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_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社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获利,企业必须具备3种资本,分别是资金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1]。传统的组织管理研究都关注企业的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研究成果也较丰富,如致力于极小化市场交易成本的交易成本理论、极大化企业价值的资源基础观、探讨企业持续生存问题的资源依赖理论以及强调组织学习与创新的组织学习理论[2]等,均有力地解释了企业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相关问题。相较而言,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研究起步较晚,1979年才由TICHY等[3]引入管理学情境中。社会资本指的是行动者及其连带网络发展形成的信任、合作,进而为行动者带来资源的资本[4]。由于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都嵌入其所处的网络中,可以通过其网络中有价值的社会连带关系获得社会资源[5],这种社会资源赋予了组织或个人获得运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机会[1]。由此,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6],目前,组织管理领域的社会网络研究也大都是围绕社会资本进行的。

社会网络研究扎根于组织背景的社会学群体组织研究[7],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并逐渐成为组织行为、战略、知识传播与创新以及消费者行为等研究的新范式[8]。为了对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本文对近30年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发现社会网络研究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在各个领域都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反观国内管理学界,由于对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缺乏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主要体现在:①对社会网络分析内涵认识不够,导致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范式以及社会网络理论3个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概念混淆使用的问题;②对社会网络理论与管理学经典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解不足,部分社会网络理论支持者认为社会网络理论比管理学经典理论对组织问题更有解释力,而社会网络理论抵制者却认为社会网络理论忽略了组织管理的本质,显然,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不利于管理学研究;③对国内外组织网络研究现状总结不足,没有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情境化组织网络理论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文化带来的巨大差异,因此,缺乏与社会网络相关的本土理论。

1 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发展态势

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网络分析领域涌现了大量的技术性和专业应用方面的文献[9]。进入21世纪,在管理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ASQ、AMJ、SMJ上,平均每年会刊登20篇相关论文。为了进一步对比国内外管理学界对组织网络的研究现状,将近10年这3种期刊(约1 640篇文献)与国内管理学的顶级期刊《管理世界》(约1 680篇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嵌入性、关系连带为关键词,在题名和摘要中进行搜索,结果见图1。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对组织网络研究的起步较晚,在2004年才逐渐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来看,在2001-2010年,在发表论文总数相近的情况下,国外期刊关于组织网络方面论文总数为160篇,《管理世界》为33篇,相差较大。但在最近3年,差距逐渐变小,国外期刊为47篇,《管理世界》为19篇。总的来说,相对于国外的组织网络研究,国内相关研究处于一个较落后的状况。由此,对组织网络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意义重大。

图1 国内外组织网络研究成果比较图

2 社会网络分析概述

社会网络分析既是一种研究倾向,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10],也是一种研究范式[9],即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同时,它还是一系列独特的理论[7],即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社会网络分析范式、方法与理论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但目前社会学界和管理学界尚未对其进行适当的对比分析。范式是研究者用于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10],是一个学科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是一种人们看待问题的思考模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是指用网络关系连带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的分析框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对社会网络问题的研究工具,包括收集和分析网络数据的一系列技术。相比之下,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有助于研究者对其观察进行系统的解释,社会网络理论就是关于社会网络问题的一系列因果解释。总的来说,范式提供了视角,理论解释所看到的东西,理论能够赋予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10],方法就是在某种范式下产生特定理论的工具。厘清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理论以及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学者更好地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现实问题,总结出更有意义的社会网络理论。

2.1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GUBA[11]从思辨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范式的问题,他指出范式是指引日常行动或学科探求的一套信仰,并通过回答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3个问题来判断范式类型。从本体论层面来看,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是客观存在的;从认识论层面来看,社会网络分析范式主张从关系场的角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从方法论层面来看,社会网络分析范式主要可以用数学方法对社会互动研究进行分析以及用人类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具体而言,它有两个主要来源:①采用数学方法对社会互动研究的应用。WHITE等从数学角度研究社会网络,使之真正成为一种结构分析的方法[10];②以人类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佛商学院MAYO主持的霍桑实验,该实验是首例运用社群图进行的研究,它描绘了个体自由选择的社会互动结构[7]。

