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发展综合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发展综合生产力,是发展一切生产力。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要发展自然生产力;不仅要发展微观生产力,而且要发展宏观生产力;不仅要发展现实生产力,而且要发展潜在生产力;不仅要发展客体生产力,而且要发展主体生产力;不仅要发展个人生产力,而且要发展集体生产力;不仅要发展物质生产力,而且要发展精神生产力。
【关键词】综合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 微观生产力 宏观生产力 直接生产力 间接生产力 主体生产力 客体生产力 个人生产力 集体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精神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已有共识。但是,是发展什么生产力?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的说,是发展劳动生产力;有的说,是发展科学生产力,等等。我们在综合经济学研究中,综合古今中外的经济理论,综观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史实,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依靠的不是单一生产力,而是由许多力量形成的综合力量。我们把它称为综合生产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发展一切生产力”①。由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发展综合生产力,是发展一切生产力。
既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重视发展自然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形成的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自然生产力是指大自然给人类无偿提供的并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马克思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②。自然力包括:(1)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一种力量(如,风力、水力、蒸气、电力、原子力等);(2)自然条件的生产率。自然不仅给生产劳动提供对象,而且给生产劳动提供手段。把巨大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生产力。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作用逐渐增大,而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则相对缩小。但人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在破坏自然生产力,最终又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集约农业加剧土地侵蚀,因而影响将来的农业生产;用水处理废物降低了水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价值,增加了为供给生活及工商业用水进行水处理的费用;空气用于处理废物也会影响它维持生命的价值。而且,土地、水和空气三者之间一种资源的直接利用又会影响其它另两种资源的潜在价值。如工业和交通运输用地影响了空气的质量;农药提高了土地农业生产力,但降低了水质。进一步,自然生产力又是和劳动力及科学力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的。所以,自然生产力的发展又与劳动力和科学力密切相关。总之,如何保护和发展自然生产力,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乃至哲学、美学和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的共同任务。
经济学要研究的是怎样的制度安排才能有利于自然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农业生产制度对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农业生产制度改革初期,由于承包期过短,引发了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农民只愿使用无机肥而不愿使用有机肥,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而延长土地承包期则会使农民设法保护土地生产力,以谋求更长久、更大的土地经济收益。我国当前农业用地出现大片抛荒,则又是与制度的不完善有关。自然生产力与其它生产力一样,也必须在一定合理的形式下才能得以发展。由于自然生产力是与其它生产力相结合而发生作用的,所以,不可能形成单一的自然生产力发展的形式。但是,各种生产力结合起来的综合生产力的发展则必须考虑内在的自然生产力的要求。
自然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可以通过组织制度,还可以运用市场体系。我国当前土地市场的建设就是为了使土地生产力能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生产力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当代经济学一般把研究自然生产力的资源经济学看作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它,它与其它生产力相比,其作用的发挥,更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考虑自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不仅要重视微观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十分重视宏观生产力的发展
微观生产力是指微观经济主体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包括个人生产力和企业集体生产力。宏观生产力则是由国民经济总体产生的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宏观生产力由微观生产力综合而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微观生产力的算术和。由微观生产力综合而成的宏观生产力的大小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协调状况,即在全社会范围内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人类社会迄今的实践看,宏观经济资源的配置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向的资源配置系统,另一种是横向的资源配置系统。社会主义各国原先所实行的计划经济就是一种纵向的资源配置系统。它将所有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个人生产力和集体生产力、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以及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等统统纳入国家这一行政组织之中。然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得出了一个同样的结论:如此庞大的科层组织,无法形成资源有效配置所必要的健全的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资本主义各国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企图依靠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微观生产力自动均衡为宏观生产力,即企图通过市场的横向力量将各企业的微观生产力综合为宏观生产力。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表明了横向资源配置系统的负效率。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看,只有把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形成纵横交错的资源配置系统,才能实现宏观生产力的发展。在此,我们无法提供这一系统的全景,但有一点值得指出:我们不能企图照搬任何一国的模式。尽管有时我们可以把各国的宏观生产力发展系统划分为几种模式。但是,进一步研究,可以说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模式。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微观生产力状况各不相同。我们又必须学习每一种模式。为什么世界经济的中心会不断转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是永远的最强国?我们认为,这正是社会经济技术结构变迁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由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关系所构成的结构中实现的。这种结构越完善,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一结构在完善过程中会逐渐走向封闭。此时,生产力的再发展,便有赖于结构的创新。这种结构越完善,创新所需的时间越长、过程越复杂、成本或费用越高。如果我们照搬某一模式则有可能永远落后。反之,如果学习各种模式的长处,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综合,则有可能经过一个时期成为最强者。
发展宏观生产力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历史上相对落后的德国的李斯特在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争斗,当代发展中国家普雷维什、萨米尔·阿明等人的依附学派对中心资本主义的对抗,都是为了形成独立的宏观生产力。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必须坚持国家宏观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中国便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仅要发展现实生产力,还要大力发展潜在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是实际投入生产过程,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也可以叫直接生产力。如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产生的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则是要通过一个乃至一系列中介环节才能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也可以叫间接生产力。科学力、自然力是潜在生产力或间接生产力。科学力和自然力如果不与劳动力相结合,便不能生产任何使用价值,不能创造任何物质财富,因而不能形成直接的或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作为生产力是指科学是一种潜在的或间接的生产力。但科学可以通过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等转化为现实的或直接的生产力。科学从潜在的生产力到现实的生产力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转化过程。历史上,中国人的四大发明曾在欧美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且建成了殖民地,而印刷技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③。从而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的时间加速。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已起着第一位的作用,使科学成了第一生产力。
