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副词及重叠形式修饰谓词性成分的韵律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谓词论文,副词论文,韵律论文,成分论文,单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节副词可以重叠,重叠后的双音节形式仍然可以用作副词性成分修饰谓词性成分,重叠前后基本语义保持不变。这类单音节副词及其重叠形式在修饰谓词性成分的时候存在着韵律上的问题。如张谊生(2000:193)将单音节副词及其重叠形式按照与谓词性成分的音节搭配情况分为三大类,如例(1)所示:
(1)a.自由搭配型
刚来—刚刚来
刚刚回来—刚回来
b.部分限制型 足够—足足够
* 足装满—足足装满
明知—*明明知
明知道—明知道
c.严格限制型 频传—*频频传
频频传来—*频传来
例(1)a中,单音节副词“刚”及其重叠形式“刚刚”都既可以修饰单音节谓词,也可以修饰双音节谓词性成分,即[1+1]、[1+2]、[2+1]和[2+2]都是合格的音节搭配结构。(1)b中,单音节副词“足”只能修饰单音节谓词,不能修饰双音节谓词性成分,而其重叠形式“足足”则不受此限制;单音节副词“明”既可以修饰单音节谓词,也可以修饰双音节谓词,而其重叠形式“明明”就只能修饰双音节谓词,不能修饰单音节谓词。(1)c中,单音节副词“频”只能修饰单音节谓词,其重叠形式“频频”也只能修饰双音节成分。为什么单音节副词及其重叠形式在与谓词性成分搭配的时候会存在上述三大类四小类的不同情况?张谊生(2000)只是指出了这一现象,并没有给予解释。同样,马真(2004:39-44)也指出副词与动词搭配时的音节问题,并且不仅仅限于单音节副词及其重叠形式,但是也只是对相关现象进行描写,没有做出解释。
冯胜利(1997:65-66)提出的“普通重音规则”也许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释提供一些线索。“普通重音规则”的内容如(2)所示:
(2)普通重音规则:
在下面的语串中:……[A B]P,如果“P”是一个短语,那么“B”重于“A”。
“普通重音规则”说明,如果成分A和成分B构成一个短语的话,那么,位于短语末端的成分B要重于位于其前的成分A。冯胜利(1997:74-75)运用“普通重音规则”解释了为什么现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只能是[1+2]而不能是[2+1]。如“种果树”[1+2]是合法的结构,而“*种植树”[2+1]则是不合语法的结构。如例(3)所示:①
根据“普通重音规则”,例(3)a中的动词“种”(成分A)与名词“果树”(成分B)构成一个动宾短语(P),在这个动宾短语中,成分B“果树”要重于成分A“种”,而事实正是如此,因此[1+2]的动宾结构是合法的。例(3)b中的动词“种植”(成分A)与名词“树”(成分B)构成一个动宾短语(P),在这个动宾短语中,成分B“树”应该重于成分A“种植”,但是实际上因为“种植”是一个双音节动词,即分支结构,所以重于单音节名词“树”,这就造成了矛盾,因此,[2+1]的动宾结构是不合语法的结构。
“普通重音规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2+1]的副动结构不合语法,而[1+2]则可以,如“白浪费”和“*白白费”。例如:
如上所示,(4)a中的副词“白”(成分A)与动词“浪费”(成分B)构成一个状中短语(P),在这个状中短语中,成分B“浪费”要重于成分A“白”,而事实正是如此,因此[1+2]的副动结构是合法的。(4)b中的副词“白白”(成分A)与动词“费”(成分B)构成一个状中短语(P),在这个状中短语中,成分B“费”应该重于成分A“白白”,但是实际上因为“白白”是一个双音节副词,即分支结构,所以重于单音节动词“费”,这就造成了矛盾,因此[2+1]的副动结构是不合语法的结构。
