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之比较研究论文

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之比较研究论文

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之比较研究

朱陆民,陶丽娇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 :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是目前国际关系领域中两大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理论都存在不平等和不对称获益,都以成本-收益为分析方法,都强调武力和合法性因素。其不同点主要表现为:(1)前者以无政府状态为假设前提,强调权力的分配;后者以等级秩序为基本依据,注重权威的建设。(2)前者以霸主的优势供给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后者注重主导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合法性认同。(3)前者最终霸主受损而其他国家受益;后者强调行为体双方获益。(4)前者建立的是世界性范围的霸权;后者寻求的是无限定性范围的主导。但两种理论作为分析国际社会现象的不同视角并不能完全剥离开来,而是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关键词 :霸权主义;等级制度;公共产品;合法性

一、前言

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范式,而霸权稳定论和等级制理论便是其中之二。“霸权稳定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罗伯特·基欧汉(Robert.O.Keohane)提出,但在此之前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就对其进行了论述。金氏认为,“要使世界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就必须有起稳定作用的国家,而且只能有一个这样的国家”[1]365。吉尔平(Robert Gilpin)将这一霸权稳定的观点引入国际关系领域并进行系统梳理,他一方面肯定和继承了金氏的观点,认为霸权国需要通过无偿提供公共产品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论和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周期理论的影响,指出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霸权国因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搭便车现象的存在而收益递减并逐渐衰落,新兴大国不断扩张并挑战现存霸主地位,国际体系在新旧霸主的不断更替中得以发展。葛兰西(Gramsci Antonio)克服对物质霸权的论述,发展出文化霸权,认为在强制力量之外还存在“智识和道德上的领导”[2]38。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Joseph Nye)对霸权稳定论作出系统批判和重要修正并发展为“后霸权主义”,他们认为霸权之后并不是战争而是合作,国际机制能够克服国际政治中的“市场失灵”现象,使合作在即使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因此,霸权稳定论总体上强调物质因素并以三个要素为中心:一是有霸则稳;二是公共产品的无偿供给;三是霸主的自我损耗。

等级制理论伴随着对无政府状态的质疑发展而来,戴维·莱克(David A. Lake)认为,“等级制是对无政府状态的一种替代”[3]180,国际社会并不是如无政府假设所呈现出的混乱无序状态,各国在权威基础上形成一种等级秩序。沃尔兹(Kenneth N.Waltz)从体系出发,认为“所有社会都是或多或少地按照等级秩序或是零散地组织起来的”[4]152。康灿雄(David C.Kang)从观念出发,认为“等级制度就是从最高到最低的排序,”[5]2在这一等级排序中“包含着对支配国和次大国的共同权利期望和责任意识”[6]。伊恩·克拉克(Ian Clark)认为等级源于关系型权威并依赖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议价协商,统治者提供充足的社会价值秩序来抵消被统治者丧失的自由[7],等级双方形成一种利益交换关系。Jorge F. Garzón Pereira认为等级秩序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1)枢纽轮辐的模式;(2)共识性的讨价还价;(3)地区大国和小国之间“特许”的交换[8]。综上,等级制实际上是等级双方在供求关系与情感偏向两种因素作用下理性衡量的结果,是主导国与附属国对双方不对称关系(或不平等关系)的合法性认同。

霸权稳定论和等级制理论作为国际关系的两大理论自提出就受到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各学者分别对两种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论评析与实践探索,且有不少学者在对战后美国霸权护持问题的讨论中涉及等级制理论因素,但并未明确提出。如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 Walt)提出,美国要想维持世界的“失衡状态”就必须对弱小国家让利,实行自我克制战略;邓肯·斯奈德(Duncan Snidal)区分了强制霸主与仁慈霸主,提出仁慈的霸主注重的是利益的获取而不是能力的分配。夏尔曼·G.米莎罗卡(Charmaine G. Misalucha)则直接以美国和东南亚为例探讨霸权与等级是否存在规则兼容。本文尝试以欧洲和美洲[注] ①本文选取欧洲和美洲为例证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欧洲经历了从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霸权统治,目前美国在欧洲的统治仍可视为一种霸权模式,其霸权特征相对明显。第二,美洲(尤其是拉美地区)自《开罗宣言》就被纳入美国保护范围之内,各国对美国的追随与认同更能体现等级特征。但实际上由于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存在相同与融合之处,二者并无法严格区分,美国既是全球霸主也是地区主导。 为例,明确将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其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出霸权与等级存在共通之处,二者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二、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之相同点比较