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与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通过市场;二是通过组织。一般来说,能表现为实物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可以通过市场进入生产力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在我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市场机制作中介。那些不能表现为实物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则凝结在潜在生产力主体劳动力上,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我国正在进行的企业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如何具备最大限度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
既要发展客体生产力,也要重视发展主体生产力
从人类社会生产力诞生之日起,就“既有表现为个人特性的主观生产力,也有客观生产力”⑤。客体生产力是指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物质要素的生产力。主体生产力则是指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包括体力、脑力及劳动技能。客体生产力是现实生产力中物的部分;主体生产力则是现实生产力中人的部分。我们在此要着重说明的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主体生产力。对主体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不可谓不重视,但我们所重视的是只是劳动力的数量,因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主体生产力。特别是随着生产方式由劳动集约型向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型转化,主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已主要不是决定于其数量,而是决定于其质量。提高主体生产力。除了继续坚持70年代以来一直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减少劳动者数量来促使劳动者质量提高外,在经济上应该利用市场经济这一形式。
首先,要使我国的劳动力具有主体性,使之成为真正的主体生产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劳动力被认为属国家所有,至今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还为部门或企业所有。一个人只有呆在一个单位,就会有诸如住房、医疗、退养等各种物质待遇,否则就没有。所有,当前发展主体生产,劳动力必须进入市场,使人真正成为主体生产力。主体生产力只有与客体生产力具有相同的市场化程度,才有可能既充分运用客体生产力,又充分发挥主体生产力。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两者发展很不平衡:客体生产力市场化程度正在向国际化拓展,而主体生产力,由于行政、户籍管理等限制,“集市贸易”的水平尚未达到。
发展主体生产力不仅要利用商品形式,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资本形式来实现。就象生产资料私有权使产品成为商品,生产资料的私有权、经营权通过市场劳动力的使用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资本一样,承认劳动力的个人所以权,就意味着承认劳动力商品,进一步允许劳动力所有权、使用权通过市场与生产资料的经营权相结合,就必然要承认劳动力资本。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客体生产力的资本形式已为人们所授受。主体生产力即劳动力采取资本形式也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既要发展个人生产力,又要重视发展集体生产力
个人生产力是指个人所具备的一般劳动能力,包括智力和体力。集体生产力即总体生产力,是通过劳动组织管理而形成的集体力。马克思说:“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又说,分工“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⑥。可见,集体生产力是由分工协作所产生的,集体生产力的发展又是通过组织管理形式的一定的变迁而实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怎样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变化,从而使集体生产力得以不断的发展。实际上,这种集体生产力正是来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因为分工协作要以一定的组织(如企业)形式来实现的。所以,集体生产力取决于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企业制度既便同时包含了人与物及人与人两个方面的关系,因而也就具备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事实上,企业制度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形式经过了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生产关系社会化与生产力社会化的统一,从而大大促进了集体生产力的发展。
如何改革我国企业制度来发展集体生产力?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已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原来的国有国营企业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它同时又是一个行政组织,而且还是一个社会组织。它具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多重属性。所以,它不仅要中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又要中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它的首要功能是发展集体生产力。但是,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其首要功能则是稳定社会经济。所以,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双重的任务。我国国有企业在迄今的改革中,稳定的功能削弱了,而发展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加。进一步的改革,应除了小部分国有企业继续保留其稳定社会经济的功能以外,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则应解除其上层建筑的属性,让其承担应有的经济发展功能。唯其如此,才能使集体生产力得到发展。
不仅要发展物质生产力,还要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这种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生产力,在饱偿多年生产力停滞之苦果后,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充分的重视。但是,精神生产力则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所谓精神生产力是劳动者支出脑力劳动而形成的生产力。或者说,精神生产力是人们在精神生产领域中运用符号系统从事信息生产的能力。精神生产以信息加工为本质内容。具体包括科学研究、教育、文学、艺术和管理等。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以加工信息为内容的精神生产力正在取代物质生产力扮演财富生产的主角。
科学是精神生产的主要部门。马克思就曾说:“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⑦。不仅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因为,第一,社会科学可以提高作为生产力主体要素的劳动者的素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师的劳动物化在劳动能力中”⑧。第二,经济管理科学可以在资源配置,生产要素微观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精神生产力,有的可以表现为有形的精神产品。如有的理论,经过实验转化为技术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物质生产力。而另一些精神生产力则不能表现为有形的产品。如精神文明也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它在个人、企业和国家多个层次上发挥作用。个人的精神文明,如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可以大大提高个人生产力;企业精神则是凝聚劳动者的力量,它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力;爱国主义精神则可以加强国民及各民族的团结,提高国家生产力。从我国的实际看,当前应着重于企业精神建设--形成企业精神生产力。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因而无独立的企业精神。至今我国的国民精神仍然没有摆脱爱国家等于爱国加爱家的程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加上一项爱企业的内容。企业精神正是劳动者实现爱国的中介。这样,劳动者在企业中不仅作为一个“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使之具有物质动力;而且作为一个“组织人”,又追求精神利益,使之具有精神动力。从而,发挥劳动力的最大作用。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1994.12.1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
⑤《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2页、第4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