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乙旖

(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五官科 江苏 连云港 222300)

【摘要】目的:对在突发性耳聋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参照组,各26例。参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较参照组的76.92%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快患者听力恢复,因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338-02

突发性耳聋是指在瞬间或3天内突然出现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尤以中年人中最高,性别因素对于该病的发生并无特殊影响,临床中多见单侧发病,双侧发病极少发生[1]。该病发病机制不明,通常认为其与内耳供血障碍、自身免疫以及病毒感染等相关,过度劳累、紧张、悲伤等也会引发突发性耳聋,其临床症状通常还有耳鸣、耳闷、眩晕及恶心呕吐等,而这一系列的症状又会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康复造成了严重影响[2]。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对于该病的治疗十分必要,传统护理方式已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现代医疗护理已逐渐改变固有模式,对预见性及早期预防性越发重视,因而本次研究特观察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参照组,各26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为(60.2±4.8)岁;均为单侧发病患者。参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为(58.6±5.3)岁;均为单侧发病患者。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5岁的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听力损失在90dB以上、正在接受药物治疗而引起的耳鸣均排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并耐心详细的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发展及治疗方法等,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2)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针适宜的饮食计划,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避免造成血脂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导致动脉硬化,使得血液循环不良,致使患者因听神经营养不足而出现耳聋,此外还应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3)给予患者高压氧护理,使血浆中物理溶氧量和血样弥散率增高,以及时纠正组织缺氧,还能够有效改善内耳组织水肿、渗出及出血等现象;(4)对患者施行微波治疗以起到活血化瘀及改善内耳微循环的功效;(5)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恢复受损频率听阈,达到健耳水平或是恢复至患者患病前听力水平;显效:0.25~4.00kHz频率的平均听力的提升大于30dB;有效:0.25~4.00kHz频率的平均听力的提升在15~30dB之间;无效:0.25~4.00kHz频率的平均听力的提升在15dB以下[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将各组间的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较参照组的76.92%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3.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内耳微循环障碍是临床中较为认可的一类发病机制,且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造成了时刻紧张的精神状态、常常过度劳累以及情绪波动较大等神经功能紊乱,使得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有所提升,并呈现出了发病年轻化的趋势[5]。突发性耳聋由于其病情突然,且大多数病因并不明确,有多种诱因存在,使得患者往往会存在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因而在临床护理中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宜的心理护理以及定期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并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患者情绪稳定能够改善患者的体内环境,使受损的毛细血管血供增加,并有效改善患者细胞代谢状态,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护理、高压氧护理、理疗护理等措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较采取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有明显提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确有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快患者听力恢复,因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宏.临床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9):1631-1632.

[2]柳査仙.护理干预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47-47.

[3]廖艳娇.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10(8):317-318.

[4]赵玉芳,鲜红玉,邓华英.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情绪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7):130-131.

[5]陈雪权,林真凤,林捷.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0,16(4):491-493.

[6]伊学珉,巩绪华,朱学玲.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00-101.

论文作者:乙旖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  ;  ;  ;  ;  ;  ;  ;  

观察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乙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