灌注桩桩头处理措施[J].四川建材,2018,44(04):94-95.
[2]涂锦圣.岩土工程中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41):210-211.
论文作者:董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混凝土论文; 钢筋论文; 质量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岩土工程论文; 水灰比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