但是“普通重音规则”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时候[2+1]的副动结构是合法的,而[1+2]的结构却是不合法的。如“刚刚来”和“*频传送”的韵律结构:
例(5)a中的副词“频”(成分A)与动词“传送”(成分B)构成一个状中短语(P),在这个状中短语中,成分B“传送”要重于成分A“频”,符合“普通重音规则”,但是整个结构却是不合法的。例(5)b中的副词“刚刚”(成分A)与动词“来”(成分B)构成一个状中短语(P),根据“普通重音规则”,在这个状中短语中,成分B“来”应该重于成分A“刚刚”,但是实际上因为“刚刚”是一个双音节副词,即分支结构,所以重于单音节动词“来”,这虽然造成了矛盾,然而整个结构却是合法的。
“普通重音规则”在用来解释状中结构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如“*把他打”是不合法的结构,而“跟他走”却是合法的。对此,冯胜利(1997:70-71)已区分了句子的“基础结构”和“修饰结构”,例如:
冯胜利(1997:70)认为“把他打”是基础结构(“他”是动词“打”所支配的对象),因此,根据“普通重音规则”认定这一结构不合语法;而“跟他走”是修饰结构,“跟他”是修饰动词“走”的附加语,因此“普通重音规则”在这一结构上不起作用。即,“普通重音只管束句子未加修饰语以前的主体结构,附加到主体结构上的修饰成分一般‘遵从’主体结构上的普通重音”。如,在句子“他不想走”中,重音落在动词“走”上;而在句子“他不想[跟我]走”中,重音仍然落在动词“走”上。但有时附加语却又可以改变主体基础结构的重音对象。如,在“她喜欢鲜花”这个基础结构中,重音落在宾语“鲜花”上;当在这一基础结构上加一个“是”,得到的句子“她[是]喜欢鲜花”,重音就落到了“是”上;而加上一个“只有”以后,得到的句子“[只有]她喜欢鲜花”,重音又落在了“她”上。由此,冯胜利(1997:71)认为,基础结构上的重音形式跟加上附加语后的重音形式是分属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韵律现象。普通重音规则的职辖范围只能限定在基础句型之内。附加成分不但能在句中自由出现,而且可以以焦点的身份改变普通重音形式。
既然“普通重音规则”不能在附加结构上起作用,我们就必须找到一套解释附加语重音模式的规则。
2 状中结构
因为单音节副词及其重叠形式与谓词性成分搭配时构成的结构是状中结构,所以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状中结构。先看以下一组例句:
(7)a.有条件地承担义务 a'.有条件承担义务
b.有组织地进行调查 b'.有组织进行调查
c.没有目的地随便看看
c'.没有目的随便看看
d.无代价地提供技术情报 d'.无代价提供技术情报
e.很有把握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e'.很有把握回答所有的问题
f.手牵手地出去了
f'.手牵手出去了
g.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g'.一声接一声叹气
上述(7)中的例句摘自朱德熙(1982:153)。朱先生认为带“地”的结构是状中结构,去掉“地”以后就变成了连谓结构,甚至结构的意思也会有所变化,如例(7)a“有条件地承担义务”是指“承担义务是需要条件的”,而(7)a'“有条件承担义务”是指“具备承担义务的条件”。本文同意朱先生的观点,认为带“地”与不带“地”是两种不同的结构,“VP+地+VP”是状中结构,如例(7)a-g;“VP+VP”是连谓结构,如例(7)a'-g'。那么,如何来区分这两种结构呢?既然,“地”的出现与否会直接导致结构的不同,那么区分这两种结构的关键就自然在“地”。我们知道,连谓结构可以作如下分析:
(8)
如(8)所示,VP2“有条件”与VP3“承担义务”构成连谓结构VP1“有条件承担义务”。那么,带“地”的状中结构又是怎样构成的呢?“地”又置于何种位置呢?
