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权力”对纪录片传播的启示_公司的力量论文

“公司权力”对纪录片传播的启示_公司的力量论文

《公司的力量》之于纪录片传播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录片论文,之于论文,启示论文,力量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总导演任学安率原班人马于近日推出了纪录片新作《公司的力量》,这样一个由媒体人组成的团队用6年的时间锻造出了3部大型纪录片,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纪录片传播的不断思索。

一、纪录片的表达

从整体来看,《公司的力量》在结构表达上凸显了华尔街体“DEE”风格模式:即由Description(描写)转到Explanation(解释)再到Evaluation(评价)。片子选取与分集主题相关的人物故事或细节符号作为人性化的开头,然后过渡到从人物与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主体内容作集中而有层次的呈现,最后以意味深长的观点评价收尾。以第2集《市场无限》为例,片子以葡萄牙和荷兰垄断香料市场的贸易使得1599年伦敦市场上的胡椒价格暴涨,英国商人不得不做出应对的故事作为引子,开始了对16世纪末期17世纪初英国、荷兰推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创新之举的历史追溯,进而梳理了公司与国家权力结合生成的特许公司如何由盛转衰的历史演进脉络,最后得出了启示——“当股份有限公司由特许变为自由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与之相随的是由垄断到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在市场机制下重生的股份有限公司不再只是少数上等人的游戏,而成为普通人登台表演的机会。接下来的竞争就是看谁能更好地在无限的市场里发挥现代公司的能量了。”

正如《公司的力量》制作总监康健宁所意识到的那样,今天的观众很少有耐心看完一部纪录片,倘若不符合受众的欣赏习惯,再有品质的作品也只能孤芳自赏。由于不具备电视剧的情节性,纪录片的可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故事叙述和细节呈现来实现的。《公司的力量》宏大的主题表达被具像化为由各个鲜活的细节串联成的微观故事化叙事。在具体传播手段处理上,《公司的力量》充分调度了故事化叙事的诸多道具,如展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油画、漫画、摄影集以及新闻杂志的封面。片中通过发表于1890年聚焦纽约贫民窟的雅各布·里斯的摄影集《另一半人的生活》的画面语言完成了对早期公司不用给予工人养老、伤病等方面保障,公司权利独大的现实的叙述;借由漫画《铁路大亨》的形象的画面语言,片子完成了对没有修建过一条完整铁路的范德比尔特凭借对经济发展趋势敏锐的洞察力,买下许多短途铁路并将其一段段连接起来最终构筑了铁路网,成为名副其实的铁路大亨这段经历的叙事。故事化的叙事表达技巧使得纪录片不再是沉闷乏味的代名词,可视性已成为新一代纪录片人清晰的创作思路。

纪录片也是一门编辑的艺术,《公司的力量》在镜头表现上跳脱了纪录片通常的缓慢节奏,同期声在片中成为了主要的结构要素,同期声与相关影像画面的视窗组合成为了主要的镜头语言,片子镜头间的剪辑切换明快活跃,信息量却丝毫没有递减,更贴近年轻受众的收视需求。

二、纪录片的风格

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再到《公司的力量》,该团队在纪录片的风格化摸索中基本完成了厚重的历史感、深刻的思索性和视野的全球化这一创作定位。

1.厚重的历史感

《公司的力量》所沉淀的厚重的历史感一方面源于该片的结构,这部10集系列片秉持“用历史来观照现实”的创作理念,较为完整地观照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公司所面临的不同命题,梳理了公司这一主体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如第2集《市场无限》带我们回望了早期作为国家工具的特许公司历经权力带来的悲喜剧的更迭,由盛转衰的历史。第6集《谁执权杖》则回首了另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司历史:当传统的第一代创业者一人当家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公司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实时,管理成为了公司发展迫切需要正视的课题,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职业经理人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兴力量。另一方面,《公司的力量》在历时两年的制作中,跨越八国,实地拍摄了数十家公司,片中主要的画面元素是从很多公司档案馆中获取的大量从未公开面世的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如松下公司创业期的影像资料、杜邦公司早期开展研发实验的影像资料等等。此外,对公司和人物传记史作者、公司档案馆馆长和公司历史专家等诸多人士的采访取材贯穿该片的始终,这些素材的集纳使得《公司的力量》完成了充满历史感的“影像纪录片”的风格塑型。

