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国就业问题必须考虑城乡人口比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城乡论文,我国论文,人口比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是26.2∶73.8;而到本世纪末我国城市将有6千万青年劳动力需要就业。如果加上手持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这个数字还要增加。同时我国农村将有两亿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流向哪里,如何安排就业,的确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基于对我国具体情况的分析,我认为现在的城乡人口比例到本世纪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而研究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考虑到城乡人口的比例,并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城乡人口比例取决于城市和乡村劳动力就业定居。城市劳动力就业取决于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取决于乡镇企业发展,小城市兴建,农业增长及经营方式的变更。以下就这些具体方面试做论述,以探求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程度及对城乡人口比例的影响。
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能吸纳过多的劳动力吗?
现在,第二产业国有企业平均接纳一个劳动力需要两万多元资金的技术装备设施。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可能跨越一定程度的资本密集型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过程,比如:冶金、电力、重化工业、汽车、飞机制造等行业。当然,它们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结合在一起,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上台阶,上水准。但是,就总体动态而言,在发展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是提高的。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在素质提高的情况下可以支配更多的设备设施,反过来说,一定数量的技术设备对所需劳动力的使用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
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可以特殊一些。例如,不需要走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人均那么多钢材。我国赶上了新技术革命,需发展一些技术密集型企业;还能根据我国国情发展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新型企业。但是就长期的工业现代化趋势而言不可避免要出现结构性失业,而且对任何一个劳动力来说一生中的职业转换是由渐变向突变的趋势发展。
可见,到本世纪末第二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是不容易的。
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吸收劳动力最多的是服务行业,其中吸收了一定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80年代我国有人主张在本世纪末应有1亿劳动力转向城市。在这种口号的影响下,出现了成批的农转非,更有甚的是个别县买户口来维持财政开支,增加了各个行业的就业负担。近些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安置了大批新增劳动力就业。值得清醒的是那些主张的提出几乎完全模仿一些国家不同产业所占劳动力的比例。应该令人注意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地进行了劳动力资源配置。今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中将会不断出现小型企业的萌生或倒闭;个别大、中型企业破产;所有的大中型企业还要解决人浮于事的虚假性就业;还有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的冗员。这些闲置的劳动力,长在城市,住在城市,绝大部分要在第三产业中大显身手。同时,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需要的是知识层次较高的劳动力。如:教育、咨询机构、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技术密集型企业兴起,显现出智力竞争的劳动时代已经到来,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的英明决策。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是走内涵性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必然会出现机器排挤职工的现象。每年又有相当数量的手持城市户口的青年寻找职业。这个就业高峰期至少延续到2000年,城市没有更多的余地吸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
乡镇企业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余地不会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2年在全国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5%,全国70%的服装、30%的原煤、25%的水泥等等,是乡镇企业提供的。在此发展过程中,使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中。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是自负盈亏,在动力和压力下生存、发展和壮大。计划经济体制是短缺经济,国营大中型企业以完成计划为己任,内缺动力;企业外部环境没有形成竞争舞台,外缺压力。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中,乡镇以原有的小型工业设备为基础,主要以传统的乡土技术和资源为依托,在市场需求的启动下,生产了大量的民用消费品以及建材等商品。今后,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深化和整体推进的搞活,无疑冲击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原有的规模、技术、管理水平都优于乡镇企业。一旦绝大部分公司、企业渐渐走向市场,其商品上等级、上档次比较容易。相对的同样层次和同样类型的乡镇企业就显得不易。当然,乡镇企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吸收宜于发展自己的先进技术成果,还可以兴办和发展一些。问题是整个乡镇企业系统内部的一部分劳动力也凸现出结构性失业。退一步说,就是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主要是离土不离乡。
发展小城市在短时间内会受到经济约束
经济学术界基本上统一的看法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是发展小城镇。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我国大城市不能再扩大规模,乡村城市化只能选择此路。笔者不否认这样的远见卓识。但是,从小城镇发展到中小城市,建设前提是形成一定的产业群落,即相似于大中城市的产业群落。短时期内我国财政是不可能大量支付的。因此,到2000年使许多剩余劳动力就业定居为城市居民是不可能的。
农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
有的专家确认,九十年代我国粮食生产将遭到国际市场的压力,即按可比价格计算投资农业种粮不如进口一定量的粮食。但是,进口粮食又存在个成本问题,周边国家粮食出口的数量在世界粮食出口国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它们必然以远距离海运的粮食出口大国的高费用加价而抬高粮价。加之,我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海、河、陆各路运量聚增。粮食进口稍有增加,挤占运力,自然更抬高了运输成本。与其将费用花在这里,还不如投资于国产粮食生产。而经济理论界很多人倡导增加粮食生产的途径是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农业工业化势必要求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达到大面积的规模经营,这是世界诸国农业发展走过的道路。但是,中国却很特别。中国农业生产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以来粮食自给,根本原因是精耕细做。不仅在山区,而且在大平原也是如此,农村改革以来,农用机械企业并不是没能给农业提供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农业工业化所具有的机器设备,而是农民自觉的对精耕细做的效益与大机械耕作的效益的投资成本做出了比较利益的选择。长远来看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离开先进的工业技术装备的。精耕细作不仅是中国农业生产的独有特色,而且一定时期具有客观要求。因此,广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多种经营、水产养殖等方面必须坚持精细作业。这样才有可能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否则削弱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和途径。所以到2000年农业仍然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结合上述各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工业现代化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是极其有限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其自身局限性;走发展小城镇道路又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因此,在短时期内吸纳相当数量的城市待业和失业劳动力已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使大量农村人口到2000年定居为城市居民根本不可能,即我国城乡人口比例仍将维持现在的水平。因此在研究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时,任何脱离这一具体环境的设想都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