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实例_数学论文

例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策略论文,课程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理想课堂的构建,人们往往会从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雄度展开探索。而事实上,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如若缺少了蕴含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方式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虚无苍白。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在理想课堂构建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数学教师应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呢?

一、活用“教材”资源

随着教学思考的日趋理性,“教材至上”和“教材无用”两种极端的教材观已经逐渐消失,数学教师普遍树立了“教材是基本课程资源”的正确理念,并进而掀起了“研究教材”的新高潮。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解读教材文本,从中把握其内容分布,明晰其编排逻辑,领会其脉络意图,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的宏观牵引,对教材内容实行创新处理,或打破格局、盘活重组,或删减补充、修整完善,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相对优化的教材资源。

【课例】人教版《认识小数》教材中编有这样一节内容(如右图):(1)超市中“三种商品”的实物图及单价;(2)“三种商品”价格表达方式转化的表格;(3)三位小朋友交流“生活中的小数”的情景画面。为了给教学活动增添更多自主意味,笔者充分依托课本资源,并重组其现场呈现的顺序、时机及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读数引入:依次呈现1、10、1/10、3/4、5.98五个数,让学生逐个朗读。(把握学生对“5.98”读法不一的起点现状,教学小数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2.情境体会:(出示课本主题图)

(1)活化含义:在主题图中找到“5.98”,说说表示的具体含义。

(2)指导读法:读食品柜中“牛奶”和“面包”的价格。

(3)点拨写法:“饼干”价格是三点七六元,你知道营业员阿姨是怎么写的吗?

(4)解读意义:这些价格究竟表示多少钱?请在课本表格中填一填。

(5)提炼要点:整数部分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1位表示(几角),第2位表示(几分)。

3.拓宽原型:

(1)搜索反思:除了商品价格,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2)欣赏共事: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小数”图文信息。

基于以上情境串联的素材呈现和信息重组,教材资源被真正用活了。学生在“读数引入”“情境体会”“拓宽原型”三大自主板块中暴露学习状态、展现生活经验、放飞主体思维,初步接触并逐步掌握了小数的读写方法、情境含义以及生活原型。

二、提炼“生活”资源

感性直观与理性抽象的完美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法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不断推进,为浓郁数学课堂的感性内涵提供了重要途径。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巧妙介入“生活资源”,能有效建立“抽象知识”与“形象原型”之间的本质关联,从而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原有距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建构和情感接纳,同时也能侧面闪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味。需注意的是,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必须紧扣知识属性,据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数学本质,保证在“生活化对话”中突出“数学化思考”。

【课例】教学《对称》时,在学生初步掌握“对称”概念的内涵特征后,教师引领学生搜寻反思“对称”现象的生活原型:

师:同学们,你身边有哪些对称的物体呢?

生:教室里的黑板是对称的!

生:人的脸也是对称的!

生: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是对称的!

生:北京天安门的左右两边也是对称的!

……

(在学生汇报对称现象的渐进过程中,教师随机让学生指出相应物体的对称轴。)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比比皆是。下面,让我们随着大屏幕,再次回味对称的魅力吧!(课件播放:“玻璃杯”“眼镜”“木制工具”“剪纸作品”“轿车”“赵州桥”“北京体育馆”“凯旋门”“千手观音”等对称现象。)

“对称”的数学含义是抽象纯粹的,但它的生活原型却是形象广泛的。于是,在学生“初识对称”之后,教师凭借“主体反思”和“演示播放”两种方式巧妙地引入了生活场景,使得“黑板”“人脸”“凯旋门”“千手观音”等多种领域的生活事物都与“对称”概念建立了本质联系。

三、依托“经验”资源

数学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学习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积极作用而逐步走向深入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知识基础”对新知建构的支撑性作用,而容易忽略“生活经验”对意义感悟的促进性作用。笔者认为,对于身处多彩世界的学生主体而言,其逐步积累起的“生活经验”无疑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空间,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发挥生活经验、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

【课例】《求积的近似值》教学时,出示例题“每千克青菜的市场价格是0.92元,食堂李师傅购得青菜49.2千克,一共应付多少元”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题、独立解答,并请两位代表上台板演:(算法一)0.92×49.2=45.264(元);(算法二)0.92×49.2=45.264≈45.26(元)。

师:请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答案,你觉得哪一种比较正确?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一种答案,因为我计算的结果也是45.264元。

生:我认为第二种答案正确,因为45.264元就是45元2角6分4,日常生活中钱的最小单位是“分”,所以应该把4舍去,约等于45.26元。

生: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十分位表示“角”,百分位表示“分”,所以应该把钱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有道理……(教师准备小结归纳,突然,一生又高举小手)

生:我认为应该约等于45.3元。

师:为什么呢?