Cinque(1999:140)认为状中结构(Adverbial Phrases)可以看作是一种功能投射(Functional Projection),功能中心语(Functional Head)的性质决定整个结构的性质。如(9)所示,功能中心语F的性质决定指示语(Specifier)位置填入的XP的性质。
(9)
以英语为例,(10)a是合法的句子而(10)b是不合法的句子,究其原因,Cinque(1999:135)认为,如(11)所示,功能中心语F1具有“传信性”(Evidentiality),因此要求副词allegedly位于其指示语位置,功能中心语F2具有“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因此要求副词probably位于其指示语位置。功能中心语F1和F2的性质决定了副词allegedly和probably的位置,二者位置不可颠倒。Cinque(1999)提出这一理论来解释副词的排序问题。
(10)a.Allegedly JOhn will probably giVe up.
b.* Probably John will allegedly give up.
(11)
虽然本文不涉及副词共现时的次序问题,但是可以借鉴Cinque(1999)的理论。前文提到(7)a与(7)a'的不同是由“地”出现与否带来的。如果(8)表示出了(7)a'的结构,那么(7)a的结构就可以用(12)来表示。
本文将“地”看作功能中心语,其功能是标示出指示语位置上的成分是状语性成分,修饰补足语(Complement)位置上的谓词性成分。由此,(8)和(12)很好地标示出了连谓结构和状中结构的区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状中结构都可以由(12)来表达?答案是否定的。
(12)
何元建、王玲玲(2007)发现,有些描写性副词在修饰动词时可以带“地”,如(13)a和(14)a所示。但是,当整个结构名物化以后,结构助词“地”就不能再出现,如(13)c和(14)c所示。
(13)a.张三匆匆地出走
b.张三的匆匆出走
c.* 张三的匆匆地出走
(14)a.游击队迅速地撤离
b.游击队的迅速撤离
c.* 游击队的迅速地撤离
“地”之所以不能在名物化结构中出现,是因为整个结构名物化了以后,谓词性成分暂时失去了部分谓词性,而“地”作为功能中心语的功用就是标示出其补足语具有谓词性,其指示语具有修饰补足语的状语性。既然谓词性成分失去了谓词性,那么就不能位于以“地”为中心语的功能短语(Functional Phrase)的补足语位置。如(15)所示,副词短语(AdvP)只是修饰动词短语(VP)的附加语(Adjunct)。
(15)
由此,我们认为汉语中存在(12)和(15)两种不同的状中结构,前者是以“地”为中心语的功能短语,后者由副词短语附加在动词短语上构成。
3 状中结构的韵律问题
本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共收集到27对单音节副词及其重叠形式,将它们按照修饰谓词性成分时的韵律表现归类如下:
(16)a.自由搭配型
常来—常常来 常来往—常常来往
刚来—刚刚来 刚离开—刚刚离开
将够—将将够 将够用—将将够用
偏去—偏偏去 偏离开—偏偏离开
b.严格限制型
大赞— * 大大赞 * 大夸奖—大大夸奖
渐增— * 渐渐增 * 渐增加—渐渐增加
连任— * 连连任 * 连道歉—连连道歉
屡败— * 屡屡败 * 屡失败—屡屡失败
略知— * 略略知 * 略知道—略略知道
默背— * 默默背 * 默背诵—默默背诵
频传— * 频频传 * 频传送—频频传送
时有— * 时时有 * 时更新—时时更新
微调— * 微微调 * 微调整—微微调整
稍增— * 稍稍增 * 稍增加—稍稍增加
切记— * 切切记 * 切铭记—切切铭记
恰逢— * 恰恰逢 * 恰相逢—恰恰相逢
每逢— * 每每逢 * 每相逢—每每相逢
c.部分限制型Ⅰ
白费— * 白白费 白浪费—白白浪费
明知— * 明明知 明知道—明明知道
单靠— * 单单靠 单依靠—单单依靠
独处— * 独独处 独不然—独独不然
远及— * 远远及 远不及—远远不及
仅见— * 仅仅见 仅看见—仅仅看见
各有— * 各各有 各分离—各各分离
d.部分限制型Ⅱ
足够—足足够 * 足装满—足足装满
统吃—统统吃 * 统吃掉—统统吃掉
偷溜—偷偷溜 * 偷溜走—偷偷溜走
[1+1]和[2+2]的音节组配模式符合汉语使用者“求偶成双”的语言习惯,因此不必做更多的解释。问题较多地出在[1+2]和[2+1]的韵律结构上:什么时候[1+2]是合法的结构,什么时候是不合法的结构?[2+1]在什么情况下合法,又在什么情况下不合法?
