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宏观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布局论文,世纪前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3)04-0004-09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的至理名言,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三年的实践中所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党的十六大《报告》站在时代的前列,对我国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做出了宏观布局和设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学运用,是未来指导我国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抓住现代化进程的重点,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跨入工业化的门槛,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种巨变令世人瞩目。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之路还没有走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的比重较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完不成,现代化就实现不了。因此,继续推进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的重点。
目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扑面而来,经济相对过剩也成为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问题尚待处理,有许多关系尚待理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经济高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要在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重视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的发展。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朝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强大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据统计,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18000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17.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为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不多等。今后必须突出重点,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努力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且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的“发动机”,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据统计,我国目前制造业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的4/5,为国家提供1/3以上的财政收入,出口总额占90%,就业人员达80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不能忽视发展传统产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起点,发挥后发优势。
——要在着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必须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必然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且劳动力成本较低是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从这一国情出发,我们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收到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双重功效。
——要在稳妥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实体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应该敏感地看到这一点,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予以发展。但由于虚拟经济既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又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因此,发展虚拟经济要适当。否则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比如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就会形成泡沫经济,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甚至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我国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大国经济,其主体必须是实体经济,以实为本,虚实并举。
——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重视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1979—200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是全世界最快的。今后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势头,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要根据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树立新的发展观,特别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二、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繁荣农村经济
在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一是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0%以上在农村,占大多数。农村能否全面小康,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二是因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达到2366元,但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很不平衡,沿海不少地方已经达到了3500元以上,而西部一些省份还在1500元左右。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有约6000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收入还很不稳定。三是因为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1997年到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仅为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7年的2.46∶1扩大到2002年的3.11∶1,且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四是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产品供给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
解决这些问题,既要从农村内部着手,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新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农业增长的重点转到质量效益上来,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也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这样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做好如下三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目前,农业发展阶段发生了新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入WTO对农村经济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升级,着力在如下五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一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二是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三是选择在国际市场有竞争能力或国内市场前景广阔、生产基础好的农产品,在优势区域相对集中布局、加快发展,把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利益联结密切的经济共同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以此为依托扩大农产品出口。
第二,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相比,要低约10个百分点;与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比,要低约20个百分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收入总量特别是人均收入难有较大增长。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城乡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落实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措施。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加入WTO后的今天,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方向是“用好绿箱政策,用足黄箱政策”。为此,一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二要加大农业公共服务投入,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帮助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要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生产环节补贴、运输环节补贴等,降低农民的生产流通成本;四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和扩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由财政负担,改变农民义务教育成了农民教育义务的现状。
三、调整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均衡点,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总体上看,我国西部大开发有了良好开端:一是经济快速发展,投资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显著加强;四是科技教育工作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五是特色产业培育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但由于受到经济基础和区位的制约,解决地区差距拉大、发展不协调矛盾的难度很大。全国2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有80%左右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全国592个贫困县中,西部就有307个;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9个收不抵支,大多数民族地区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这些问题,不仅制约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制约我国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为加快西部开发奠定必要基础。在交通运输方面,要加强公路、铁路、机场、内河航运系统建设,重点建设青藏铁路、公路国道主干线等工程,实现通江、达海、出境,形成交通骨干网络。在水利建设方面,要抓紧建设江河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缓解重点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建设一批大型水电站。在能源建设方面,要开发水能和优质煤炭资源,加快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发展电信基础传输网、信息业务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要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组织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防沙治沙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草原保护和退牧还草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沙漠化治理;要加强库区和湖区污水治理、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与此同时,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改造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轻纺等传统产业,发展食品、饮料、制糖、卷烟、中医药、林纸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强摩托车、微型汽车、运输和电气设备等机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水能、天然气、铜、铝、铅锌、钒钛、钾盐、磷矿等优势能源和矿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发挥西部地区军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工程、中药现代化、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建设沿江、沿边、高原、草原、雪山等特色旅游路线,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重要资源。推进西部大开发要特别注意“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结合西部地区发展与建设的客观实际,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科技支撑。重点支持基础教育发展,力争在几年内使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有明显进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当然,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中部地区要以西部开发为契机,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把本地区的潜在市场优势转化为现实市场优势。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磨合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六大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强调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既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也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成功经验的总结,更是新形势下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决策。