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的核心在于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由于社会结构既可以是物理结构、行为结构、政治结构,也可以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所以,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已经在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物理学提出世界遵循着小世界网络的特征、政治学用社会网络研究恐怖主义团体的组织与活动、社会学提出的结构洞理论等。由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已经引起广大研究人员的兴趣,社会网络分析将会成为21世纪最重要研究范式之一。

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致力于解决与网络相关的研究问题。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关系的集合,社会网络分析是针对社会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分析[10]。行动者作为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国家;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个体之间的关系、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或组织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汇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法的重点是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整体结构的分析,包括对点、线、密度、中心度、中心势、小集团、位置、角色等具体问题的研究[7,8,10]。

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有别于传统的定量或定性研究,关注的重点是行动者的关系数据而非属性数据或观念数据。常规的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定量研究面对的数据都是属性数据,定量研究大都要求样本个体之间相互独立,违背了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原理,容易出现低度社会化的问题[12]。与之对应,定性研究围绕着行动者的观念数据进行分析,它描述了行动者行为的意义、动机、定义以及类型化等问题,这种研究往往会夸大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很容易出现过度社会化的倾向。由于个人嵌入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13],个人的社会行动既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特征的影响,为了避免过度和低度社会化问题,研究社会行动的最好方法便是社会网络分析法[14]。

KILDUFF等[7]总结了社会网络研究有3个不同于社会科学中传统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①社会网络研究的聚焦点是关系和关系模式,而不是行动者的属性。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根植于文化价值和符号体系之中,行动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其他行动者的影响,研究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体现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这点在以差序格局方式为群体特征的中国尤为重要[15]。②社会网络研究中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从而可以在微观、宏观之间建立连接。社会网络分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为某种中层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16]。③社会网络研究可以将定量资料、定性资料与图表数据整合起来,既弥补了定量数据过于抽象的缺点,也避免了定性资料过于具体导致外延性不足的问题。

2.3 社会网络理论

在美国社会学界,社会网络研究被认为是与理性选择学派、新制度论学派并列的未来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学派之一[8]。作为一个学派,必不可少的是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层面,社会网络理论属于MERTON所提倡的中层理论,连接了大型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鸿沟。KILDUFF等[7]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分为3类:①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的引入理论,包括从数学中引入的图论思想、从社会心理学借鉴而来的平衡论与社会比较理论;②本源的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分为异质性理论和结构角色理论;③被现有组织理论所吸收的网络思想,包括资源依赖理论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吸收,种群生态学与结构洞概念的结合[6],弱连接假设与权变理论的整合,以及社会网络研究对交易费用理论的改良[17]。其中,本源的理论是社会网络理论发展的根基,因此,对本源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加深管理学者对社会网络理论的理解。

本源的社会网络理论包括异质性理论和结构角色理论。异质性理论研究的是网络之间的作用机制,是关于如何帮助行动者在封闭的社会圈之外建立的连接,获得多样化的知识及其他资源。社会网络中的异质性理论主要包括:解释内部劳动力市场升迁现象的机会链理论;强调非正式社会网络在开发新知识及传播新知识的价值的二级传播理论;分析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与转职的弱连带优势理论[12];解释组织内权力的运作以及升迁过程的结构洞理论[1]。

结构对等理论关注的是网络内部的问题,基于群体内行动者关系的分析。主要是对网络中的行动者如何相互影响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等作出预见。社会网络中的结构角色理论主要有:镶嵌理论以信任与交易成本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组织结构形成因素,以及不同组织关系结构的绩效问题[14];强连带优势理论解释了情感网络如何带来非正式影响力,进而影响了许多组织行为,如离职、工作满意、团队合作等;社会资本理论则把资源取得当作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了求职成功现象;结构洞的权变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是调节组织内部结构洞与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18];小世界理论指出了社会上的网络组织都表现出小世界网络的特征[19];VALK等[20]进一步指出了网络的4种生长模式。

社会网络理论已经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之间没有建立起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整合已有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社会网络理论体系是目前网络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3 社会网络理论与管理学经典理论对话

