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的影响论文_李继英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类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缺陷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实施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既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护理缺缺率,又可提高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手术室护理;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236-02

颅脑损伤属于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它损伤合并存在,此病症起病急、病情重,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但因此病症病因复杂、手术室流程复杂、人员流动性大、风险高,使得突发事件发生几率较高。因此,给予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颅脑损伤诊断标准,通过随机分类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7.9±7.7)岁,其中交通事故16例、重器打击伤9例、跌落伤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8.4±8.3)岁,其中交通事故15例、重器打击伤8例、跌落伤7例。将两组患者的年龄、致伤原因等基本情况进行对比统计,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配合医生操作。观察组实施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建立品管圏小组:建立一支由手术室护士、器械护理、护士长组成的专业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任圈长,起好圏名;由圈长组织会议,并制定及审视手术室护理流程,明确圈员工作职责及工作目的,制定好考核标准及奖罚制度,审核通过后发放给各圈员。术前护理:准备好开颅手术器材、设备及其它手术用品,并对各个物品进行检查、补充,保证手术器械功能良好;圏员做好值班工作,接到急诊电话后,了解患者病情,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做好手术准备,保持好手术室温度及湿度,患者送至手术室后,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并对患者实施保暖护理[1]。术中护理:实施生命体征监测,配合麻醉诱导,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调整患者体位,给予头部支撑,快速准确为医生传递手术物品,协助止血操作,察看患者动态指标,术后通知相关部门做好接收工作。术后护理:术后协助医生将患者送至平车,安置好导尿管、引流管,整理、清洁、消毒、归位、补充手术用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缺陷率。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MBI量表进行评价,包括进食、大小便、修饰3个维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证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x-±s)

2.2两组护理缺陷率对比

观察组出现护理缺陷率2例,缺陷率6.7%(2/30);对照组出现护理缺陷率8例,缺陷率26.7%(8/3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χ2=6.912,P<0.05。

3.讨论

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较常见,通常是由外力而引起脑部血管、脑组织或颅骨机械变形,病情变化多端、迅速,严重时还会引发脑疝、水肿、血肿等,导致中枢神经及脑部严重受损,因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目前,通过开颅手术治疗,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其中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在抢救中尤为重要,必须保证手术各项操作无误、护理操作流程有条不紊。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手术过程中,护理效果显著。

品管圏活动是由护理人员自发组织,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应用科学的方法,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效果。建立专业的品管圈护理小组,制定全面、科学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术前及时检查手术室各项仪器,有效降低护理缺陷事件发生;术中密项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准确配合医生操作,促进手术顺利完成,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术后及时对手术各项仪器进行有效处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3]。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西玲,王宇,余玲,等.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的实施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38-142.

[2]李晓霞.基于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手术室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遵医行为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2):145-147.

[3]沈丽,詹艳,赵丽,等.品管圈活动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7):1253-1255.

论文作者:李继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基于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的影响论文_李继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