霸权稳定论和等级制理论作为国际关系的两种理论假设都是为国际政治现状服务,其生成和维持都少不了强力、合法性和利益因素,霸权国和主导国需要在强力基础上以合法性掩盖其获利的不平等实质,以减少统治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学业指导体系。学业指导教育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专业老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确定学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效地提高学业指导教育质量,定期对学习指导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第一,成立学业指导中心,全面规划学业指导资源。第二,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的多维度学业指导。第三,根据“互联网+”学业指导模式建设的实践平台,并从学业指导的教师团队、知道内容、服务平台、评价体制四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学业指导。第四,落实线上线下多方互动,达到学生评价、教室评价、数据分析等多角度的评价体制。将学业指导工作深入落实细化到不同学业背景的每个大学生中。

在我国,城市普遍的交通网络规划倾向是“为城市建立通畅、便捷的汽车道路网络”。因此,不断拓宽城市道路,加大机动车辆的流通速度,拆迁老城区的高密度房屋区域成为常见的空间改造方法。但是,这种方便机动车的政策倾向不一定符合创意人群的生活诉求。在诸多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著作中,越来越多的提到一个理念---“创意阶层特别钟情于具有街道生活的社区,而街道生活是一种只能源于良好步行性的步行文化”[4]。在我国的道路规划中,很少考虑步行人群需求,老旧建筑的保护、以及街道趣味性等问题,而这些恰好都是发展文化场景的一些重要元素。

(一)都存在不平等和不对称获益

《联合国宪章》将各国主权平等作为各原则之首,但由于国家实力差距而使得国际社会存在名义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平等之间的内在矛盾,霸权国和主导国凭借自身的实力优势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以这种不对称进一步加剧国际社会的不平等。

从图12不难看出,横滚角和俯仰角的变化均在0.4°以内,航向角的变化在0.2°以内。因此,九轴捷联惯导性能稳定,可以满足系统需求。

在国际机制的实际运行中,霸权国和主导国又借助这种实力和地位优势塑造自身的有利态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平等。一方面,霸权国和主导国利用规则偏向为自身牟利。根据联合国数据统计,美国从1970年至今投88次否决票,平均一年1.83次,议题大都关乎美国切身利益[15],美国充分利用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为自身利益保驾护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实行简单多数的议事规则,IMF中的重大问题需80%通过,特别重大问题需获85%的票数,而世行的任何重要决议都需要85%以上通过。美国凭借自身经济实力在IMF和世行中分别拥有17.69%和15.87%的投票权,这意味着美国对重大国际经济事务拥有“一票否决权”。另一方面,霸权国和主导国凭借实力优势扩大收益福利。根据戴维·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统计,全世界有5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人口约为3.37亿;6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人口约2.35亿,加上人口众多的延伸圈国家,如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尼、巴西等,以英语为外语且有相当水平的人口达12至15亿[16],英语成为世界性的语言,传播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美国在与美洲国家进行经贸合作过程中,虽然双方获益,但美国明显获利更多。2017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双边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顺差达84亿美元;2017年美国和墨西哥的双边贸易额为6159亿美元,但墨西哥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达53.56%,是美国对墨西哥贸易依存度的将近19倍[17],墨西哥明显处于被动。