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释企业的存在、成长等相关问题,其中,交易成本理论在分析企业为何存在的问题上被公认最有解释力度,而资源取向的观点和组织学习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企业如何成长等问题[21]。如MADHOK[22]认为,企业只有降低交易成本、创造资源价值并促进学习,方能获取最大利益,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成长。然而,无论是交易成本理论还是资源取向相关理论,都将组织中的个人看作一个机械的原子,一个纯粹理性的经济人角色,忽略了社会情境以及关系制约等问题。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动与分享活动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整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组织环境,组织中的个人嵌入组织关系中,组织又嵌入组织网络中,割裂个体间互动关系的原子论观点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组织中的很多问题,基于行动者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应运而生,它很好地弥补了管理学已有理论对互动关系重视不足的问题[23,24]。

社会网络理论强调组织相关的关系纽带,包括横向的组织内部关系与纵向的组织间关系,从网络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存在与发展等问题[21]。值得强调的是,社会网络理论并不是对已有管理学理论的批判与取代,而是对管理学理论的补充,有效地分析了组织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影响组织存在与发展的问题[24]。管理学的已有经典理论,主要针对组织的正式网络,如组织内部的层次网络、供应链网络、企业联盟网络等,而社会网络在研究由人际关系组成的非正式网络作用尤为明显,包括信任网络、信息流通网络、连锁董事网络、咨询网络等[25]。已有研究表明,组织中的信任网络能够促进组织间的合作行为,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这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尤为明显[26];强连接与弱连接相结合的信息流通网络能够增强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分享,是组织学习与创新的重要来源,可以让合作企业获取彼此之间的重要资源,从而创造价值。由此,良好的组织关系能够成为企业的优质资源,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创造资源价值,并促进组织学习。社会网络理论可以作为已有管理学理论的补充,弥补其在组织关系研究中的不足。

4 社会网络在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组织网络研究主要有5个研究方向:

4.1 组织网络形成的原因

组织网络包括:组织内的员工网络(如员工间的咨询网络)、组织间的企业网络(如战略联盟网络)以及组织与个人交织的网络(如连锁董事网络)。从企业的本质来讲,无论是员工网络还是企业网络,都是为企业持续获利而形成的,这是企业生存的需要。GALASKIEWICZ总结了组织网络合作的4种动机:获取资源、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合法性和达成集体目标;OLIVER则进一步归纳了形成组织关系的6种动机:必要性、非对称性、互惠、效率、稳定性和合法性[26]。李国武[26]认为无论是从动机论还是功能论去解释组织网络的成因都涉及3个方面的原因:促进学习和创新、提高合法性和地位以及增进经济效益。从战略的视角出发,GULATI[25]强调战略联盟有3个主要成因,分别是降低网络成员间的交易成本、通过战略行为获取竞争优势和市场势力以及从盟友间获取知识并进行创新。从镶嵌理论出发,UZZI认为组织网络可以加快产品周期、整合契约、进行帕累托改进以及增强适应能力。MAURER等[27]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认为组织网络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此外,从与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建立组织网络是为了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其嵌入性有助于产生信任网络,信任能够很好地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并降低不确定性,带来行动者间的合作行为,从而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12]。结合企业资源相关理论,有学者认为组织网络能够促使双方交换各自的独特资源[17],通过合作获取彼此难以模仿的资源[28]。结合企业学习理论,部分学者指出,组织的强关系网络有助于传播组织独有信息,强化知识的深度[29],组织的弱关系网络能够带来非冗余的信息[1],拓展知识来源的广度。结合镶嵌网络和臂展网络的组织在知识学习和创新上表现最好,进而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29]。

4.2 组织网络关系的互动性研究

在网络关系中,主要存在以下5类关系:

(1)个体网 个体网研究的对象是与一个感兴趣的个体有联系的所有其他个体组成的网络,如个人的咨询网络、企业的供应网络、一个国家的出口网络等。个体网关注的重点是具有不同网络结构特征的个体的态度、行为、声誉、绩效等的差异,如INGRAM等[30]研究酒店业中管理人员的友谊网络是如何影响酒店的经营绩效;BURT[6]分析了一个公司中的管理人员的创造能力和管理绩效与其网络特征的关系,从组织层面指出单个企业拥有的战略联盟结构与其创新能力的关系;UZZI等[31]分析了企业在组织层次网络中的镶嵌关系和臂展关系的组合与其学习能力的关系。