2.深刻的思索性

对历史的严谨观照只是《公司的力量》风格化摸索的维度之一,深刻的思索性是该片从选题创意生成到具体制作环节在风格化摸索道路上的浓重一笔。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秘书长让·米歇尔曾指出:“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这就是纪录片。它并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的再现,那只不过是信息资料而已。纪录片应当对题材进行深入挖掘,应当持有一种观点,一种纪录片编导对于某一主题应当持有的观点。正是这种观点具有吸引力,这种对于所处理的题材所持的批判性观点。”《公司的力量》无疑已超越了回顾历史的层面,在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探询当下和未来的前行之路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公司的力量》成为了一部有观点、有思想表达的纪录片。思索早在选题之初就已开始,任学安和他的团队早在创作探索全球经济现代化的《大国崛起》和探索中国百年强国之路的《复兴之路》时,就体会到公司在上述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于是在《公司的力量》中,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叙述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从对公司这个本体的思考为基点,注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对公司应该如何管理、如何创新这一系列问题的思索中铺陈展开,从对财富、市场、权力的思考进而延伸到对人性、社会文化和政治等诸多因素与公司这一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层面的解读。如该片第3集《猎富时代》中谈到了维尔纳·西门子的创业经历,早在德意志统一之前,普鲁士政府就大力支持行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发展,德意志帝国于1870年至1871年成立后,工业院校对机器制造、电气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研发和生产在德国第一次结合在了一起,西门子的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述背景,片子由此传递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的观点见解。《公司的力量》借由小处切入,由小及大的表述方式在对公司该如何成长的思索中也表达了对公司与政治治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之间关系的解读。

3.视野的全球化

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再到《公司的力量》,全球视野一直是任学安及其团队的创作立足点。《大国崛起》以国人的眼光来审视我们以外的世界,《复兴之路》则在世界的背景下内省我们自身,如果说前两部观照视角是一主外、二主内的话,那么到了第三部《公司的力量》则实现了内外的融合,立足全球视野,最终归于本土观照的落点。视野的广度成就了思考的深度,这组辨证概念在《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该片跨国界采访了众多全球著名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教授、知名公司的CEO和著名财经杂志的主编等对象,呈现了世界范围的不同个体对公司这一经济体的多角度理解和认知,片中对人类历史不同时期全球范围的公司的成长轨迹的观照同时也是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思考,对历史的思考正是基于对现实的呼应,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本土公司应何去何从提示了答案,正如制片人高晓蒙所言:“我们不局限眼前,不局限于中国,要让中国企业家看到更远的将来,就必须将中国放在一个世界坐标里重新认识。”

三、纪录片的运作

资深纪录片人何绍光有这样一个观点:纪录片从拍摄到输出分为生产、交易和市场三个环节。在生产环节只能称为作品,交易环节称为产品,只有到了市场流通环节才能称为商品。在六年时间三部纪录片的打造过程中,任学安及其团队已将产业化的思路付诸实践,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运作流程体系。从创意制作到前期宣传,再到发行放映,最后到后续衍生产品的制作销售,围绕《公司的力量》的运作已显现出创作团队较为成熟的产业化运作思路,在电视播出的基础上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所属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同名图书,瞬间的电视艺术经由传统的纸媒得以固化。此外该片的DVD也已出版发行。团队还考虑下一步着手于解说词的内容资源开发。

产业链的打造是纪录片运作的重要环节,纪录片不仅仅涉及创作和播出这两个环节,作为一个面向市场的产业,前期市场分析、具体制作播出、后续衍生产品销售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纪录片产业链。不同于新闻节目的“易碎品”特性,一档优秀纪录片的内容资源具备多次开发的可行性,可做成相关书籍、VCD、DVD等,通过产品的多样化实现跨媒体经营,从而完成多次销售,由此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再到《公司的力量》,任学安和他的团队在对纪录片风格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积累着宝贵的认知,然而观照现实,中国的纪录片人在对两个问题的思索上尚处于起点:其一:如何使纪录片真正成为中国与国际对话的一个重要载体,引起多元文化背景的受众的共鸣?其二:在多元化的影视艺术形态中,有“精神贵族”之称的纪录片如何直面市场化的命题?正如片尾语“我们不停地探索,所有探索结束时,都是物归初始,都是此境初识”所蕴涵的意味一般,知不足方有动力前行。

标签:;  ;  ;  ;  

“公司权力”对纪录片传播的启示_公司的力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