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书纪年》西周年代的五个时段及年数推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本论文,西周论文,纪年论文,时段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K204.3[文献标识码] A
西晋出土整理的《古本竹书纪年》(下简称《古本》久佚,已无法知道其所记西周诸王的三年,今根据《古本》的佚文和其他文献的有关记载,并借助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来推求《古本》所记的西周年代的5个时段及其年限,为进一步研究分配各时段诸王王年提供-个参考。本结论只是《古本》所记年代,并不一定是西周的历史年代。其中X(文王受命-武王伐商)时段本不属西周,本文概以“西周”统之,只是表述的方便。
一、《古本》佚文和其他参考资料
(一)《古本》的佚文资料
1.唐·释一行《大衍历·日度议》:“《竹书》:‘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新唐书》卷27《历三上》,册二第604页。)
按:这条资料分歧有二:一是“十一年”是文王受命以来11年,还是武王即位11年?二是“克商”与“伐商”是在同一年还是在次一年?文献记载既有“十一年一月”伐商者,也有十一年十二月起兵伐商、十二年二月牧野克商者。笔者认为:一是“十一年”当是武王即位以来的11年;二是起兵伐商、牧野克商当分别在11年末和12年初,但是公元纪年皆在一年。“庚寅”似为晋代整理者所加。
2.《晋书·束晰传》:“《纪年》十三篇……其中(与)经传大异(者有)……自周受命,至于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晋书》卷51,册五第1432页。)
按:这条佚文分歧也有二:一是对“周受命”的理解颇有不同。二是对“至于穆王”的理解,或以为是至穆王元年,或以为是至穆王末年,笔者认为:一是“周受命”当足文王受命,二是“至于穆王”当是昭王崩、穆王即位之年。
3.《文选注》:“《纪年》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卷36《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注,中册第508页下左)。
按:成、康二王的王年当等于或大于40余年,且当不含周公摄政年数。
4.《初学记》:“《纪年》曰:‘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卷7地部下,册一第144页。《开元占经》卷101、《太平御览》卷907载文略同。)
按:昭王王年当等于或大于19年。
5.《唐开元占经》:“《汲冢纪年》书曰:‘懿王元年,天再启于郑’。”(卷3,194页左。《太子御览》卷2作“天再旦”。)
按:“懿王元年,天再启(旦)于郑”是一次发生于黎明时分的日食,经中外学者运用现代天文学的知识和原理进行推算,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0日(或21日),最先提出的是韩国的方善柱①,其次是中国的葛真②,再次是美国的彭瓞钧等在1987年美国天文学年会上的进一步论证并引起轰动。这一结论目前已被学界公认,在西周王年的研究中极有价值。本文第四个时段的确定正是构建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之上的。
6.《史记》集解:“《汲冢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卷4《周本纪》,册一第149页[四]。)
按:《通鉴外记》:“《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又:“《汲冢纪年》:‘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卷3,704页下左、711页下右夹注。)有学者认为,257为275之讹。笔者认为:这一年代数字,当是晋代整理《竹书》时的统计数字,其原文或为275年。
(二)《史记》记载的资料
