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自学能力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提的基础自学能力,是指中师生的说、思、述、录四种能力,具体是指独立讲说教材的能力,独立思考教材的能力,独立表述概念原理的能力和听课的记录能力。这些自学能力对中师生来说,不仅是当前学习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未来职业需要的基础,是整个智能素质的基础。这些基础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中师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教学研究课题。
怎样培养中师生的基础自学能力?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学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颇具实效的做法。
一、纵横交织法
所谓纵横交织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把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与学生的自学、互相探讨紧密结合起来的自学指导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课前说话”的教学环节。即提前一周布置与下周新课内容同步的说话题目,然后稍加指导,让学生经过一周的自学准备,到下周教师讲授新课内容的相应话题之前登上讲台,说说自己对新话题的见解。然后,教师以讲评的形式完成新话题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的说话以信息反馈和导向,使课前说话内容与新授课融为一体,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紧密结合,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和口头讲授教材的能力。其操作程序如下。
(一)教师纵向垂直指导
1.明确考核的目的、时间和标准,激发说话自学的动机。每逢开课的第一节课,就向学生说明:课前说话是使学生进入“准教师”角色,通过说话的全学程,开辟未来职业前程,为将来登台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以学号为序,每节课2—3人上台说话,同时接受能力考核,每人说话时限为两分钟,总的要求是小(篇幅小)、精(内容精)、活(联系实际说得活),坚持对说话结果按既定标准(其标准操作性强,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严格考核,以优、良、中、下四个等级记入能力实践成绩,用以期末综合评定成绩。
2.学生接受话题任务,领会教师引导意图。每堂课结束之前,教师例行布置说话题目。话题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难度以及学生能“跳起来摘果子”的学力进行加工转化而成。学生接受话题任务之后,教师随即扼要启发思路,并要求把课前说话当作“超微型课”来准备,继续激发学生进入“准教师”状态。
(二)学生横向平行学习
1.学生独自认真阅读所说话题的教材内容,准备好说话的辅助材料如例证等,初拟说话的思路和框架。2.互找本班或平行班说同一话题的同学,探讨对所说教材的理解和见解,共商说话有关问题。
3.对自学与共商所得的信息,进行精细的深度加工,写成“超微型课”的“讲课方案”(含板书设计)。
4.根据讲课方案,进行模拟试讲,反复操练。
(三)学生上台说话,教师讲评深化
学生按预先一周准备好的方案上台说话亮相,这是他们自学教材的最高表现形式。课上师生要对台上学生的仪表风度、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语言情感色彩的感染力等综合效果进行检查和反馈。教师在认真听取台上学生的说话后,立即征询班上学生的看法,用讲评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学习。这种做法既可对说话的学生进行正信息反馈,也可加强全班学生的学习内化过程,从而提高超微型课的应有效果,使课前说话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独立钻研教材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根据初步统计,经过两年的自学和培养,学生对讲说教材能做到小、精、活的已由学习教育学学科前的4.7%上升到72.8%,而且, 他们在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能充分显示那种先声夺人的优势。
二、小组竞争法
笔者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在特定的教学情境或条件下,班级中各种学习小组的成员,都愿意为提高本组的学习成绩而积极努力,他们的情绪十分活跃,使教师的教学号召力显得非同一般。因此,这种竞争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组竞争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特别爱竞争和好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教学的情境,以攻克挑战性较大的难题来激活思维活动为目标,要求学生以小组的集体智慧,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快速而准确地拿下挑战课题为小组争光为契机,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等基础自学能力的一种自学指导方法。它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
挑战性的问题必须是经过小组智慧才能解决的。比方说“严格要求”这个术语,教师几乎天天讲,但谁(包括教育学教科书)也没有说明它的本质涵义,而中师生对它只能意会,却难以言传。那么,什么叫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与强制压服的分水岭是什么?怎样的要求才真正是对小学生的严格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中师三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教育学时提出来才具有挑战性。教师向他们提出并要求用小组的集体智慧来解答时,可以创设“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情境。
(二)小组内部酝酿挑战性问题
首先,教师告诉学生可以用诸如学习小组、团小组、班干部组、团干部组、“诸葛亮”组、“臭皮匠”组、男生组、女生组、兴趣小组等组合方式酝酿。其次,各小组根据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行讨论,初步形成对问题的共识,最后推选出上课发言的代表。
(三)各小组在课上发表意见
1.渲染竞争气氛。限定答题时间是渲染竞争气氛的关键。教师恰如其分地规定答题的时间是学生迸发智慧火花的催化剂,是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客观估计的结果。
2.各小组正式发表意见。按照教师课堂教学进程的安排,各小组代表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一般成员作必要的补充,又一次体现全员参与意识。
3.教师引导争论,使小组的理性思考趋向一致,达成对问题的共识。例如,对前述例举的关于“严格要求”三个问题的正确理解的共识是:所谓严格要求学生,就是教师始终如一地按学校教育的规范、规则的要求,来约束学生的思想言行;或者是使学生的思想言行与规范、规则的要求保持一致。教育者不另立标准,并通过说理和示范,使规范和规则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是严格要求与强制压服的分水岭。坚持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要求小学生的思想言行,才是真正的严格要求,才是名副其实的关心爱护。
(四)评定和激励