因此,正如约瑟夫·奈所言,“软化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命令性权力同等重要”[28]118,单纯的武力运用只会空耗国力,缺乏武力后盾的合法性只是空中楼阁,武力与合法性作为建立和维持国际秩序的两种手段必须互相结合,共同维持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二)都以成本-收益为衡量依据

等级制理论以等级秩序的存在为前提,各国在这一秩序之下各司其职,形成主导国有“权威去指挥”,附属国有“义务去遵守”的和平局面。美洲国家组织将大部分美洲国家囊括在内,各国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达成一致,在这一协商基础上共同促进美洲地区的发展。据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2013-2017年美洲国家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一致性平均为56.28%,尤其是美国的盟国加拿大在2017年与美国的投票一致性达98%[30]。一旦有附属国违反这一规则,便会受到其他成员国的舆论谴责和实际惩戒。如针对朝鲜的核试验,2016年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连续通过美国起草的2270、2272、2321号等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进行谴责并实施制裁,墨西哥、秘鲁、科威特以及西班牙4国随即宣布驱逐朝鲜大使,以表达对朝鲜近期核导活动的反对和抗议[31]

本文基于数学形态学原理,运用细化算法和模板整形实现了对线面混合的多源、多尺度河流中轴线实现了提取,在双线河到单线河的转变方面表现出色。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对于具有复杂结构的线面(含岛屿)混合数据,该方法依然能够有效提取连续、光滑的中轴线,且与保留下来的单线条数据保持完整的拓扑关系。实现了单线拓扑河网数据的获取及建立。在后一步的工作中,将对算法进行优化来提高算法运行速度。虽然本文的研究是以河流为例,但该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其他多源的混合线面数据,如街道网络等。

就霸权国或主导国而言,他们愿意维持霸权体系或等级秩序的原因在于可以从中获得大于成本的收益。一方面,霸权国和主导国利用规则偏向和自身的实力优势谋求本国发展,(如上述第一点所言)。另一方面,霸权国或主导国“通过设计许多方法将收益限制在作出贡献的国家”[19]593,从而减少秩序成本。二战后美国虽然对欧洲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但这一援助并不是无偿的,马歇尔曾明确指出:“美国的总援助计划必须基于欧洲国家确保共产党不进行暗中破坏或对援助使用不当。如果我们对此不满意,必须保证我们有可能立即终止援助”[20]。阿瑟·A.斯坦(Arthur A. Stein)也指出“实际上,大多数国际经济秩序是不系统的,虽被典型地称为‘国际经济秩序’,但是在二战后由美国创立的体系事实上是将苏联排除在外的不系统秩序”[21]。一旦付出的成本超过其预期收益,霸权国和主导国便“不太能够——也不太愿意去管理和稳定这种体系的运转和经济结构”[22]94,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的英国和现在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

就体系内的其他国家而言,接受霸权国或主导国的领导同样是基于成本与收益的利益考量。在国际机制的作用下,各国之间合作的不确定性因素(不对称信息、道德风险、以及不负责任的行为)减少,使得各国能够获得在没有机制的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目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五十条和《经济与社会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八条明确指出“本公约的规定应扩及联邦国家的所有部分,没有任何限制和例外”[23],这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利益诉求的平台。世界贸易组织确立开放、平等和互惠的原则,各国能在世贸组织的原则与监督下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加强贸易往来,从而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一旦体系内的国家发现改变这种国际体系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或者主导国的行动超出了附属国能够容忍的限度,它们便不再愿意追随现存霸主或主导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德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工业产值全面超过英国,为进一步扩张权力,德国提出大海军主义,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美国从2017-2018年接连“退群”的举措让各国陷入“无序”的恐慌之中,根据盖洛普的最新民调数据显示,特朗普执政一年来,仅16%的拉美民众对其表示认可[24],各国对美国的信任感急速降低。

利益始终是国家行为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霸权稳定论还是等级制理论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争权夺利的斗争理论,各国都遵循自助原则,以成本-收益为国家行为的衡量标准。