冯胜利(2006:5)指出,有些单音节词需要嵌偶使用,所谓“嵌偶”就是要嵌入双音节模型(Disyllabic Template)才能使用。例(16)b和例(16)d中的单音节副词都不能修饰双音节的谓词性成分,只能修饰单音节的,即只允许[1+1]的韵律结构,不允许[1+2]的韵律结构。那么,这些单音节副词就是嵌偶单音词,需要嵌偶使用。在我们的收集中,这类副词有16个,其中有9个已收入冯胜利(2006)。黄梅、冯胜利(2009)指出,需要嵌偶使用的单音节副词与非嵌偶使用的单音节副词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者是谓词的修饰语,后者是谓词短语的修饰语。如(17)所示:
(17)a中,单音节副词“大”与单音节动词“增”构成一个双音节句法词(V[0])“大增”;(17)b中,单音节副词“白”与单音节动词“费”或双音节动词“浪费”构成一个状中结构的动词短语“白费/白浪费”。二者具有不同的句法结构。董秀芳(2004:74-77)将必须嵌偶使用的副词称作“半自由副词性语素”,并认为所有副词性半自自由语素与动词性成分的组合都必须满足双音节的韵律条件,也就是说动词性成分必须是单音节的,半自由的副词性语素不能与双音的动词性成分组合,这种“半自由副词性语素+动词性成分”的组合,在句法上是词与词构成的短语,在词法层面则是临时合成的韵律词,半自由语素继续发展就会成为黏着语素。
再来看单音节副词的重叠形式修饰单音节谓词的情况。(16)a和(16)d中的双音节副词可以修饰单音节谓词,(16)b和(16)c中的双音节副词不可以修饰单音节谓词。原因何在?
Cinque(1993)提出“深重原则”(Depth Stress Principal),内容如下:
(18)深重原则:在结构上内嵌最深(most embedded)的成分将得到重音。
[2+1]的状中结构“白白费”之所以不合法,是因为在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是单音节动词“费”,根据“深重原则”,内嵌最深的成分要获得重音,因此“费”获得重音。但是其修饰语“白白”是一个双音节词,双分支结构要重于单分支结构,这一点也与冯胜利(1997)的“普通重音规则”不谋而合。正因为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因此整个结构也是不合法的,如(19)所示:
(19)
但是有一些双音节副词是可以修饰单音节谓词的,如(16)a和(16)d中的单音节副词的重叠形式。如何解释呢?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修饰单音节谓词的双音节副词几乎都不可以带“地”。② 如(20)中的例句都是不合法的:③
(20)a.* 常常地来往
b.* 刚刚地离开
c.* 将将地够用
d.* 偏偏地离开
e.* 足足地有余
前文提到过,不能带“地”的副词性成分修饰谓词性成分时,其结构可以由(15)来表示。这类副词性成分只是作为附加语简单地附加在谓词性成分之上,不受功能中心语的限制。正因为(16)a和(16)d中的单音节副词的重叠形式只是简单地附加在谓词性成分之上,因此可以与单音节谓词互相贴附,构成一个三音节的超韵律词,共同作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而获得重音,如(21)b所示:
那么,为什么(16)b和(16)c中的双音节副词不能与单音节谓词进行贴附而构成三音节的超韵律词呢?原因在于此类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的时候投射为一个以“地”为中心语的功能短语,功能中心语的存在阻碍了双音节副词与单音节谓词的贴附。
当然,例外是有的。按照本文的理论,不允许[2+1]音节搭配的状中结构,其中的副词都是应该可以带“地”的,但是在严格限制型副词中有三个例外,分别是“切切”、“恰恰”和“每每”,在部分限制型Ⅰ中有一个例外,是“各各”。这四个副词在修饰谓词性成分的时候不可以带“地”。它们的结构应该如例(21)a所示,简单地附加在谓词性成分之上,不能修饰单音节谓词的原因在于这四个副词多用于书面语体,受到书面语体的影响,必须“合偶”使用。
冯胜利(2006:6)指出,有一些双音词要求和另一些双音词组织成一个“[双+双]”的韵律格式,只有这样才能合法。他把这种“双配双”的双音词称作“合偶双音词”。“合偶双音词”同“嵌偶单音词”一样,符合汉语书面语的特征。允许[2+1]音节搭配的状中结构,其中的副词应该都不能带“地”,但是在部分限制型Ⅱ中有两个例外,“统统”和“偷偷”。这两个副词在修饰谓词性成分时可以带“地”,如“统统地接受”,“偷偷地溜走”。这是因为受到口语体的影响。“统统”和“偷偷”是比较口语化的副词,“统统”的第二个“统”字可以读作轻声,所以也有人写作“通”字,“偷偷”则可化为“偷偷儿”,这些都是口语化表现。