生:现在生活中买东西很少用到“分”。买菜时几分的零钱人家一般就不收了。

生:是的,是的,昨天爸爸带我买了些水果,应付16.24元,最后实际付了16.2元。

生:上次,我跟妈妈去布匹市场买布,算的钱数是46.15元,实际只付了46元。

生:有时钱数必须保留两位小数,比如银行算账时,就一分钱也不能差。

师:说了这么多,现在你认为计算钱数的得数应该怎样处理?

生:根据实际情况保留相应的位数。

积的近似值究竟应该如何保留?这是一个就事论事、据实而定的数学问题,光靠教师的讲解指导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对此,教师颇有深意地创设了现实存在的购物情境,启发学生凭借自己的购物经验对“应付钱数”的合理确定进行了各抒己见的现场争辩,并最终生成了“根据实际情况保留相应位数”的数学共识。显然,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基于“经验”的体验过程。

四、挖掘“文化”资源

数学的科学内涵是严谨刚性的,但其间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却是浪漫柔性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更多关注数学知识历史背景的挖掘追索,那么,定然能为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蓬勃生机”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理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资源组合的广阔视野,力求以深邃的课堂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例】《植树问题》教学时,当学生理解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策略后,为了进一步展现数学知识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主体的探究热情,教师引入了“20棵树”数学名题。

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享誉全球。“20棵树”植树问题,简单说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20棵树”植树问题,早在16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都先后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并将美丽的图谱广泛应用于高雅装饰建筑、华丽工艺美术(图略)。

进入18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猜想“20棵树”植树问题应能达到十八行,但一直未能见其发表绘制出的十八行图谱。直到19世纪,此猜想才被美国的娱乐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完成并绘制出了精美的十八行图谱,而后还制成娱乐棋盘行于欧美,颇受人们喜爱(图略)。

进入20世纪,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方兴未艾,“20棵树”植树问题也随之有了更新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两位数学爱好者巧妙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超越十八行纪录,成功地绘制出了精湛美丽的二十行图谱,创造了“20棵树”植树问题新世纪的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图略)。

今天,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20棵树”植树问题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让我们翘首以待。

揭示这段历史渊源后,“植树问题”的课堂探究仿佛已经纳入了科学创造。不难想象,当学生突然发现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历史名题”如此接近、自己的“探究过程”与诸多知名数学家的“发现历程”密切关联的时候,数学学习的“文化滋养”该是怎样的“润物无声”呀?

五、捕捉“意外”资源

在以生为本的新课堂中,教师面临更为多元的挑战,因为有关学生的所有信息,都将成为其设计教学的重要依据。从这个角度说,课堂现场中学生主体的即时生成,都应纳入数学教学极为珍贵的资源范畴。在这之中,如何应对不期而至的“课堂意外”,来持续数学教学的纵深进程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应理智跳出预设的禁锢,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设法引爆现场的争辩,来实现“课堂意外”的无痕应对。

【课例】《角的度量》教学时,教师讲解完角的度量方法后,便让学生开始练习量角。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量角正确率很高。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生: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我还有一个角没量呢,怎么办?

师:哦!(迟疑了一下)大家看,小张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

生:那小半块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了。

生: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

生:可是他还没量的是个钝角,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呀!

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合作商量一下,帮小张想想办法。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议论开了)

组: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再把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组: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相加。

组: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角的度数,再用180°相减就行了。

……

量角器断了,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这种突如其来的课堂尴尬往往会使数学教师或手足无措、或草率处理。而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则采用“求助学生”的谦和方式,引发了其余学生充满创新意味的策略观点。由此,工具虽断,但思维敞亮;学习暂停,但个性张扬,教学现场荡漾着一种浓郁的生命张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综上所述,数学“教材”、现实“生活”、主体“经验”、社会“文化”、典故“历史”、课堂“意外”,都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有效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配以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必将合力支撑起数学教学的理想空间!

标签:;  ;  ;  ;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实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