(2)二方组 二方组研究的重点在于关系双方的互惠性问题,即关系是否对称的问题[23]。具体包括关系是否是互惠,是竞争、合作还是竞合,关系的演变过程及机制。在现有组织管理的网络研究中,大多都是静态的二方组研究,如组织支持与员工承诺、组织支持与员工绩效的关系、促销活动与消费者购买的关系等。由于二方组缺乏关系的互动,因此,在网络关系研究中,最基本的单元是三方组。

(3)三方组 三方组一直被认为是非正式网络的基本成分,但是在组织网络研究中却处于被忽略的境地,结构洞理论的提出是其重要的转折点[1]。三方组主要有两种形式:互相联系着的三方组、存在着桥梁的三方组。互相联系的三方组基于HEIDER[32]的认知平衡理论,HEIDER认为,人们将情感关系视为对称的和可传递的一种认知倾向,即平衡图式,该图式中个体都是相互联系着的。然而,BURT[1,6]的结构洞理论却指出,三方互为关系图式只适用于强关系网络(如情感网络),为了避免关系的冗余,在信息获取网络中,弱关系更利于获取非冗余信息,个体会寻求网络中的桥梁位置,成为三方关系中的结构洞。认知吝啬效应很好地支持BURT的观点,人们会在组织交往中避免耗费过多的认知能量,这在弱关系中尤为明显。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不但得到中介利益,还能成为得利第三者,即获得通路、举荐和先机3个优势[1]。

(4)小集团 小集团是指由彼此间互动,但与任何其他人都无共同联系的一群人所组成的群体。小集团问题在社会学研究中由来已久,但在组织研究中却一直被忽略[7]。MEHRA等[33]认为,基于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小集团虽然存在,但在组织这一特殊环境中还是较少见的。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一直被视为理解中国式管理以及交易行为的关键[17]。在一个公司内部,好的关系有助于控制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促进相互合作[34];在公司外部,关系可以带来信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31],获取互相独特资源[17]。然而,交易通常与特权交易、私下谈判联系在一起,因此,关系在中国会被认为是贬意的[8]。研究者更关注小集团的负面影响,纵使中国组织内和组织间存在着较多的小集团,该领域的研究依旧比较缺乏。

(5)整体网 整体网关系研究向来是组织管理学者研究的重点。通常情况下,整体网是相对于个体网而言的。个体网研究的重点在于个人的社会连带,而整体网研究的重点在于考察网络的结构[16]。整体网研究的对象是特定边界内的所有个体,如一个企业内的所有员工、企业战略联盟里面的所有成员、一个集团下面的所有企业等。在整体网研究中,边界的确定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10]。如UZZI[14,31]关于组织镶嵌结构与绩效关系的一系列研究的研究边界都是一个组织的所有员工。

在已有的组织网络关系互动性研究中,大多集中在个体网、三方组与整体网等领域,小集团研究较为缺乏。然而,小集团在我国普遍存在,往往被先入为主地认为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其实,小集团也有“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等积极的一面。在小集团的治理问题上,如何才能扬长避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4.3 组织网络的效益研究

在组织管理领域,关于网络效益的研究主要有3类:网络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网络结构与信息流通的有效性、网络结构与知识创造的关系。

(1)网络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由于网络的对称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具有权变因素的,在不同情境下,同样的组织结构会有完全不同的绩效。如UZZI[14]认为组织的镶嵌关系有利于组织间的非市场交换,臂展关系有利于组织间的市场交换。强关系的情感网络能够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团队合作行为[35],却不利于信息的传播[36]和新知识的创造[37]。BURT[1,6]认为,富有结构洞的组织绩效比缺乏结构洞的组织更好,XIAO等[18]进一步分析认为,BURT的结论只有在个人主义文化下才适用,集体主义文化下组织的结构洞不利于组织的发展。REAGANS等[38]分析了组织内不同的团队形成方式有着不同的绩效表现,以社会关系成立的团队比以人口统计特征成立的团队绩效更好。STEPHEN等[39]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企业的销售人员所在的社会商业网络对其极具价值。