7.《周本纪》:“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卷4,册一第140页。)
按:司马迁记载的这一年代,直到《今本竹书纪年》及本世纪初,几乎无人怀疑,近几十年来方有人不信,而且异说雀起,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史记》此记基本可信,即穆王在位≤(小于或等于)55年,并成为本文西周年限(257年、275年)取舍的最重要参考数值。
8.《十二诸侯年表》:共和14年(BC841-828年),宣王46年(BC827-782年),幽王11年(BC781-771年)。(卷14,册二第512-517页,517-530页,530-532页。)
按:据《年表》共和元年至幽王末年凡71年(BC841年-BC771年)。然《鲁世家》幽王作10年,据此共和元年至幽王末年为70年。
(三)辅助资料:所谓《今本》中的《古本》资料
9.武王在位14年,克商3年而崩,周公摄政7年。
按:夏含夷认为:《今本竹书纪年》中的武王“十五年……十七年”恰为40个字(含空格2),在原本《竹书》中为同一支简上之文,“应属于成王纪年,而在西晋出土整理后,被误排入武王”“十四年……作《金滕》”之后,故原本记武王崩在14年;而且原本的武王在位14年和成王“元年到十四年乃至十八年,可以说一个字也没有失传”,《今本》剔除错简后的文字就是《古本》的原文。③
按:本条的观点仅作辅助资料,将在本文最后推求诸王的具体年代时参用。若夏氏错简说成立,《竹书纪年》原本只能是:1.武王即位14年而崩,非文王受命以来14年。这是由《纪年》的书体——编年体所决定的。2.武王12年初克商,克商3年(即克商后2年)而崩。3.周公摄政7年,此既有夏氏所谓《今本》保存的《纪年》“没有失传”的原文:成王“八年春正月”亲政可证,又与《周本纪》所纪“周公行政七年”(《史记》卷4,册一第132页。)、《世经》所记“周公摄政……七年……是岁十二月戊辰晦,周公以反政”(《双书·律历志下》卷21下,册四第1016页。)相和。
二、《古本》西周年代的5个时段
为了便于表述和识读,再把上列资料和观点整理简化为已知条件和数字:
1.西周(始克商年):257年或275年。
2.文王受命至昭王末年:100年。
3.武王伐商:11年末起兵,12年初克商。
4.成王康王:≥40余年。不含周公摄政年。
5.昭王在位:≥19年。
6.穆王在位:55年。
7.懿王元年:BC899年。
8.共和以后:71年。其中:
(1)共和行政:14年,BC841-828年。
(2)宣王在位:46年,BC827-782年。
(3)幽王在位:11年,BC781-771年。
9.辅助资料:Ⅰ.武王在位14年;Ⅱ.11年末起兵伐商:Ⅲ.12年初牧野克商;Ⅳ.克商3年而崩;Ⅴ.周公摄政7年。
根据上列已知条件,可求知下列几个西周年代的时段:
1,懿王至幽王为129年:899-770=129
2.懿王至厉王为58年:129-71=58
3.克商至恭王为128年:257-129=128;或为146年:275-129=146
根据上列的已知条件,整理成“表一:西周诸王年代时段表”。为了便于表述和下一步研究的需要,先设定几个有重要意义年代的符号:
X:第一时段:文王受命至武王伐商之年。未知年限时段之一。
Q:第二时段:武王克商至昭王年数之和。未知年限时段之二。
Y:第三时段:穆王、恭王在位年数之和。未知年限时段之三。
P:第四时段:懿王至厉王在位年数之和。已知年限时段之一:58年。
Z:第五时段:共和至幽王在位年数之和。已知年限时段之二:71年。
文王受命:文王受命之年至崩年。
武王时代:武1:即位元年至伐商;武2:克商(西周元年)至崩。
三、3个未知年限时段的年数推究
(一)推求各时段年限的方法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有X(文王受命至11年伐商)、Q(西周元年至昭王末年)、Y(穆王、恭王在位年数之和)3个年代时段的数值未知,其求算的方法如下:
1.文王受命至伐商为:X=100+Y-128
或为:X=100+Y-146
或为:X=100-Q
2.西周元年至昭王为:Q=100-X
或为:Q=128-Y
或为:Q=146-Y
3.穆王、恭王年数为:Y=128+X-100
或为:Y=146+X-100
或为:Y=128-Q
或为:y=146-Q
(二)推求各时段年限的先决条件的确定
