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视野下的大学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伦理论文,视野论文,大学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明确高等学校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今天,关注科技视野下的大学德育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实际上,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正深刻反思一个沉重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与人类道德的激烈冲突。作为理论上的回应,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针对种种科技现实问题的科技伦理学的研究。伦理学向来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在当今科技时代,伦理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大学道德教育理应做出自己的反应。
一、科技伦理:实施大学德育的全新课题
科技伦理是人们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关系的深层思考,是对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涉及到人类以什么样的伦理道德标准来对待科学技术。科技伦理不是科技与伦理的简单相加,而是人们对科技发展特点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反效应的认识。今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类已有的伦理价值和伦理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科技伦理问题成为21世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高等学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阵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及时分析预见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重视高校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首先,科技伦理具有丰富的大学德育意义。科技伦理问题表现出来的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和严重性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意识。德育在科技时代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大学生须更新认识,重新塑造自身的素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归人伦理领域不仅有现实的要求,而且还有生态学和发生学上的依据。这种道德素质是处理科技伦理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从大学德育方式上看,科技伦理实现了德育方式的范式转化。以面向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地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厌弃灌输和反对一切以空洞说教为特征的传统的德育方式,科技伦理学时刻追踪科学技术出现的种种新事物,要解决科技时代人们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道德困惑。因而,建立在科技伦理学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同样也不应是一元的、封闭的、空洞的和强制性的。
其次,科技伦理是科技时代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科技伦理探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带来了的全新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科技成果的运用使人类已有的道德关系受到破坏,这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引起人们在道德观上发生变化。而道德观念和规范的教育是德育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大学德育必须应对新的道德问题,真正掌握科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的伦理意蕴,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责任感,并形成普遍的风尚。
科技伦理问题的实质是科技时代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际情感的淡漠,人际情感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但在技术化时代,人更多的是同机器打交道,大多数人是在分散、孤立的环境下工作,这容易使人因相互隔离而变得孤独寂寞,逐渐失去人情味,变得越来越讲“理”却越来越不讲“情”;其二,人生信仰和价值的失落,虽然科学技术本身不会导致道德的堕落,但是,在这个崇尚科学的时代,人的理性和智慧倍受重视,人的情感、道德和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受到冷落,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在物质领域的巨大的成功,使人对物质的欲望不断膨胀,人们更加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对于人生信仰、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追求淡化了,道德教育受到冷落。偏颇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人的道德危机”。大学德育必须应对新危机,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成就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他们高尚的精神追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样,科技伦理不能忽视大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过程的价值考量,大学德育要凸显大学生良好科技道德品质。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包括选题,研制、实验、提交科研成果,科研选题既考虑技术本身的可行性,还要考虑为此引起的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两者处理不好,科研选题很难推广和运用;科学实验需要道德约束,一种科学理论证明和技术研制成功,需要多次实验,特别是有些实验对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具有危害性和威胁性。科研成就发表的署名先后和随之而来荣誉分配问题,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由此,大学德育必须凸显对大学生科技道德生成的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
二、大学德育:推行科技伦理的重要平台
大学是开展科技活动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全球化影响日益突出的情形下,大学既有机会也有责任通过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活动增加人们对不断变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了解,进而推动文化的融合和价值观的认同,促进科技伦理的建立。
大学德育具有推行科技伦理的使命。当今时代人类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从自然界摄取了不可胜数的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然而,与物质生活的富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要避免和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大学德育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在高校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对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当代大学生是科教兴国的后备力量,是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高科技发展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大学生应当成为拥有现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体。体现道德建设的与时俱进,教育大学生要自觉维护后代的发展权利,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大学道德教育的社会目标,正在于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具有道德主体性的公民,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必须和最终归宿。
大学德育是推行科技伦理的重要途径。科技伦理的建立和推行需要机制的保障,包括途径、手段和方法等,需要各种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的推动。手段既包括文化教育手段,又包括政治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其中道德教育是重要的途径与手段之一。道德教育是有别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应突出地运用道德感化和道德舆论的手段,使人们学会关心,懂得尊重,对人、自然、社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统一。
大学生知识丰富,充满朝气与活力,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富于批判精神,是伦理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道德观念会直接影响社会的伦理价值取向。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代,大学德育在科技伦理建设中的作用也就更为重要。
三、大学德育对科技伦理的回应
1.促进融合。传统的理性主义科学观导致了科学主义的倾向,科学规范广泛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此而产生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人文与科技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背离。现代科学的两面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重建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精神已成为德育创新的必然。大学德育应着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提倡大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发扬科学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德育也须与时俱进,体现人文精神的苏醒,体现素质教育的深入,积极探寻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科技精神之间的聚焦点和契合点,把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传承和传播上,使之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从而促进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融合,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相结合的人才。
2.强化渗透。德育的渗透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心灵的感染,哲理的启迪。德育的渗透更合乎自然,更能取得系统全面的成效。尤其在科技无孔不入的现时代,加强科技教育与德育的渗透显得异常重要。教育学生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重视心灵的塑造、道德的培养和情操的修养,这样,科学技术才能在人文精神的辅佐和道德精神的参与下走向崇高与辉煌。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要充分挖掘科学自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把科学对真善美的追求完整地揭示给学生,这种依托科学知识体系之上的科学思想,贯穿于科学研究活动之中的科学精神、科学美感,需要科技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
3.突出示范。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术民主作风和尊重学术前辈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道德心理和科技创新素质。大凡在科技史上留名的科学家,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我们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此外,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治学严谨、遵守学术道德,立身垂范,并身体力行去贯彻,将会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要经常利用多种渠道和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在传授新的科学成果的同时,鼓励他们改进狭窄、片面、僵化的思维方式,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伦理尊严有机地统一起来。
4.营造氛围。首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研究的氛围,在各种科研活动中增进与学生的交流,营造一种学术自由、团结协作的科研环境,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科研活动中自觉进行自我行为控制。其次,营造道德教育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以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我制约、自我判断与人合作的能力,促进其科技道德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尤其应在此过程中,改变那种对科技的工具理性的认同及其行为的自我理解,以个人的超越促进整体性的社会超越,改变为科技理性所笼罩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最后,营造社会氛围,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科技伦理宣传,以形成社会舆论氛围。通过舆论监督、调节等作用,达到引导和规范大学生行为的目的。
5.呼唤参与。现代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须突破传统德育过程空间与时间的观念,把德育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德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原则,使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学术活动,使自身文化素质提高;与社区结合,支持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校内外科技活动中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