(三)都以武力为后盾,以合法性为手段

霸权国和主导国要想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以及自身的优势地位,一定程度的物质实力是秩序安全与稳定的保证,而合法性的塑造是国际秩序平稳运行的润滑剂,二者缺一不可。

一方面,“军事力量始终是国家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25]26,对于霸权体系或等级秩序而言,具备足够的军事实力是维持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一则一定程度的军事存在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美国自二战后在全球进行军事基地部署,目前仍维持着374个军事基地,驻军30万人,其中欧洲驻军人数最多,占据驻军总数的11.71%[26]。西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和中欧基地群一起构成对欧洲的军事控制和对俄罗斯的军事防范。1956年美国推出“哈迪计划”并派出一系列军事集团监督拉丁美洲实施军事标准化进程,美国借此加大对拉美各国的内政干涉,便利其对美洲的控制。二则军事力量对于维护霸权和主导十分重要,一旦出现潜在竞争者或威胁力量,霸权国和主导国能够有足够的实力维护自身的霸权统治和等级主导。随着法国实力的不断壮大,英法就海上霸权争夺展开激战,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最终凭借自身的海上实力优势获胜而挫败了法国的海上霸主意图,维护了自身的霸权地位。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道路在拉美地区的实践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为维护自身在拉美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定,1983年美国出动“快速部署部队”对格林纳达发动突然袭击,毕晓普政权最终被推翻。军事力量对于霸权稳定论和等级制理论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维持一定程度的军事力量,霸权才有可能稳定,等级的权威才有依托。

今天他们约好去城市边缘的一座小镇。镇子在城市东边的深山里。偏远僻静而贫穷。他们去吃传说中的野鱼。野鱼不常有,口福需要运气。这是他们第一次相约离城,所以对野鱼或者运气充满期待。那里山高皇帝远,那里没有熟人,那里满是欢笑和相悦。

霸权体系和等级秩序都建立在霸权国和主导国相对实力的基础上,且霸权国和主导国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地位优势建立偏向于自身的规则制度,攫取不对称利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原本的不平等现象,两种理论在本质上都具有不平等和不对称的霸权国或主导国偏向。

三、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之不同点比较

霸权稳定论和等级制理论作为国际关系不同的理论假设,双方的侧重点不同。霸权稳定论强调霸权国为国际体系无偿提供公共产品,最后由于收支不平衡而衰落并走向霸权战争;等级制理论强调在这一体系下主导国与附属国的合法性权威与心理认同,双方共同维持体系的和平与稳定。

基欧汉对霸主做出定义,认为“霸权国家必须在控制原料、资本的来源、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9]211。迈克尔·马斯坦杜诺(Michael Mastanduno)同样认为“霸权是指根据一个处于支配地位国家的能力和行为而建立和维护的安全秩序”[10]184。吴翠玲(Evelyn Goh)指出,国家在功能、专业度和权威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和不平等导致了国家间的支配和从属关系(也即等级关系)[11]。莱克则认为主导国需要以提供一套有价值的政治秩序换取附属国的服从,而提供这一秩序的能力同样建立在主导国物质实力的基础上。英国借用工业革命和和强大的海军力量确立其霸主地位,1689-1815年英国海军主力舰数量基本为欧洲之最,尤其是1815年英国霸权强盛时期达214艘[12]96。据世界银行发布的GDP数据,1960年美国的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40%,直到2017年美国GDP总量仍排名第一,达19.39万亿美元[13];2013-2017年美国的武器出口占全球武器供应的34%,为全球最大的武器出口国[14],美国的主导地位延续至今。因此,霸权体系和等级秩序存在的基本前提是霸权国和主导国相对于体系内其他国家的实力优势。

(一)前提假设不同

霸权稳定论以无政府状态假设为前提,国家追求最大化的权力分配,各国在权力与利益的争夺中最终走向争霸战争;等级制理论以等级秩序的存在为前提,各国在对权利义务的自我执行和对身份的自我认同基础上维持秩序的和平稳定。