(2)网络结构对信息流通有效性的影响 UZZI等[31]将信息分为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具有臂展关系的组织结构在获取公共信息的时候能够有效地降低搜索成本,具有镶嵌关系的组织结构有更高的信任感,能够有效地降低私有信息传播的风险,因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何种网络结构更有效取决于信息的类型。CONWAY[40]总结了小团体之间信息传播的3种形式:中间人形式、桥梁形式以及联系针形式。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UZZI等[31]提出了网络转移,认为网络间的信息流通的溢出效应也是一种社会资本。在现有的组织网络结构里,小世界网络结构在信息流通的有效性上最好。

(3)网络结构对知识创造能力的影响 知识创造区别于信息流通,是一个信息的再加工过程,企业的所有创新行为均是知识创造的结果。FLEMING等[41]的研究表明,小世界网络不仅有助于高效的信息流通,也利于群体创新。SALMAN等[42]通过对生物技术行业的研究,指出组织的间接网络比直接网络有更好的创新能力。RODAN等[43]从网络结构的密度角度认为松散的网络更利于组织创新,与GRANOVETTER[12]的弱关系理论和BURT[1]的结构洞理论吻合。然而,ROST[44]从关系资本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弱关系只有在强关系的基础上才有利于知识创造,已有研究高估了弱关系在知识创造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ROST进一步指出,社会资本(包括强关系与弱关系)与知识创造不是直线的关系,而是倒U型结构,适度的强关系与弱关系的结合最利于组织创新行为。BOB等[45]的研究也表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关系强调与创新绩效的情境变量。知识创造不能闭门造车,消费者网络等组织外部的知识或经验也是组织创新的重要来源,注重与消费者沟通交流的组织创新绩效更好。

以上对组织结构的效益研究划分只是对研究类型的分类。绩效、信息流通的有效性、知识创造是3个互相联系的组织变量。具有有效信息流通的网络结构往往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思想和行为,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于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创造的绩效更好。然而,在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将绩效、信息流通与知识创造一并纳入组织结构的效益研究中。究竟是有效的信息流通和知识创造带来良好的绩效,还是良好的绩效具有更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和知识创造能力,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值得管理学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4.4 组织网络的结构优化

个人或组织网络的效益研究有助于管理实践者了解何种类型的组织网络更适合其组织发展,因此,当组织或个人发现其网络结构阻碍组织发展时,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网络结构,打造高效率的组织网络。对于个人网络的优化,UZZI等[46]指出,可以通过找出超级联络人来诊断自己的网络状况。他们认为人们在建立人际网络时,应当避免自我相似原则和相近原则,遵循分享活动原则,建立超级联系人,培养强有力的非正式网络中间人,以便建立富有社会资本的个人网络。对于组织网络的优化,CROSS等[47]指出,在企业中,大部分网络都是通过员工接触组成的非正式网络,管理者需要找出非正式网络中扮演4种核心角色(核心连接者、边界跨越者、信息中介者以及边缘专家)的员工,不同角色的员工在组织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管理者应当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最大化他们的作用。

在现阶段的组织网络研究中,研究者热衷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较强的应用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组织如何构建和优化网络等实践性问题,是未来网络研究的突破口之一,需要组织管理研究者的重视。

4.5 组织网络的动态研究

在现有的组织网络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集中于静态网络的研究,组织网络的动态特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组织网络的静态研究,主要是事后的、描述性,因此不能解释网络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48]。网络的动态研究,不仅可以解释组织网络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还起到了预测作用,有助于组织管理者建立更有效率的组织网络。在为数不多的网络演变研究中,KILDUFF等[7]总结出网络演变轨迹有目标引导和偶得两种。目标引导下的网络演变轨迹是围绕网络成员共享的特定目标而展开的,如职能网络和战略联盟网络;偶得的网络演变围绕着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而随意地展现出其演变轨迹,并没有受到任务网络中心机构在目标或战略方面的指导,如连锁董事网络和信息流通网络。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网络的演变过程,都会掺杂这两种形式,只是主导的因素不一样而已。VALK等[20]在研究中发现,网络节点可能有4种生长模式:优选连接模式、同质性连接模式、模仿性连接模式、多样性连接模式。优选连接模式认为,网络新生的节点倾向于与网络中具有最丰富连接的节点进行连接,最终形成的是无标度网络[49];模仿性连接模式中的网络新生节点是参照其部门中同事的已有连接进行的;多样性连接模式具有高强的目的性,与同质性连接相反,网络新生节点依据差异最大化进行连接,目的是获取最多元化的连接[50]。以上的网络动态演变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组织网络的演变轨迹,未来的研究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化。

