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安徽六安 237005)
【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对术后康复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33例,一般护理)与观察组(34例,一般组+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生存质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远低于一般组(P<0.05),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远高于一般组(P<0.05),住院时间远短于一般组(P<0.05),并发症出现率远低于一般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可减轻患者疼痛、提升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循证理念;预警性护理;结直肠癌;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236-02
结直肠癌为发病率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占据第3位,病变位置通常在直肠、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位置[1]。当前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通常使用手术方式,可切除病灶,促进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但手术的侵入性操作将导致机体应激反应,术后面临着较高的并发症风险,有效的护理十分必要。本次研究将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对术后康复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将其随机分为一般组与观察组。入选患者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中诊断标准[2],经病理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一般组33例,男女比例19:14,年龄45至78岁,平均(60.4±5.7)岁,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I期、II期、Ⅲ期分别18例、11例、4例;观察组34例,男女比例20:14,年龄45至77岁,平均(60.3±5.6)岁,TNM分期I期、II期、Ⅲ期分别19例、11例、4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一般组采用一般护理。在术后了解患者手术情况,遵照医嘱与患者需求采取常规基础处理、情绪疏导、康复护理等护理措施。
观察组另采用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
创建护理小组。从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与临床医生中分别挑选2名组建护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将“结直肠癌手术”“术后并发症”等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总结结直肠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查找并发症原因,制定对应预防措施。
强化基础护理。明确告知患者手术效果,减少其猜疑;与专业营养师合作为患者制订食谱;鼓励患者早期下床,维持机体精力。
疼痛干预。降低房间噪音;在护理时注意使用轻柔的动作,防止二次损伤;定期播放轻柔音乐,多与患者沟通,鼓励家属对陪伴患者,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并发症预防。在缝合切口时注意松紧度适宜,保证吻合口血液循环的正常、吻合口在盆底腹膜外,预防吻合口瘘;控制腹内压,对造口皮炎进行感染性预防;维持电解质与酸碱度平衡,预防炎性肠梗阻;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胃酸分泌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
两组均护理7d。
1.3 研究指标
(1)两组术后疼痛情况、生存质量、住院时间。在术后3d根据疼痛数字量表(NR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分数为0至10分,分数越高,患者疼痛越严重;在术后7d根据EORTC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价患者生存质量[3],包括整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等六个条目,分数为0至57分,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2)并发症。统计住院期间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5.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用(%)、(x-±s)表示,检验方式为χ2、t,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生存质量、住院时间
观察组NRS评分远低于一般组(P<0.05),QLQ-C30评分远高于一般组(P<0.05),住院时间远短于一般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生存质量、住院时间(x-±s)
2.2 并发症
观察组肠梗阻、吻合口瘘各1例,一般组肠梗阻、吻合口瘘、应激性溃疡分别3例、3例、2例,并发症出现率分别为5.88%、24.24%,观察组远低于一般组(χ2=4.446,P=0.035)。
3.讨论
结直肠癌手术需要切除较多组织,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术后存在疼痛严重、并发症较多、恢复速度慢等问题,给患者与家庭带来较大负担[4]。当前社会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民众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对更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有所扩大,一般护理在结直肠癌术后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内容较少、预警性不足等问题,难以达到患者要求。
本研究中,观察组NRS评分远低于一般组(P<0.05),QLQ-C30评分远高于一般组(P<0.05),住院时间远短于一般组(P<0.05),并发症出现率远低于一般组(P<0.05),提示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可促进疼痛情况、生存质量、恢复速度的改善,减少并发症。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为超前性、预防性的护理模式,从临床研究文献中查找相关依据,与临床经验以及患者面临的风险因素相结合,将改善护理效果作为目标,提升护理资源利用效率。创建护理小组可纠正以往护理资源不足等问题,防止出现推诿等问题;并发症预防将对并发症的处理重心放在预防上,而非在事后处理,将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降至最低。相较于仅使用一般护理,增用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通过采取合理的应急预案尽量减少安全事件与意外事件,纠正一般护理中的盲目性,改善患者康复情况。
综上,结直肠癌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警性护理可减轻患者疼痛、提升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道娟,李倩,贺宇彤.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J].肿瘤防治研究,2015,42(3):305-3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10):783-799.
[3]万崇华,陈明清,张灿珍,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评介[J].实用肿瘤杂志,2005,20(4):353-355.
[4]杨宏,李玉红.循证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7):3302-3304.
论文作者:王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并发症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疼痛论文; 结直肠癌论文; 质量论文; 理念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