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覃继刚1992年以后作品特点论文_孟宝松

谈覃继刚1992年以后作品特点论文_孟宝松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与覃继刚老师相识已有四五年了,他的雕塑作品在众多老师作品中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个人认为可能与其学习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本科时起接受了比较系统的造型写实的训练而后经过很多训后又赴日留学深造,也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渐渐的形成了其独特的造型手法。下面将从塑造、材料、木雕、、三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覃继刚;塑造;材料;木雕

对于覃继刚老师的认识要从他的几件作品来分析其作品特点,塑造方面则取《夏》和《虹》来分析;材料方面则从《天、地、方、圆》和《呼吸》来分析木雕方面则从《和谐相生》和《山那边》来展开。

一、塑造方面作品《夏》和《虹》

经过本科较为系统的塑造训练之后他掌握了国内现有的一些造型手法,在塑造上与大家手法相似度较高,主要是来源于苏派造型的一些训练。留日期间求学于日本爱知艺术大学,师从高桥洋先生。高桥洋的老师跟马约尔学习塑造,所以他的塑造吸收了两方的各种优点于一身,并不断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手法。他的男人体《夏》与女人体《虹》在表达上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

《夏》的创作对象是一位练习健美的男子,他有着一身结实的肌肉和饱满的形体。这种身材的模特很少能见到,男人体全裸对其观察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整件作品的气势表现的很足,称重点在左脚上右脚向前微微迈出一些,双手都提在胯间形成一种蓄势的感觉。虽然整个作品中人物动态并不是特别张扬,但雕塑感与整件作品的势都很大程度的被表现出来。他的人物塑造虽然没有把每个细节都强调出来,有一种东方人特殊的审美在其中,虚实变化在整体中有规律的表现出来,关节点出绝对不容许造型随意,形的起止点都卡的很到位。而形体本身则有各种程度的虚化和夸张,对形的了解已经熟记于心可以放的部位尽显其粗狂,对于节点的塑造又是极为的心细,同时在形体处理时留有一些放松的形,使得整件作品在一些整体的对比上有一定的松紧对比,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件作品的节奏。

《虹》这件作品的创作对象是一位身材匀称的东方女性,从整件作品人物动态以及处理手法上都与《夏》这件作品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首先,作品动态选取了一位踮起脚挺胸双手也相对很放松的一个动态。与以往动态不同的是这件作品选择将重心放在两只踮起的前脚上使得整个人物的重量感减轻了很多,好似女人体非常的轻盈、飘逸。双手的姿态悬于半空加强了作品轻盈之感的表达。在塑造手法上与《夏》的粗放相比显得处理上较为柔和,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更好的呈现出女子体态阴柔的韵律美。从头顶至脚掌的力全部都贯穿与整件雕塑内在的形体之中,在对人物的塑造方面也对每一个形体的概括做的非常到位,如其两只手臂的造型处理上,从肘部至胳膊的腕部她的形体在转折中慢慢的走向腕部和肘部。

二、材料方面则从《天、地、方、圆》和《呼吸》

对于材料方面的创作,主要从《天、地、方、圆》和《呼吸》这两件作品来展开。这两件作品在选材上都是利用一些竹和木来进行创作的,《天、地、方、圆》主要从阴阳造型的对比来完成作品的,而《呼吸》则主要在于一个大的势上下功夫,让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两件作品的尺寸都是比较大的,对整个场域的把控能力都有高的能力。

《天、地、方、圆》作品材料取用一些竹和木进行创作,利用草帽这一元素在九宫格的框架内使其阴阳方面的排列不同造成不同的空间感,这种孔洞造型在作品中出现很多次,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一个正方体的形态上不断地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整体内部的单个元素上来看,无论空洞是向里的走向还是向外的走向都有一圈圈螺旋的形态在空洞的周围,如同一个个旋涡一样将人们的思维拓展到形体的内部。中国原始对世界的认知有“天圆地方”这一概念,而这件作品的形式构成也是有方与圆这两种简洁的几何形体加以组合形成这种很有气场的装置作品。雕塑主题的方并不是直接的方还有许多圆形的形体在上面使得作品简约但很丰富,主题下面有一层白色的沙石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形,在形体上有明显的方与圆的对比以及对小圆形的呼应。在颜色上来看作品主题颜色偏向重色,而主题下方的圆形则为亮色,在颜色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再到中是这件作品的其他部分,这些部分中有一面墙上摆满的这种阴阳造型的孔洞形态,地上散落一些单个的小正方体形态,而这些造型则是在一个更大的木质正方体框架之中的形状。他们有的一条边支撑在地下,有的则是平躺在地上。整件作品在整体的布置上也是很有考究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点线面构成,而放入整个作品中时又有在整体中的大、中、小和点、线、面的构成形式。整体来看《天、地、方、圆》这件作品它的处理手法着重在利用一些简洁的造型来构成一种阴阳之间对比的关系。形成一种很特别的趣味性。

《呼吸》这件作品在形式上与《天、地、方、圆》有些相似之处,但在材料的应用上来看有些区别,《呼吸》的材料用了竹编的斗笠以及木质材料做成的框架,斗笠与木框之间则使用司空见惯的塑料袋。这些材料的使用让我对艺术作品的取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一定非要用很昂贵的材料才可以完成,使用一些平时日常生活中的材料,现成品也可以创作处很有意思的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形式上并没有采用很多的阴阳对比的构成,而是着重强调斗笠比较有视觉冲击力的一面顶部朝外面,所以跟人一种很尖锐很有张力的形式感。

三、木雕方面则从《那山,那水,那人》和《山那边》来展开

木雕方面则主要从《山那边》和《那山,那水,那人》两件木雕作品来看。两件作品都是采用极简的手法将不同地区少数民族人物特点尽可能的提炼简化直至只有简洁的几大块不同的木质形状组成一件很有韵味的木雕作品。

《那山,那水,那人》用三大块形态极为简洁的木头拼接之后有种神似人形的感觉。从结构上看整件雕塑将人物的手部虚掉只保留帽子面部的大轮廓以及整个人物的体态都保留了下来。虽然整件作品造型看似简洁但其中有很多的细节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做出相应的取舍,尤其在作品的面部轮廓上作者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推敲将面部的虚空间以及帽子部分的连接用很简洁的椭圆形概括出来。而且作品中帽子的取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为了与虚空间的面部形成呼应头顶要有一部分突出的形态才能与之呼应。其一:改动后使帽子部分在整个作品构成中更显得合理,有趣味。其二:为了呼应虚空间中的面部,使其更加的和谐。其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帽子看似像一座座高低不同的山的山顶,让人看起来更有趣味。

《山那边》这件作品采用与上一件作品相似的手法进行创作,作品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帽饰,从顶部至镂空的部位,第二节则是中间的部分,第三节是下面直至底部。从帽饰与比例来看比较像广西百色隆林地区的偏苗,他们传统帽饰很大有头部的三倍左右而且人物的体型分两种老年瘦小型和中年妇女偏胖型,这件作品的帽饰比例以及对衣服的处理来看与这里的人物较为相似。头部的帽饰用两块稍有弧度的短木来制成与当地人的帽饰体量感相呼应,帽饰的下部将其分成三个面的角度,与头顶接触的部分与两边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向上翘也是其本身帽饰的特点。

总的来说对覃继刚老师的作品认识还有很多的不足但一直没有机会系统的了解一下覃继刚老师的作品,经过这次学习对他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新发现。

作者简介:孟宝松(1994-),男,安徽省阜阳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雕塑。

论文作者:孟宝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谈覃继刚1992年以后作品特点论文_孟宝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