4 余论
本文认为有两种状中结构,有的[2+1]状中结构是合法的,而有的不合法,究其原因在于二者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状中结构:前者,如“刚刚”等副词,在修饰谓词或谓词性成分的时候不可以带“地”,因此只是双音节副词对单音节谓词的简单附加,二者可以无障碍地构成三音节的超韵律词,共同成为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来承担重音;后者,如“白白”等副词,在修饰谓词或谓词性成分的时候可以带“地”,因此双音节副词和所修饰的单音节谓词共同投射为一个以“地”为功能中心语的功能短语,尽管有时“地”可以不出现,但其功能中心语的功用尚在,双音节副词和单音节谓词之间多了一层障碍,因此无法贴附为一个三音节的超韵律词。
至此可以发现,既然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可以获得重音,而双分支结构又重于单分支结构,可以得到“内嵌最深的成分不能为单”的结论。例(16)a和(16)d中的双音节副词和单音节谓词的搭配之所以合法,就是因为二者构成了一个三音节的超韵律词,使得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不为单。而(16)b和(16)c中的双音节副词和单音节谓词的搭配之所以不合法,是因为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是单音节的,无法独自承担重音,要想救活此类结构,不能通过副词的贴附,只能在谓词后添加成分,使单音节谓词不再是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如(22)所示,为动词“费”添加宾语“半天功夫”以后,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即为双音节的“功夫”,可以承担重音。
(22)
“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不为单”的原则不但可以解释为什么“*种植树”不合法而“种果树”合法,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把他打”不合法而“把他打了”合法。在结构“*种植树”中,宾语“树”是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是单音节的,因此结构不合法;而在结构“种果树”中,结构上内嵌最深的宾语“果树”是双音节的,符合“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不为单”的原则,因此合法。冯胜利(1997)的“普通重音规则”虽然能够解释“*种植树”不合法而“种果树”合法的问题,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把他打”不合法而“把他打了”合法。因为在冯先生看来,“了”、“着”之类的轻声在数音步的时候是“看不见”的。本文认为,“了”虽是轻声,但至少可以算半个音节。“*把他打”不合法是因为单音节的“打”是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违背了“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不为单”的原则。“把他打了”合法是因为“打了”共同位于结构上内嵌最深的位置,是非单音节成分,符合“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不为单”的原则。同样,“跟他走”合法,是因为其结构如(21)a所示,介词短语“跟他”附加在动词“走”之上,二者构成一个三音节的超韵律词,共同作为结构上内嵌最深的成分来承担重音。
注释:
① “σ”代表音节。下同。
② 当然,例外是有的,详见下文的探讨。
③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觉得(20)中的例句有些是可以说的,比如,“足足de装满十卡车”。本文认为,此时的“de”用于强调,不同于我们所讨论的“地”,而应该记作“的”。此时的副词往往需要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