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四重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四重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曾在报纸上撰文表达了对“中国梦”的期待。他写道,“在新一届领导人即将主政的十年里,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在他看来,新一届中国政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大规模的农村—城市移民、令人窒息的污染和环境破坏等,“调和这一切的唯一方式,就是推出一种新的‘中国梦’,融合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的中国”。
事实上,历经磨难的中国人从未失去梦想,过去十年的中国就是在不断地践行梦想的过程中发展至今的。而梦想背后是一个更复杂的中国。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到中国现状时说:“现在有三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高速、高铁、高楼、GDP、国家实力、外汇储备和富豪榜;一个是网络中国:很多人不快乐,郁闷、愤怒、骂娘;还有一个是身边的中国:也就是每个人每天过的日子,相比从前,确实好些了。只有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一个中国。”
大国梦,责任与担当
这十年,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从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到第一艘航母交付海军,无数辉煌时刻已经被世界铭记。
在《寻路中国》等当代中国三部曲的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看来,在许多领域已经实现梦想的中国应该决定自己的未来定位,“除了富强人民和统一祖国等国家层面的考虑,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是应有之义。”
中国在逐步实现强国之梦后的世界定位是很多国家十分在意的,西方对过去十年中国取得惊人成功的反应是混杂的,中国模式拯救论与中国威胁论相继被外界鼓吹和散布。中国显然意识到了自身力量强大之后所引发的外界担虑,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在国防力量上的崛起。在十八大开幕式的报告中,胡锦涛明确表态,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胡锦涛表示,中国将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财富梦,实现与超越
2011年2月14日,中国以58786亿美元的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文章标题,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
跨越实现的背后从来都是步步踏实。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1987年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战略部署,目标再次刷新。2007年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赋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丰富的内涵,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意味着中央对于物质梦想的实现有了更深层的把握,即不能仅是单纯追求经济和财富量的增长和扩张,而是要使发展变得可持续。
由此,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最终在十七大上得到了系统阐发。十七大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等“三个转变”就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一个体现。中国人的财富梦,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只能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去开辟新的路径。环境保护的议题也因此一再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是对于单纯的物质梦想的超越。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之梦融入了中国“全面小康”的愿景里。
文化梦,构筑与重建
如今的中国人愈发意识到,物质梦想的实现和超越之外,精神梦想的构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砝码。
近年来各种令人震惊的道德滑坡事件不时出现,道德重建成为最引人关切的议题。从“小悦悦事件”到“扶不扶老人”的大讨论,多起公共事件引发中国人反省社会公德。与此同时,以公共卫生和安全事故为主的负面事件又不断冲击中国人的价值观。
重建道德、重塑价值观是政府和民众都绕不开的焦点。就在“彭宇案”发生之前的一个月,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此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要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培育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正是在这次全会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被明确提出,且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中国”的梦想将深入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文明信念里。
幸福梦,保障与实现
“眼下中国人梦想的最主要部分仍是物质上的为主,而精神方面最重要的梦想我认为是教育。”何伟说,这是很自然的,在个人人生梦想的实现道路上,中国教育比美国教育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中国人对于教育有更高程度的认可和尊重。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这点。2011年4月29日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透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文盲率仅为4.06%,每10万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有8900多人,而10年前只有3600多人。
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式报告中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下一个十年改革的重点之一应是权力制约问题和社会分配问题。”“做蛋糕”与“分蛋糕”如何相辅相成,怎样能使老百姓更多地受益,“以及怎样制约权力,建设成熟的公民社会,都是新一届政府应着重考虑的。”。
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报告中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未来十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式的中国人的幸福之梦,已被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