5 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总结

作为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已经得到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10,23],并已经在操作层面开发出了丰富多样的分析工具;作为研究范式,社会网络分析从“关系”的视角出发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已经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可。作为独特的理论视角,社会网络理论受到了一定的质疑,SCOTT[10]认为社会网络分析只是认识社会现实的一种研究倾向,不是有特定体系的正规的或有实质性内容的社会理论。他的评论不无道理,纵观现有的社会网络理论,虽然互相区别并互有联系,但尚不能组成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机会链理论、弱关系理论、结构洞理论、强连带优势理论、二级传播理论、小世界理论、镶嵌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对于其研究问题都有很强的解释力度,但理论之间会存在冲突,如何将现有理论整合在一起,是目前社会网络研究者的一个难题。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对整合社会网络理论体系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如GULATI等[21,23]对社会网络在战略联盟中的理论整合。虽然其观点离建立系统完备的社会网络理论体系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但是,社会网络学者的每一次尝试,都能够离目标更近一步。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组织网络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的静态过程,即组织网络形成的原因、组织网络关系的互动性研究、组织网络的效益等问题上,组织网络的动态演变过程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近10年发表在社会科学顶级期刊的组织网络研究中,只有18.1%涉及网络动态过程,而有数据支持的实证研究只有7.5%[51]。在为数不多的已有网络演变研究中,KILDUFF等[7]的研究成果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网络的演变轨迹,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然而,他们的观点只是网络动态过程研究的冰山一角,实际上的网络演变更为复杂多变,未来的研究者不仅要在理论上对其进行深化,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检验其有效性。

5.2 对中国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自我组织、网络结构自我演化、自我寻找社会秩序,正好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特质以及中国人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所以,社会网络研究正是用来研究中国管理学的最佳范式[8]。社会网络分析在国内管理学界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最近几年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然而,从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管理学界的社会网络分析大多是国外研究的重复论证,创新性不足。真正能够应对现实挑战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而且与西方学界的研究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6]。

国内对组织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组织网络效益等问题的研究上。国内管理学社会网络研究主要有两类:①从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的角度解释组织网络问题,但不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②不仅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而且使用该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但大多为国外研究的深化和重复检验,研究结果也缺乏理论创新性。

国内社会网络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存在如下不足:①在理论上,国内的大多数网络研究只是对国外学者的修正和补充,缺乏自己的原创性理论。然而,XIAO等[18]的研究对基于西方个人主义的社会网络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下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可能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研究结论可能大相径庭,国外的组织网络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值得商榷。由此,我国社会网络研究者可以进行更多的情境化研究,开发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网络理论,而不是倾向于对国外已有的组织网络理论进行中国情境的检验[52]。②在方法上,中国基础统计数据不完善、数据库共享程度低等现实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络研究的发展。由此,管理学者在组织网络领域可以加大案例研究,或组成联盟,共同收集大样本的定量数据等研究问题,充分挖掘各种公开的统计信息,自行编码建立数据库[26]。

国内管理学界在组织网络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社会网络分析定义以及其情境化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一定程度弥补了我国组织网络研究在这两方面的不足,本文的贡献主要有:①明晰了社会网络分析是什么这个本源问题。社会网络分析既是一种方法,一个研究范式,也是一系列的理论,本文通过详尽的对比分析,厘清了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②将社会网络理论与管理学经典理论进行对话,说明了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不是对已有管理学理论的取代和批判,而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补充和深化,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有助于管理学者对组织管理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解读。③通过对组织网络研究的文献综述,系统全面地呈现出组织网络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④对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以及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给国内学者提出研究建议。

标签:;  ;  ;  ;  ;  ;  ;  ;  ;  ;  ;  ;  

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_社会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