根据上列的推算方法可知:(1)X、Q、Y三个未知数值,只要确定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段数值便可知道其余两个时段的数值。(2)X与Y成正比,既X值愈大Y值也愈大,Y值愈大X值也愈大:反之,X值愈小Y值也愈小,Y值愈小X值也愈小。(3)X、Y与Q成反比,即X值、Y值愈大Q值愈小,反之Q值愈大X值、Y值愈小。
求得X、Q、Y三个未知时段年数的前提是必须先求知其中之一。那么,先从那-个入手呢?让我们先看看三个未知时段诸王王年的研究现状。
从表中所显示的状况不难看出:Q值、Y值的情况过于复杂,只有X值的状况相对较为简单,便于操作。所以先来确定X值年数。
(三)各时段年限的推求
作为推求三个未知时段的先知条件——X,必须含有“11年”这个数值,即我们下面的推求是构建在《古本》所提供的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基础之上的,也即起兵伐商在11年末、牧野克商在12年初,然而,11年始伐商又有两种分歧:
一是武王即位以来的11年:
一是文王受命以来的11年。
而文王受命的年限也有两种分歧:
A1:7年,即受命7年而崩;
A2:9年,即受命9年而崩。
这样,武王即位元年至起兵伐商:武1,可得到2个合理数值(合11年之数):
武1-1:11年,即武王即位以来的11年。
武1-2:4年,即文王受命以来的11年,减去文王崩于受命7年(11-7)。
这样,文王受命至武王伐商:X=文+武1,可得到3个合理数值(合11年之数):
X1:20年(9+11),即文王崩于受命9年,加武王即位11年。
X2:18年(7+11),即文王崩于受命7年,加武王即位11年。
X3:11年(7+4),即文王崩于受命7年,加武王即位4年凡11年。
这样,西周元年至昭王末年:Q=100-X,可得3个数值:
Q1=1OO-X1:1OO-20=80年
Q2=1OO-X2:100-18=82年
Q3=100-X3:100-11=89年
这样,穆王、恭王年代之和:Y=128-Q或Y=146-Q,可得Y1、Y2两组共6个数值:
第一组3个数值分别设为:Y1-1、Y1-2、Y1-3,其数值分别为:
Y1-1=128-Q1:128-80=48年
Y1-2=128-Q2:128-82=46年
Y1-3=128-Q3:128-89=39年
第二组3个数值分别设为:Y2-1、Y2-2、Y2-3,其数值分别为:
Y2-1=146-Q1:146-80=66年
Y2-2=146-Q2:146-82=64年
Y2-3=146-Q3:146-89=57年
根据X、Q、Y三个时段已知年限诸王的年数,特别是穆王55年的存在,Y时段的数值必须大于55年。由于这一条件的不可变性,显然只有第二组的数值合于古籍文献所记载的西周王年这一条件。为了更清楚地表现这一结论,兹列表如下:
由于《古本》佚文明确记载穆王在位55年,但是第一组Y1的3个数值小于55年,故没有意义,只能舍弃。另外,已有的研究证明,恭王在位最少为10年,所以第二组数值中的Y2-3:57年(55+2)也没有意义,因为此中恭王在位只有2年,大大低于在位最少为10年的年数,也只能舍弃:在Y2-2:64年(55+9)的数值中,恭王在位可得9年,较10年之数虽也少1年,但1年只差尚可维护,因为穆王55年或即为恭王元年;而Y2-1:66年(55+11)则完全符合穆王55年、恭王最少10年的条件;这样在第二组中惟有66年完全符合条件,64年也尚可维护:穆王54.5年+恭王9.5年。结论:《古本》所记年数只能是:
1.武王克商元年后的西周年数是275年,今所见《古本》257年之佚文确为275年之误:
2.武王克商元年至恭王末年为146年;
3.穆王、恭王在位凡66\64年。
(四)以鲁公年限证明推求的各时段年限
《史记·鲁世家》和刘歆《世经》俱记鲁公年数,然《鲁世家》惟不记伯禽年,加之世家》《世经》所记鲁公在位年数有较大的差异。兹先列《鲁世家》所记诸公年数及累计年数(同时取257年、275年加以比较)如下:
由于《鲁世家》无伯禽年数,以257年、275年分别减去其他诸公年数,得差数分别为29年、47年;再证之刘歆《世经》所记:“成王(亲政)元年……此命伯禽俾鲁之岁也。后三十年四月……成王崩。……鲁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崩。”(《汉书》卷21下《律历志(下)》引,册4第1016页。)此也称伯禽在位46年。为了更清晰反映伯禽在位年数,兹将《鲁世家》与《世经》所记列表对比如下:
此表可更清楚地表现出,伯禽在位40余年比较合理。由引可以证明:X值只能取第二组数值,即西周当是275年。
四、各时段诸王的近似年限
(一)X、Q、Y三个时段诸王的近似年限
前面曾提出的所谓“辅助资料”——武王在位14年、克商3年(克商后2年)而崩、周公摄政7年,现在把其引入来推求X、Q、Y三个时段中的诸王王年。由于文王受命至崩有文1=9、文2=7两个数值,而且在本文尚不能考证其取舍,这样三个时段的诸王王年仍有两组数值。现将“辅助资料”中的数值引入,兹列表如下(代码Q1、Q2为重新设定)
从而可推求出X、Q、Y三个时段诸王王年的两组数值,兹列表如下:
这是借助本文所谓的“辅助材料”推求出的《古本》所载西周X、Q、Y三个时段诸王的年限,其包含文王1等和文王2等两组数值。为了更加清晰明确,将上表再简化如下:
其最后的结论尚有待文王年数值的最后研究确定。
(二)《今本》对确定P段四王王年的参考价值
P时段懿、孝、夷、厉四王凡58年,《今本》记为54年——懿25年、孝9年、夷8年、厉12年,仅有4年之差,恰为每王1年。这是否可以说明,《今本》所载四王王年必有所本,对确定《今本》P段四王的王年有一定参考价值,即《今本》与《古本》所载P段四王王年基本接近。
附:《史记·周本纪》厉王36(37)年说质疑
《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三十四年……召公曰:……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册一141-142页)所谓“三年”,或以其含三十四年,若此厉王为36年;或以其不含三十四年,若此厉王为37年。本文不取《史记》此说者,因其与《卫康叔世家》所记不合。
《卫康叔世家》:“贞伯卒,子顷侯立。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厘侯立。厘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厘侯羡自杀。卫人……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册五i59l页。)据此,卫为侯在夷王时,即便其在夷王末年、顷侯元年(这种可能性很小),厉王王年也仅为24(25)年(顷侯11年或12年,厘侯13年),与36(37)年尚有12(13)年之差。
兹以《今本》夷王在位8年、厉王在位12年为参考,随着“夷王令卫为侯”的夷王、顷侯的年代变化,厉王在位的年数变化结果列表如下:
若依据《卫康叔世家》,厉王的王年从12-24年都是可能的,但绝不可能超过25年,所以《史记》厉王36(37)年说有疑,故本文未加采纳。当然,也可能《世家》有误。
(三)附:《今本》《古本》王年之比较
为了反映《今本》《古本》的异同,将二书所载X、Q、Y、P四段诸王王年加以比较,结果我们发现,二书所载诸王王年颇为接近,兹列表如下:
由此可清楚地看出,《古本》不仅所载诸王王年与《今本》十分接近,而且西周年数比《今本》也仅少2年或4年。这是否也可以说明,《今本》所载西周王年决非空穴来风,必有所本。如:恭王,《帝王世纪》(《太子御览》《通鉴外纪》引)《通鉴外纪》有10年、20年、25年三说;孝王,《史记》(《太平御览》引《通鉴外纪》有15年说;夷王,《帝王世纪》(《史记》正义、《太平御览》引)《通鉴外纪》有16年、15年二说;厉王,《史记》明载36(37)年。凡此《今本》皆不引据,而《今年》所载恭王12年、孝王9年、夷王8年、厉王12年今均不见有其他古籍文献记载,可见其必另有所本。兹附记于此,以示方家。
-----------------------------------
①〈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的。
②〈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1980年2期。卷3,704页下左、711页下右夹注。
③〈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文史》第29辑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