而在等级秩序中,等级双方在契约交易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关系型权威”,“统治者为被统治者提供一套有价值的政治秩序,而被统治者授予统治者正当性并接受其产生那套秩序所必需的命令”[3]141,它强调的是附属国对主导国的心理认同。二战之后,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构建起一整套的国际制度体系:在政治上,《国际法院规约》作为联合国的司法机关对世界各国的事务进行仲裁;在经济上,美国积极支持建立关贸总协定(后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建立自由贸易体系规范各国的贸易行为;在安全上,《核不扩散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武器贸易条约》等限定了武器的使用和发展。各国享受这一制度化的国际社会带来的整体安全和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严格遵守条约规范。如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原则自乌拉圭回合谈判基本确立,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坚持“非歧视竞争、开放市场、自由竞争”的原则。各国在《核不扩散条约》等规则之下坚持进行核裁军,根据《SIPRI年鉴2018: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数据表明,全球核弹头数量继续减少,目前全世界拥有核弹头数量为14465枚,相较于2011年减少了6035枚,其中约2000枚保持高度警戒状态[32]

“每一个行为或决策都含有一种交易,实现某种目标的努力不可避免要包含对其他一些期望达到的目标有影响的成本”[18]25,无论是霸权稳定论还是等级制理论,国家行为体都是以利益为核心,都以成本-收益为衡量标准。

(二)维稳凭借不同

霸权稳定论认为霸主的出现以及霸权国为世界体系提供公共产品是维持国际秩序稳定的要素,强调霸权国的优势供给,注重物质因素;等级制理论将国际秩序的稳定归于体系内权威的存在,强调附属国对主导国的心理认同。

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确定330kV变电站母线短路电流限流指标时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1)短路电流限制到额定电流的4倍以下;(2)短路电流应不低于额定电流的2倍;(3)设计限流电抗值时要考虑电网今后的发展并且断口电压留有适当的余量(至少10%)。

吉尔平表示,“自由国际经济的确立、维持和成功地运行,需要一个政治领导”[22]405,这一政治领导能够并愿意迅速地对该体系面临的威胁作出反应,提供集体商品,促进市场开放。一旦霸主缺失,国际社会便会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也即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提供公共产品的霸权国。金德尔伯格对1929-1939年的经济大萧条进行分析,认为其时经济危机之所以持续时间长、程度深、波及面宽,“是由于英国没有能力、美国又不愿意承担责任以稳定国际经济体系,致使该体系处于不稳定的状况”[1]348。王在帮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系统评估,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将世界各国纳入其中,实现了各国在美元本位之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对于稳定战后货币金融混乱的局面,维护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霸权稳定论强调的是霸主有能力且有意愿对国际体系进行无偿的优势供给,以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在霸权体系中,国家的目标有三种类型:一是谋求更多的经济、安全和其他利益;二是扩大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影响;三是实现对世界经济的控制[18]30。而“权力是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29]77,因此各国总是在不断寻求机会攫取权力以期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分配,并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走向霸权战争。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将500年来的国际政治划分为五个世纪周期(1495-2030),每个周期都以各国的争霸斗争实现霸权转移。如荷兰以西班牙-荷兰战争确立其霸主地位;英国以英荷战争完成权力转移;英美之间的霸权转移以两次世界大战为界。二战之后,美国又因不满足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决策权而绕开这一机构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驾马车,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特权。因此霸权稳定论中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之下存在扩张性和侵略性倾向,并最终走向争霸战争。

