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_高中语文论文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高中语文论文,语文课程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必须弄清两个基本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之间的关系,是“目的”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是为了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的所必需的条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它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丰富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但层次要求不同。例如: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充分体现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优势,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层次,使高中学生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那么,高中语文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从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来看。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种目标,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读写知识和技能。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的语文学习,将由“读写语言”的学习过渡到“文化语言”的学习,这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语言的学习,学会鉴赏和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从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来看。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这是高中语文课程设置具有的自身优势。这样的设置,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了,它的文化、科技、哲学含量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也更为广阔了。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将会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会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将会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第三,从影响高中语文课程的变量来看。我们知道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变量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的变量,也有外部的变量。先从内部变量来看,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无论在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生活经验方面,还是在非智力因素发展方面,都要比初中学生强得多,因而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大大增强,这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物质基础。再从外部变量来看,家庭、社区、学校的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家庭、社区、学校文化环境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从这些文化环境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就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

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是关键。高中语文课程从育人功能和人的行为取向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要求。事实上,人的行为取向是有差异的:有人注重升学、就业等实际功利的需要;有人偏爱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还有的人喜欢在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中获得乐趣。高中语文课程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角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应用、审美、探究三个方面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全面、均衡发展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行为取向,做到有侧重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1.关于高中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从课程实施的途径来看,强调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二是从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目的来看,强调让学生在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本领,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实际上是语文应用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本领,使学生不但能准确领会他人表达的意思,而且能恰当、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交际时养成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叶圣陶先生在《拿起笔来之前》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写好文章先要有点“准备功夫”,这个准备功夫即: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与仔细认识的习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与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紧紧抓住这三个习惯的培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一个人在说话、写文章时,马虎随便,使人不得要领,在表达自己思想或者传达他人话语时,用词不当,传递错误信息,这只能说明这个人不仅语文应用能力差,而且缺乏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关于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在2002年、2003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已提出明确要求,那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有哪些新的发展呢?下面进行一些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2002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要求,但是,为什么要培养?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没有作详细的阐述,这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操作带来了困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深刻地阐明了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要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这方面,语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的功能。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枯燥,缺乏情趣,长此以往,他们将成为情感冷漠的畸形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审美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其次,揭示了高中语文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强调在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必须贯、美和审美追求。

关于审美教育,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教学理念上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难就难在如何落实,如何见到成效。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界对美育的认识就有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2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审美教育究竟收到了哪些实效呢?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功利性“应试”教育时影响,高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应付各种语文考试的训练上,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和语文教师,审美教育还是停留在口头上。由于缺乏审美教育,人格发生变异的学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至少要研究和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如何为语文审美教育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如何将语文审美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如何科学评价语文审美教育的效果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语文审美教育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3.关于高中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000年、2002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得到“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2000年、2002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提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增强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二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探究的方法,包括如何确定探究的主题,如何制定探究的计划,如何撰写探究的报告等。三是要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寻找有价值的探究课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四是要根据探究学习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是否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探究的方法上。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要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外,还必须有一个保障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必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个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构建,必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由于受制度化课程和学科中心论的影响,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课堂本位,把自己孤立起来,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语文教科书和课堂里;语文课程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强调双基训练,忽视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禁锢起来;语文课程过于强调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语文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乏生机活力。这种封闭、僵化的语文课程体系,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一,要构建“有序”的语文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语文课程虽然不像数理化课程那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安排语文课程内容,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有序原则。这个“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内在的逻辑结构。例如,语文教材的编排要按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顺序来编排;语文知识的编排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写作训练的编排要按先记叙后议论的顺序来编排等等。二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必须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例如,从高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学生已进入文化语言的学习阶段,因此,教材编写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哲学性、科学性、艺术性语言的发展。

第二,要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多样选择”创造条件。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文化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差异以及个性差异明显增大。产生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差异,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以满足高中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

那么,如何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呢?一是要建立开放的发展目标。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个性化发展目标。目标的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学生在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时,可以在这三个方面有所侧重。二是要确定开放的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确定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既要有大量文学的、哲学的、艺术的作品,还要有大量科学的、自然地理的作品。除此以外,开放的课程内容还包括社区、学校、家庭中课程资源。开放的课程内容,可以为学生多样选择奠定基础。三是要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首先,从评价的主体来看,要从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的评价。其次,要凸现个性化评价,通过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四是要建立开放的课程实施机制。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例如,选修课程的建设,由于各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各校应仔细分析本校自己的条件和独特优势,确定本校优先考虑的选修课程模块,先建设一批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求,以后再创造条件逐步增设选修课,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各自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方向不尽相同,因此,课程的实施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创造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标签:;  ;  ;  ;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