虽然说,在加入WTO之前,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增长已经和WTO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过去这种联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的。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意味着我们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以此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纳入国际经济运行主流,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了新的平台。但也要看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些重要因素将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尽快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体制上的市场化和管理上的规范化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以改善和调整我国对外经济布局为例,首先,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20多倍,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创造了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一要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继续巩固美、日、欧等主要传统市场,开拓独联体、中东、拉美、非洲等富有潜力、前景广阔的市场,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重视和发展技术贸易,鼓励成熟的产业技术出口,带动技术装备及成套设备出口。二要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落实鼓励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力争软件和集成电路出口有较大突破;在机电产品出口方面,要积极鼓励机电出口企业通过质量体系、环保及产品安全认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扩大名牌机电产品的市场份额,促进大型成套设备、通信电子等产品出口;在传统产品出口方面,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抓好重要资源性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其次,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争取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采取以“引进来”为主的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我们在国际竞争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另一方面,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充当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载体,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第三,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中国更多地面临经济安全问题;非政府主体尤其是投机者的行为可能威胁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商品和资本等的流动出现突发性大幅度变动可能危及中国国家经济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国际经济和民族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要切实保证中国的民族产业安全。为了达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可以采取如下必要措施:(1)建立一个负责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负责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负责监控、预测并报告国家经济安全形势,根据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研究防范和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2)建立由国务院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安全部、国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务院主要部门参加的国家经济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分析研究,听取国家经济安全形势监控、预测汇报,审议《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确定应对策略并组织有关部门实施;(3)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预警指标体系,尽早发现异常征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五、紧扣经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步提高,突出体现在:(1)“钱袋子”鼓了。1990年至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0几倍;(2)恩格尔系数降了。1990年至2001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4.2%和58.8%降到37.9%和47.7%;(3)饮食精了。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副食的消费量在攀升,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居民营养摄取来自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膳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4)人均寿命长了。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0年间提高2.85岁,已达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5)住房面积大了。20世纪90年代初,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只有6.7平方米、17.8平方米,目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25平方米;(6)私人轿车多了。从1998年开始,我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7)衣着服饰靓了。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我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8)文化程度高了。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小学毕业升学率从74.6%上升到9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12%。(9)假日旅游热了。198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只有2.4亿人次,到2001年,达到7.8亿人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达到1213万人次。
当然,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近几年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收入差距扩大,失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等。虽说这些问题是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却不可等闲视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从政府来说,在宏观政策上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在具体措施上要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采取更加优惠措施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就业政策,实行分类指导。从社会来说,要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完善职业介绍、指导、培训等服务,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劳动力流动创造基础条件,使劳动者在不断流动中获得新的就业机会。从个人来说,在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动所引起的就业结构的变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十六大的精神,当前要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多渠道筹集和管好社会保障基金,在增加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适当提高保障金征缴率;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重视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必须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切实解决我国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而起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之功效。二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防止收入分配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
六、优化发展与改革的聚合点,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弊端
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体制改革的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客观地说,束缚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于此,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要坚决革除”。
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思想上要有紧迫感,在行动上要有硬措施。之所以说在思想上要有紧迫感,是因为只有通过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在行动上要有硬措施,就是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在重要领域的改革必须取得新的突破。这些新突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十六大《报告》用了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阐明我党在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立场,并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公有制为主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但这个原则要从“控制力”和“质量”去理解,而不应该简单地强调“比例”和“数量”。不仅要让国有资本尽量退出一般性的竞争行业,进入适合国有资本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特殊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性行业、生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以及支柱产业中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还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国民待遇”,降低个体、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成本,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吸引外国资本,让国外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
第二,在农村改革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从总体上说,要用市场的观念引导广大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具体来说,要按照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在政策上,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在组织方式上,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发展环境上,要通过开拓农村市场,搞活物(农产品)的流动;通过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在政策支持上,一方面要有所为,即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另一方面,要有所不为,即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在自觉的改革实践中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第三,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体制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几经探索,直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才把这项改革推进到了可实施阶段。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与原来的体制有较大差别。通过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要探索国家所有者行使出资人权力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明确委托代理双方的责权利;二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确立公司法人财产制度和投资者有限责任制度;三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监管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开,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专门机构;四要实现国家所有者职能到位,使包括国有股东在内的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并在企业内行使所有者职能;五要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营运;六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金注入制度,分层次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
第四,在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进一步开放市场,继续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发展生产力造就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电力、铁路、民航、通信、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地方封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规定。要积极发展大宗商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要健全统一、安全、高效、开放的国债市场;要疏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融资方式;要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第五,在转换政府职能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产权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组织“公共物品”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这些方面,党的十六大有新提法。比如,在产权保护上,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并且,政府不仅要保护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物质产权,还要保护其非物质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在公共服务上,十六大在过去已经取得各种成效的基础上,把公共服务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正式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思想。在宏观调控上,十六大站在入世的大背景下,指出“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并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些突破意味着,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大了,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实了,人民的利益保障稳了。
标签: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党的十六大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安全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