另一方面,合法性作为维持国家统治的润滑剂同样必不可少,“在不求助于合法化的情况下,没有一种政治系统能够成功地保证大众的持久忠诚,即保证其成员意志的遵从”[27]186,霸权国和主导国在合法性的掩饰下减少秩序成本而获得更大的合法性收益。美国一直以世界警察的角色自居并被各国视为全球安全的保卫者,据统计,自2017年5月至今美军以“维护南海和平与安全”为名在南海实施“航行自由”行动总数达11次,美国借南海“航行自由”牵制中国的南海基地建设。联合国监管的《武器贸易条约》将坦克、装甲战车、大口径大炮、战斗机、攻击直升机、战舰、导弹与导弹发射器以及小型军火八类常规武器作为监管对象并设立的国际贸易标准,共有130个国家签署该条约,其中60个国家已经予以批准,美国借此限定全球武器的使用和发展,维护自身核大国的地位与秩序安全。美国在全球和地区不断塑造自身“准政府”的地位,获得行动的合法性与体系内各国的支持,一旦有国家违反国际规则,霸权国和主导国便有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其进行惩罚,如美国对朝鲜核试验的制裁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与响应。而一旦主导国的合法地位和权力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它便获得了在没有强制行为的条件下维持国际秩序运转可能,从而减少了治理成本。

(三)获益结果不同

霸权稳定论提出霸主无偿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最终霸主收益递减而其他国家获益,强调的是霸主的单方面付出和牺牲;等级制理论则营造出双方获益的共赢局面,是主导国与附属国双方互动的结果。

吉尔平根据收益递减规律对霸权国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指出随着公共产品的数量增加,霸主提供的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增加而边际收益减少,而体系中的其他国家作为搭便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而免于或减少为之付出的成本,获得纯粹收益,最终形成霸主受损而其他国家受益的结果。二战之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并利用经济与军事优势对经受战争洗劫的西欧和广大亚非拉落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援助,帮助其进行战后重建。1948-1952年,美国实际向西欧提供的援助总额为129.924亿美元[33]84,使西欧迅速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1946-2016年美国对世界的援助总额约达1174.32亿美元,其中经济援助约793.34亿美元,军事援助约380.98亿美元[34]。而美国由于大量的经费支出,造成财政支付能力不足,从2010年以来,美国的国防开支数额明显减少,2010-2015年,美国的国防预算从6910亿美元下降至5604亿美元,下降幅度达19%[35]

等级关系以主导国与附属国的交易为前提,等级双方在这一关系中各取所需,营造出共同获利的局面。冷战结束后,毒品走私对安第斯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布什上台之后致力于拉美国家的贩毒战争,积极向哥伦比亚提供军事装备和后勤援助,但与此同时也增强了美国在美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增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军事影响力。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显示,美国与美洲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在2015年达18000亿美元,其中出口8480亿美元,相较于2005年上升了127%,为美国提供了380万个工作岗位[36],而美洲国家的GDP在过去十年间增长92.57%,在2015年达到55047.76亿美元[37],美国与美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应用范围不同

霸权稳定论强调霸权的排他性,最终形成国际体系中的唯一霸主国和其他国家之间这一世界性范围内的多边关系;而等级关系是主导国与附属国互动的结果,是一种一对一的双边关系,并无限定范围。

金德尔伯格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有且只能有一个霸主,否则会导致体系的不稳定。他引用内克的形象比喻,认为世界经济如同开车,“一个不高明的司机驾驶一辆车,比两个总是在争夺方向盘的极为出色的司机来驾驭要强一些”[1]359。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认为,大国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成为全球唯一的地区霸主”[38]161;一旦出现与之竞争者,霸权便会竭力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并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美国先后提出“核战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意图形成绝对核优势;苏联不断赶超美国,至1975年苏联的战略导弹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拥有坦克50000辆,约为美国的4倍[39],世界陷入随时爆发战争的恐慌之中。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性的霸主,对威胁其地位的国家采取十分警惕的态度。特朗普在最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报告》中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竞争对手,2018年3月23日开始至今,美国以贸易逆差为由对中国发动又一次的贸易战并步步紧逼,试图以极限施压逼退中国经济,消除其对美国权力空间侵蚀的可能,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因此,霸权具有排他性,它企图建立的是一种世界性范围的权力体系。

