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中国论文,道德论文,理念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主法制的稳步推进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一些领域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极端事件,却在不断动摇着人们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信心。
对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对内生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尤其是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的自我认同和自我重构日趋紧迫,认同与践行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从2010年底到2011年5月,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电话访问,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的践行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对如何弘扬道德文化传统理念、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有效践行提供参考。
中国道德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名目繁多、内涵丰富的道德规范或德目,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当今社会,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仍具有深刻影响。何为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宋元时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现当代学者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进行了总结和发挥。课题组在参考大量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13个方面,在调查中请被访者对其中每项道德理念的总体践行状况进行打分(0-10分),分数越高,代表对此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状况评价越好。课题组认为,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评分高低间接反映了调查对象对其所处的环境或同类群体的践行状况。
本次调查在对各职业民众进行个案深访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严格按人口比例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91份,覆盖了北京、辽宁、江苏、广东、河南、湖南、四川、陕西的31个地级市(区),包括了各类职业人群。
整体状况
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主法制的稳步推进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些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调查显示,十三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分高低顺序为:孝、智、和、仁、谦、礼、恕、义、诚、忠、节、耻和廉。当前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总体践行评价得分为6.48分。具体分析发现,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孝”“减”“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道德文化传统理念
在十三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中,公众认为最为重要的道德理念依次是孝、诚、和、廉、义、仁、忠、礼、恕、智、耻、谦、节,对上述传统美德选择的百分比分别为:68.0%、39.0%、35.6%、30.6%、28.8%、25.2%、23.0%、15.7%、11.0%、6.7%、6.3%、5.7%、4.4%;同时各种美德在整体价值权重中的百分比为:22.7%、13.0%、11.9%、10.2%、9.6%、8.4%、7.7%、5.2%、3.7%、2.2%、2.1%、1.9%、1.5%。孝文化是公众一致认可的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调查的数据也再次验证了这一点。诚实守信、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着华夏子孙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这些理念在当前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2.农民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的评分最高
在对当前社会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总体情况的评价中,农民群体的评分最高,均值为6.87分;其次是学生群体和商业从业人员的评分;再次是无职业或失业人员群体和工人群体;最后是国家公务人员群体,均值为6.27分。农民的评分最高而国家公务人员的评价最低,主要是与这两类职业人群对于道德标准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农民大多数生活于农村,农村中较好地保留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同时农民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比较单一和简单。而国家公务人员则相对更多地具有现代意识,因而对传统道德的认识出现较大差异性。
3.女性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价高于男性
统计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总体践行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别。女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为6.65分,男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为6.30分。女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明显高于男性,这反映出女性群体社会道德践行较好,或者是因为女性留守家庭较多,而家庭内道德理念践行较家庭外道德理念践行较好。
4.文化程度与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价成反比
调查发现,文化程度与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总体评价成反比,即文化程度越高对传统道德理念的践行现状评价越低。具体来看,16-30岁的群体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分的反比数为-0.131;31-50岁的群体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分的反比数为-0.20;50岁以上的群体中,文化程度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评分的反比数为-0.3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年龄群体,文化程度越高,其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越低,并且年龄段越高,文化程度与评价分数呈现的负相关性系数越大。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我们的文化知识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所忽略;二是文化程度越高现代意识越强,越想超越传统。
5.农村居民对于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总体评价上高于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的评分为6.75分,城市居民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的评分为6.35分。农村居民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明显高于城市居民,这与当前农村社会变迁相对较慢,因而更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农村居民对于社会现实的批评和期望程度相对较低,因此评分倾向于较高。
问题分析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公众对目前中国传统道德践行情况评价基本良好。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发现了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并加以化解。
1.“廉耻”之德相对匮乏
不知廉耻是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毒瘤。在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各维度践行评分中,耻(5.75分)与廉(4.85分)的得分没有及格,被认为是当前社会践行得最差的两个理念。我们认为需求反映的是重要性与实践状况的落差,因此用践行评价位次与重要性位次的位差来衡量需求性状况。分析发现,位差为正的理念有:廉、耻、忠、义、诚。这说明此五个理念人们认为较重要而现实中却践行远远不够,其中,价值重要性排位差距最大的为廉和耻,其位差分别为9和7,是当前需求最为强烈的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腐败案件的不断发生,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折射出廉耻践行的不足和社会诚信的缺失。
2.政治道德备受关注
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状况评分较低的政治领域令人担忧。中国传统的德治主要强调要“敬德保民”“恤民”“爱民”“政者,正也”“廉洁奉公”。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对于“廉”这一道德理念的需求最为强烈,特别是近年来暴露出的问题,让公众对官员群体产生误解。在社会转型期,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应成为道德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经济道德问题较多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经济领域活动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调查发现,“诚”是民众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十三项的需求中仅次于“廉”的一项,但在评价上是最差的,这反映了我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在经济领域的严重缺失。当我们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同时,追求一种合乎道德的经济,是其中应有之义,因为只有符合道德的经济才是人本的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如果企业普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甚至挣黑心钱,没有社会责任感,即使经济得到短暂的发展,那也无异于饮鸩止渴,得不偿失。
4.社会地位与道德示范存在反差
比较不同职业和性别群体的评分可以看出,评分较高的职业群体是农民和学生群体,农民和学生比其他职业的群体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情况的评分要高。女性对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现状的评分高出男性0.35分。这一现状反映了一个问题:一些被公众认为弱势的社会群体正在成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的榜样,相对强势群体来说,他们更好地践行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相反,社会强势群体对于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评分相对较低,间接反映了这些群体在道德理念践行方面的差距。在政治、文化、经济上掌握更多话语权的群体,恰恰是伦理道德方面被认为最不满意的群体,这种反差和异化的严重后果,是社会道德信用的丧失。
对策建议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让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进入人们的实践,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必须世俗化,按照世俗化的方式传播,才可能被现代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实践。针对我国当前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弘扬孝、诚、和、廉等美德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时,也感到一些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这种恶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传统美德的丧失。正如调查数据所反映的,公众认为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总体践行的状况喜忧参半。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转化传播,弘扬传统道德理念的精华,既要继续发扬当前社会践行得较好的方面,又要重视当前社会缺失的内容,通过弘扬孝、诚、和、廉等优秀的传统道德理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加强对政治道德领域的廉耻教育,从底线上确保政治文明建设
在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之中,廉耻与道德问题联系密切,是人性建设的根本所在,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廉耻观不仅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也是治国安邦的道德基础。当代社会一些人荣辱是非颠倒,深层的原因是廉耻观念的沦丧。因此,必须加强对政治道德领域的廉耻教育,从底线上确保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紧密联系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实际,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让廉耻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3.切实加强对经济领域的道德规制,确保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具有社会整合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其中的“道”非常关键,但现在缺乏相关方面的正确引导。经济领域道德滑坡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用,影响着民生事业健康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廉、耻、诚三个道德理念在经济领域的践行情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等领域最近出现的问题集中暴露出我国目前经济道德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需要在法律底线基础上切实加强对经济领域的道德规制,改变经济繁荣而道德萎缩的现状,加强经济领域的道德建设,强化资本的道德感,确保民生事业健康发展。
4.把传统道德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注重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我国的教育在宋代之前以道德根文化教育为主,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回溯到中国传统根文化。2009年2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一文中,将道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青少年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需要把传统道德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注重从青少年教育抓起,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在实处。
5.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教育水平,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先行者
核心职业人群(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重要践行者,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水平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也能形成良好的影响辐射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水平,在更高的标准上诠释和践行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瑰宝注入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执笔:李建华、董海军,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