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贻钦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中医院中医内科 海南 昌江 57270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中医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分别采用中医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西医组[(130.1±9.8)mmHg比(141.2±10.2)mmHg,(78.4±7.4)mmHg比(89.4±8.5)mmHg,P<0.05]。中医组治疗效果显著于西医组[98.08%比82.69%,P<0.05]。结论:中医辩证治疗老年高血压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中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229-02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我国人口老年化到来,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临床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高血压随着病情发展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病、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成为危及人们健康公共卫生问题[1]。有效控制血压为避免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最有效方法,为探究中医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治疗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奇偶顺序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52例。中医组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69.2±4.2)岁;病程1~29年,平均(10.4±2.3)年。西医组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60~82岁,平均(69.4±4.3)岁;病程1~28年,平均(10.5±2.6)年。中医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及病程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比较性。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西医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根据患者血压类型,选择适合降压药和剂量,包括厄贝沙坦、硝苯地平、呋塞米、美托洛尔等。中医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1)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眼花、面部潮红、耳鸣项强、急躁易怒、舌苔黄、舌质红、脉弦,以滋养肝肺、平肝潜阳为主。药物组成:天麻6g,黄芩、胆草、山栀各9g,钩藤、川藤各12g,夏枯草、生牡蛎、桑寄生各15g,石决明20g。(2)阴虚阳亢型:表现为脉弦细数、头晕脑胀、舌质红、腰酸背痛、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以柔肝息风、补肾益阳为主。药物组成:枸杞子、蓃肉、龟板胶、女贞子、早莲草、怀膝、杭白菊各9g,山药12g,熟地、珍珠母各15g。(3)痰浊上扰型:表现为肢体游走疼痛、头重如蒙、胸闷多寐、苔白腻,以调达肝气、益气化痰为主。药物组成:胆星、僵蚕、天麻各6g,陈皮、杭白菊各12g,半夏、白术、茯苓各15g,黄芪20g。(4)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头晕、时轻时重、肢倦无力、面色苍白、脉细弱、心悸失眠,以益气活血为主。药物组成:党参、丹参、当归各6g,龙眼肉、早莲草各9g,谷麦芽12g,酸枣仁15g。以上药物均为水煎服,1剂/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疗效。
1.3 观察指标
(1)血压:于治疗前后清晨停药,在安静状态下采用袖带式血压计连续3次测量血压,间隔2min,取平均值。(2)疗效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20mmHg,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或恢复正常范围;无效:血压未达到上述标准[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血压采用x-±s表示并用t检验,疗效采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mmHg,x-±s)
组别例数收缩压舒张压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中医组52153.6±12.1130.1±9.896.4±8.978.4±7.4
西医组52153.9±12.9141.2±10.296.2±8.889.4±8.5
t值-0.12235.65880.11527.0384
P值-0.90290.00000.90850.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高于西医组82.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中医组5230(57.69)21(40.38)1(1.92)51(98.08)
西医组5220(38.46)23(44.23)9(17.31)43(82.69)
χ2值-7.0809
P值-0.0078
3.讨论
中医认为老年高血压为老年患者体质下降或过于旺盛导致脏腑亏损、禀赋不足而引起血压升高,另有分析指出血压升高与长期精神紧张有关。中医辩证指出,老年高血压为标实本虚、气血失和,在不同病情时期可有不同表现,治疗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辩证用药[3]。一般早高血压早期表现为阳亢型,主要为阳亢阴虚,到疾病后期主要为阴阳两虚。在发病过程中如未及时有效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可引起血气逆乱,可引起心衰、中风、胸痹、心悸等并发症,相关中医理论与西医研究相同[4]。
本次研究中医组通过中医辩证治疗,相对西医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1月后中医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西医组,疗效显著于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辩证通过患者临床表现将分为不同类型,实施针对性降压治疗。本次研究中医组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痰浊上扰型及气阴两虚型。中医辩证治疗着重于肝脾肾,以肝为治疗目标,肾为治疗根本,以调理胃脾为基础,辩证治疗[5]。相对西医,中医可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并通过辩证作到针对性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相关研究同样指出,中医治疗高血压从整体辩证治疗,多渠道进行降压,调节减轻并发症发生率,长期治疗可获得显著于中医治疗疗效[6]。本次研究未对患者并发症进行统计,今后研究可增加并发症统计研究,高血压需终身服药治疗,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多、较严重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治疗老年高血压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凤励,赵凡平,夏卫兵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1061-1062.
[2] 黄志钢,李美婷.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0):89-90,93.
[3] 雷贻禄,卢健棋,李成林等.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相关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31-34.
[4] 刘宏祥,赵永辰,杨光福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验证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98-100.
[5] 张树美.中医利水法配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124-125.
[6] 祖建,陈光辉,钟骏慧等.高血压前期中医体质特点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328-1329,1344.
论文作者:麦贻钦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中医论文; 西医论文; 高血压论文; 患者论文; 血压论文; 疗效论文; 老年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