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棉花现象的几种表现及发生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棉花论文,现象论文,原因论文,发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常的棉花长出7~8片叶后现蕾,开始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陆续现蕾、开花、结铃。公棉花现象,是指棉花进入现蕾、开花期后,不能正常现蕾、开花、结铃的棉花。棉花的公棉花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公棉花现象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种表现,狂长(疯长),这种棉花营养生长旺盛,表现茎秆上下粗壮、叶片肥大,并高于顶尖、果枝上冲,幼蕾极易脱落,不能正常开花、结铃。有的只长公枝(叶枝),不长果枝。第二种表现,没有正常的主茎,公枝一窝蜂,成扫帚苗壮,不能现蕾或蕾而不花、花儿不实。第三种表现,棉花现蕾长出果枝后,果枝以上又长出公枝。第四种表现,本来是个果枝,但现蕾开花后,上部又长成公枝,即前半截是果枝,后半截成公枝。
了解公棉花发生的原因,首先要知道棉花叶枝(公枝)与果枝的分化过程,那么叶枝和果枝是怎样形成的呢?棉花刚出苗后有两片子叶,逐渐长出真叶,每长出一片真叶,就形成一个节,棉花的叶枝和果枝就从这个节上分化出来。棉花果枝和叶枝的分化过程,过去认为棉株包括子叶在内的每个叶腋内有两个芽,一个叫正芽、一个叫副芽,正芽发育成公枝(叶枝、疯叉、疯枝),副芽发育成果枝,7节以下正芽发育成叶枝,副芽潜伏,6节以上各节副芽发育成果枝,正芽潜伏。现代科学发展认为,每个叶腋内只有一个腋芽,其他的芽均由这个芽分化而成,正芽即为最初的这个芽,称为一级腋芽,二级腋芽由一级腋芽分化而来。无论一级腋芽或二级腋芽,在分化过程中,受内、外条件的影响均有可能发育成果枝,也有可能发育成公枝。如果腋芽原基分化形成一片先出叶(叶耳)和一片真叶后,仍继续分化形成第二片真叶,则发育成公枝。若腋芽原基分化形成一片先出叶和一片真叶后,其顶端生长点分化成花芽,这个花芽与真叶对生,形成第一个果节,然后由第一片真叶的叶腋内的腋芽原基又分化形成一片先出叶、一片真叶及一个花芽,形成第二个果节,如此向前分化形成若干果节,则发育成果枝。腋芽是发育成公枝还是发育成果枝,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棉花从现蕾开始,以营养生长为主,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对肥、水、温度等外界环境反应敏感,因此肥、水、温度、病虫危害等是决定发育成公枝还是果枝的决定条件。
一是氮肥过量、磷钾不足,营养失调棉花形成狂长。这多出现在肥力较高的高肥力棉田,施用氮肥过量,而磷钾肥不足,是形成狂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氮、磷、钾是棉花营养的三要素,氮是促进营养生长,长枝叶的。磷不仅促进生殖生长,有多开花、多结果、防脱落的作用,还能调节氮、钾养分的平衡吸收,有提高利用率的作用,钾肥主要是促进茎干生长的,满足高产田的支撑要求。因此三者缺一不可,但又不能过量,三者搭配合理,才能促进棉花稳健生长。所以氮肥过量或磷、钾不足是形成公棉花现象的主要条件。另外施肥总量虽平衡,但使用时期上不平衡,也会造成公棉花现象,比如,前期使用氮肥过多,加之水、肥、高温碰头,也能引起公棉花现象发生。
二是温度的影响。棉花蕾期最适温度是25℃~30℃,临界温度是19℃,如果低于19℃,棉花果枝不能分化,只长公枝,不长果枝。但如果超过35℃,棉花同样顶尖生长旺盛,果枝分化受阻,也容易形成公棉花。另外棉花在现蕾结铃期间,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养分积累,也越有利于多现蕾、多结铃,如果昼夜温差小于5度,则影响花芽的形成,本来应该分化成果枝的腋芽,却又分化成叶枝。为什么有的果枝以上又长出公枝,为什么有的果枝的前半截是果枝,后半截又成公枝,主要是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小造成。
三是病虫危害造成。如盲蝽象危害后,形成破头疯,只长公枝,不长果枝,或虽能长果枝,但蕾坐不住,极易脱落。这是由于盲蝽象的口器上有一种毒素,棉花被害后受病毒侵染形成棉花病毒病所致。另外,棉铃虫危害后,幼蕾脱落,诱发疯长,如抗虫棉里有不抗虫株,容易发生,枯萎病危害后,蕾花脱落,高温后虽能恢复生长,但结铃很少,也是形成公棉花现象的另类原因。
四是与品种的关系。品种不是决定因素,但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增产潜力大的品种、生长势较壮的品种则相对容易发生公棉花现象。
(联系电话:0791-852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