而等级制建立在主导国和附属国的一致同意基础上,只要等级双方存在对合法性权威的认同,等级关系即形成;一旦主导国的行动超出了附属国能够容忍的限度,附属国就会“撤回其支持,它们就不再接受先前的权威契约或不再信任统治者会履行契约”[3]31,这一等级关系便不复存在。2017年8月特朗普针对委内瑞拉选举事件表示不排除实施武装干涉的选项,这一言论遭到拉美各国的纷纷谴责,美国的拉美的“同盟”出现裂缝。2004年在巴西等国家的倡导下和努力下,美国主导的“迈阿密谈判”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议程被巴西等国否决,美拉自由贸易谈判陷入僵局,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议的倡议被迫搁浅[40]18。因此等级制理论往往并无限定性范围且等级双方对这一关系都有否决权。

在分类算法方面,本文对比了GMM算法,支撑矢量机(SVM)和BP神经网络(ANN)算法。实验仍然采用K-交叉验证法,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3种算法中,GMM算法的效果最佳,最差的神经网络算法。SVM算法本身对于多分类问题的效果不佳,而ANN算法对网络结构的要求较高,因此基于概率的GMM算法的有效性更好。

结语

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作为国际关系的两种理论,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霸权稳定论和等级制理论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偏向于霸权国和主导国的不平等体系,各国以利益为核心,以成本-收益为衡量标准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各国在武力的基础上结合合法性共同维持体系的平稳运转与自身的优势地位。但两种理论在对国际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侧重偏向。霸权稳定论以无政府状态为假设前提,强调霸权国的存在和公共产品的无偿供给,最终霸权衰落而在各国的霸主争夺中走向争霸战争。等级制理论以等级秩序的存在为前提,主导国和附属国在讨价还价中共同获利,主导国凭借附属国对其的合法性认同而维持国际体系的和平稳定。

两组患者术后均于24 h内控制排便,术后5~7 d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观察切口变化,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保持切口干净、干燥,每天换药1次,术后7~10 d拆线。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任何单一的理论范式都无法对国际社会的现象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解释,霸权稳定论和等级制理论也不例外。实际上霸权稳定论和等级制理论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体两面,霸权主义存在等级制的特点,等级制中蕴含着霸权的因素,霸权的强制有利于加强权威,权威的构建以强力为基础,二者相互补充,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霸权体系是由多对等级关系累积而成,一旦等级关系达到一定的规模便会形成世界性范围的霸权。

参考文献 :

[1]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世界经济大萧条[M].宋承先,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戴维·莱克.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M].高婉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3.

[4]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康灿雄.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M].陈昌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David C.Kang. The Theoretical Roots of Hier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4(58):339.

[7]Ian Clark. How Hierarchy C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Be?[J].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9(23):468-469.

[8]Jorge F. Garzón Pereira. ScienceDirectHierarchical regional order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4 (36S):31.

[9]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迈克尔·马斯坦杜诺.不完全霸权与亚太安全秩序[M]//约翰·伊肯伯里.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韩召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Evelyn Goh.Hierarchy and 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st Asian Security Order[J].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2008(8):356-359.

[1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13]The World Bank[EB/OL].(2018-7-18)[2018-12-10].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locations=US-1W&view=chart.

[14]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Yearbook 2018[EB/OL].(2018-7-18)[2018-12-10]. https://www.sipri.org/yearbook/2018/04.

[15]联合国数据.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公开会议上所投的反对票[EB/OL].(2018-7-18)[2018-10-20].http://www.un.org/zh/sc/meetings/veto/.

[16]张丽.英国的全球化及其影响[J].考试周刊,2007(13):23.

[17]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Western Hemisphere[EB/OL].(2018-7-18)[2018-10-20]. https://ustr.gov/countries-regions/americas/canada.

