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数学文化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和价值。融合数学文化的品社课程,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品社知识,提高基本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立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大学科背景,阐述“数学文化”的自身价值以及融入品社课程的重要意义,提出将数学文化融合到品社课堂的新方式,力求在提升学生品社课堂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数学文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的资源是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而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的主体——人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数学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品德与社会方面,近年来,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数学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品社课程中,为品社课程的教育教学打开了新思路。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关于“数学文化”的内涵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各有侧重。本文主要是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数学文化,力求从知识层面和观念层面解读数学文化的内涵,即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数学文化是一种使用独特的语言系统传播人类的思想认识的符号,它具有渗透性,能够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学文化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按照课文中的图画,逐字逐句地解读图画中的语言文字,一幅一幅地局于表面的介绍各个知识点,孩子只是填鸭式地接受知识,没有受到启发,没有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对于文本的内涵的解读不深刻,品德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这也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基本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小小一粒米》一课中,就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数学计算,引导孩子做一个数字计算,假如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按照3500粒大米大约一千克计算,全国13亿人口一年可节约多少粮食?由数学算式计算可得,365×13亿÷3500=135571429千克,即全国13亿人口一年可节约135571429千克的粮食。有这么庞大的数字作支撑,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会进一步加强,老师对于达成爱惜农产品、尊重农民劳动这一教学目标更加强有力。
再如,《在地球的另一端》一课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没有经过初高中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很难想象地球的另一端是美国,而此处运用上数学知识——方向与位置,介入数学知识的品德课程的学习,就会更加具有方向感,对照着地球仪,参照着中国的地理坐标,就更能加深对于美国地理位置的认识,这对于美国自然气候、工业发展等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更加便于理解,进而建构学生整体的方位感。
总之,融入数学文化的品德教育,将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辩证的思想和方法,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融入数学文化的品德教育,对于学生全面认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数学文化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在育人,数学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极大的育人价值,下面就数学文化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方式,略谈几点建议。
1.数学文化的暗线教学。在品德课堂上,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显然是不合实际的。那么,在品德课堂中将数学文化作为暗线,课堂教学中选取适合本课程的素材,比如数学典故、数学符号的意义、数学工具的介绍等,在介绍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应该是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这里以早睡早起为例,先给学生讲解有关钟表的认识,让学生在会看、会算钟表的前提下,计算自己的睡眠时间,将数学的教育与品德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达成本课教学目标这一主线上,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完成了教学目标,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开拓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用这样的方式将数学文化作为一条暗线渗透到品德课堂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实现双赢。
2.信息技术的桥梁作用。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力量引入数学文化,将有助于达到数学文化在品德中的育人效果。比如在《我家的电器》一课中,可以运用Excel表格,做成一个统计表,统计学生家中电器的使用数量,现场搜集生成资料,更具有说服力。此外,微课、微视频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品德与社会课堂中。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数学文化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通过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佳 曾玉华 关于“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教育学报,2018,(12)。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论文作者:华晓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品德论文; 数学论文; 文化论文; 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这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