教师根据各小组发言的水平和投入的热情,要进行充分的正面肯定和正面导向。水平高热情高的评为优,水平高而热情次之的评为良,并分别给小组全体成员记一次平时学习成绩分;水平不高或水平低的则不定等级也不记分,而是尽量表扬他们的自学积极性。
三、比较发现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发现。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审视问题异同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比较发现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新概念的过程中,不是用死记硬背的做法,而是从诸多概念的比较中,主动探寻和发现,从而掌握新概念,促使学生自学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自学指导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布置新概念
这里的“新”,侧重于教科书上无现成释义的概念。诸如什么叫备课,什么是培养目标,什么是素质教育之类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一些专业术语,非掌握它们不可,所以也非布置学习不可。
(二)创造解释新概念的条件
教师不直接了当地给新概念下定义,而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逐步学会下定义,使读书穷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重温老概念,探索定义法
教师指点学生把已经学过的许多概念的定义都从书上抄下并一一平列起来,再反复比较,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不同点:下定义的思想认识逻辑角度不同。有的采用范围说,有的采用本质说,有的采用结构说,有的采用功能说,有的采用目的结果说,有的采用关系说,有的采用活动说,有的采用过程说,也有的采用多角度说。
相同点:下定义的语言逻辑相同。纵观许多概念的定义,都是运用陈述判断句式,不管定义的语句有多少,若暂时不看中间的必要条件,只看开端句和终末句,统统都可以归结为这样的语言逻辑模式——“×××是什么。”这是其一。还有一点相同,再复杂的定义都不能把所有的内容维度(即前述的思想认识逻辑角度)都包括进去,绝大多数概念的定义都是从某一个内容维度来陈述,教育学上仅有“教学”这个概念,是从活动说、结果说和功能说三个角度来定义的。
2.帮助“缝口袋”,掌握定义法
为使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博到约,归纳成条文,帮助学生缝个大“口袋”,把学生从概念群的比较中的新发现装起来,以备给新概念下定义之用。这就是:“下定义,并不难。语句多少看需要,句式总是陈述加判断。起句判,末句断,必要条件放中间。中间是内涵,内涵有维度,一般都只一、二、三。”
(三)尝试下定义
让学生独立地给新概念尝试性地下定义,既是巩固前面自学成果,又是运用自学成果开辟自学新天地的开端,也是检验自学下定义能力的必要环节。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初步地掌握了概念的定义法则。例如,对备课这个概念就这样定义:1.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它具体包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和科学设计上课全过程等一系列的工作;2.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活动,它具体包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和科学地设计上课全过程等一系列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学实验显示,在期末考试答卷上,实验班对概念解释的正确率高达98%,而控制对比班的正确率仅为43%,两者的学力差距相当大,实验班比对比班高出55个百分点。
四、经验交流法
有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俗语,其旨意就是形容经验交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的经验交流法,是指教师将某一专门问题,郑重其事地交给学生去实践、去探索,然后再组织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加以系统地总结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把他人的好经验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使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一种自学引导方法。下面仅以做听课笔记为例,说明它的大体做法。
(一)下达问题任务——怎样做好听课笔记
对中师生而言,做听课笔记,似乎是家常便饭,已司空见惯,无足挂齿。实则不然,教师很有必要指导学生如何使课堂笔记记得又好又快,并慎重而概括地说明记好笔记的好处与要求,要求从即日起做到一节课一记录,笔记的好坏优劣要进行评比展示与考核记分,好经验到时要在全班公开交流,以激发他们做笔记的良好动机。
(二)实践探索——积累怎样做好听课笔记的经验
让学生准备专门的教育学笔记本,坚持每堂课做记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教师上课随时巡看,发现好的当堂展示表扬,并要求课代表和学习委员定期检查评比,使实践探索、积累经验与检查展示、评比激励同步进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笔记习惯。
(三)经验总结——我记笔记有几法
对一个班来说,从开始到总结,一般至少要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学生才会有感可发,有理可写。
学生动手总结之前,教师给定“我记笔记有几法”之类的题目,同时指点迷津,促使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四)经验交流
这是提高学生做笔记自学能力的重要步骤,是把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关键环节,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各人发言,畅谈经验,互相启迪。
第二步,全班归纳,形成共识,指导下步实践。通过对全班经验的筛选与归纳,形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三条要领:一是从内容方面看,要把老师的板书或讲课的思路详实地记下来,并把自己听课学习的领会同步渗透融合进去;二是从逻辑形式和过程方面来看,主要是用排列有序的序号和序数以及提纲用语的逻辑性来体现课的动态结构(主要指师生双边活动)与进程;三是从速度方面看,要根据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创造性地运用一些速记方法,以保证记录的速度快、内容全、领会深。
(五)再经验交流
这是在如前述的经验交流基础上交流见习评课性笔记的经验。它的最大优点是大大缩短探索时间,优化自学过程,实现前面经验的正迁移。见习前,教师指出两种听课笔记的性质:平时在校内读书的听课笔记是纯学生笔记,而到小学见习、实习中的听课笔记属于评课性笔记,见习听课笔记必须体现它的性质特点。见习中或见习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课性笔记的经验交流。其交流的最后结论是:评课性笔记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要把小学生怎么学的情况真实记录下来,才能充分体现课的横向动态结构和纵向动态进程以及课的实际质量效果;二是要把听课者本人对课的意见或建议同步注明进去,而末尾再进行归纳总结,以备评课学习交换意见之用。
以上四种方法虽然分开叙述,但在实际的实施中,往往是以其中的某一种方法为主,其它兼而用之,使它们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
标签:下定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