[18]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9]Duncan Snidal.The limits of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5,39(4).

[20]王新谦.从战后美国援欧附加条件看美国的制度霸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2):79.

[21]Arthur A. Stein.The hegemon's dilemma: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4(2):367.

[2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杨宇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23]联合国.联合国人权事务.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EB/OL].(2018-7-18)[2018-12-10].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esc.htm.

[24]人民日报.美洲峰会折射美拉关系裂痕[EB/OL].(2018-7-18)[2018-12-10].https://item.btime.com/m_96324c794e36f0d8d.

[25]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和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6]The Heritage Foundation.global-us-troop-deployment-1950-2005[EB/OL].(2018-7-18)[2018-12-10].http://www.heritage.org/defense/report/global-us-troop-deployment-1950-2005#MEC-Embedded-Ask.

[27]戈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8]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29]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七版)[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0]US Department of State, Report to Congress on Vot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Nations[EB/OL].(2018-7-18)[2018-12-10].https://www.state.gov/p/io/rls/rpt/index.htm.

[31]US Department of State. Report to Congress on U.S.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in 2016[EB/OL].(2018-7-18)[2018-12-10]. https://www.state.gov/p/io/rls/rpt/2016/275299.htm.

[32]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Yearbook 2018[EB/OL].(2018-7-18)[2018-12-10].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SIPRIYB18c06.pdf.

[33]张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援助[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34]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Overseas Loans and Grants,Obligations and Loan Authorizations July 1, 1945 - September 30, 2016[EB/OL].(2018-7-18)[2018-12-10].https://pdf.usaid.gov/pdf_docs/pbaah600.pdf.

[35]董壮道.战后美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1985(2):60.

[36]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Western Hemisphere[EB/OL].(2018-7-18)[2018-12-10].https://ustr.gov/countries-regions/americas.

[37]The World Bank [EB/OL].(2018-7-18)[2018-12-10].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end=2015&locations=US-MX-ZJ&start=2005&view=chart.

[38]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39]赵登明.美苏争霸[J].历史教学,1999(4):38.

[40]田蜜.冷战后拉丁美洲的反美主义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and Hierarchy

ZHU Lu-min1,TAO Li-jiao2

(1.2. College of Marx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and hierarchy are two influential theor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by far.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but also are different. The same point are:The two theories are Inequality and exist asymmetric benefits; they both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actors in the way of cost-benefit; and they emphasize the factors of power and legality. Then the difference are: 1)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is on the premise of anarchy, and trapping in a battle for supremacy once and once again; while the hierarchy base on hierarchical order, stat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thority. 2) the hegemony sustain the s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by providing public goods; however, hierarchy focus on authority between the dominate states and the subordinate states. 3) In the former theory, hegemony gets damaged, while other states get benefit; but in the latter theory, it forms a win-win bilateral tie. 4) in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the hegemony chase for global powers, shaping a multilateral rel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while in hierarchy, the dominate states pursue the powers without a limited scopes, resulting a bilateral ties with subordinate states. Even so,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and hierarchy can’t be separated, they are interpenetrated,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and in some way, when hierarchy achieved a bigger scale, it becoming hegemony.

Key words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hierarchy; public goods; legality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3X(2019)01-0152-09

DOI :10.16614/j.gznuj.skb.2019.01.018

收稿日期 :2018-06-2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同盟战略研究”(14FGJ005)、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菲律宾在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中的作用及中国的对策研究”(13ZDB068)、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同盟战略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13A094)、湖南省美国问题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新型大国关系下中美南海冲突管控研究”(16MGWTZD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朱陆民(1968-),男,湖南汝城县人,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美国问题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主任,湘潭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及东南亚地区研究。陶丽娇(1992-),女,湖北黄石人,湘潭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及东南亚地区研究。

责任编辑 孙 智 英文审校 孟俊一

标签:;  ;  ;  ;  ;  

霸权稳定论与等级制理论之比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