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发展观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其中蕴涵着以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现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推动实现这一目的进程,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求人的幸福之真,务社会发展之实等思想,既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对资本主义发展弊端和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有了深刻认识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①。人类解放经历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人类所经历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因其内在制度缺陷而无法实现这一目的。资本主义仅仅实现了人在政治上的解放和法理上的自由平等,其特点是“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归结为市民社会的成员,归结为利己的、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把人归结为公民,归结为法人”②。这种因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革命主要是为着政治目的进行的,政治解放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并使由独立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别。然而,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上的受剥削压迫和社会生活上的被奴役,并没有随着这种为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革命而减轻,也就是说,私有制基础上的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不平等,人的经济依附和物的依赖关系会更加严重甚至极端发展。要彻底消灭这种状况,进一步需要的是为实现经济社会解放而进行的政治革命,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走向全面进步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走资产阶级所谓的具有政治灵魂的社会革命,而是具有社会灵魂的政治革命。过去的资产阶级具有政治灵魂的社会革命只不过是政治革命或革命本身,“革命的政治灵魂就在于,没有政治影响的阶级企望着消除自己同国家制度和统治相脱离的状况。……靠牺牲社会本身的利益,在社会中组织起一个统治阶层。”③

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革命不仅仅是一般革命所采取的简单地推翻现政权和废除旧关系的政治行动,而且具有社会灵魂的自我目的,它的有组织的活动从一开始,就要显露自己的灵魂,从而也就抛弃政治的外壳,因为独立个体所真正依赖的共同体已经不再是政治组织,而是物质关系体,所以,采取了整体观点的社会革命“是人对非人生活的抗议;是因为它从单个现实的个人的观点出发;是因为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④。这种真正的共同体在于其现实经济社会状态,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生生的现实物质条件,而不仅仅是人的抽象的政治自由。因此,只有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考察社会发展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才可能是科学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社会解放,取决于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经济和社会的真正发展也需要人这一生产力最活跃要素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人类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因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关系状况,都会产生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因而在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发展观也就明显不同。恩格斯曾以欧洲为例深刻分析了人类历史的这种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下所产生的不同性质的发展观。

人在奴隶制下或奴役状态中的社会空间被政治权力和神权完全占据,经济生活处在权力的掌控之中,人之为社会主体仅停留于抽象层面。恩格斯说:“只要国家和教会还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普遍规定性的惟一形式,就根本谈不到社会的历史。因此,古代和中世纪也表明不可能有任何的社会发展;……古代根本不懂主体权利,它的整个世界观实质上是抽象的、普遍的、实体性的,因此古代没有奴隶制就不可能存在。基督教日耳曼世界观以抽象的主体性,从而以任意、内在性、唯灵论作为基本原则同古代相对抗;但是,正因为这种主体性是抽象的、片面的,所以它必然会立刻变成自己的对立物,它所带来的也就不是主体的自由,而是对主体的奴役。抽象的内在性变成了抽象的外在性,即人的贬低和外在化,这一新原则造成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奴隶制以另一种形式即农奴制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形式不像奴隶制那样令人厌恶,却因此而更虚伪和不合乎人性。”⑤ 也就是说,人对人的占有和控制与神对人的占有和控制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使人的社会主体性只停留于抽象层面,世界观是虚伪的。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政治革命,排除了政治权力和神权的控制,市民社会随着人的政治解放而独立发展,然而,利益原则开始成为人的主体性规则,人对人的依赖性让位于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的主体性由抽象的外在性和神权统治变为具体的外在化即金钱的统治。恩格斯概述道:“废除封建制度,实行政治改革,也就是说,表面上承认理性从而使非理性真正达到顶点,从表面上看这是消灭了农奴制,实际上只是使它变得更不合乎人性和更普遍。政治改革第一次宣布:人类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联合起来。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虽然这样一来它就否定了国家,但是,另一方面,它恰好又重新恢复了国家,因为它把在此以前被教会所篡夺的内容归还给国家,从而给予这个在中世纪时并无内容也无意义的国家以重新发展的力量。在封建主义的废墟上产生了基督教国家,即基督教世纪秩序在政治方面达到顶点。由于利益被升格为普遍原则,这个基督教世界秩序也在另一方面达到了顶点。因为利益实质上是主体的、利己的、单个的利益,这样的利益就是日耳曼基督教的主体性原则和单一化原则的最高点。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而这种单一化又是基督教的主体性原则的最终结果,也就是基督教世界秩序达到的顶点。”⑥

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革命使国家摆脱政治附属物之后,它随即从属于经济权利,成为外在于社会的力量,国家、社会和人的利益三者之间对立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只要外在化的主要形式即私有制仍然存在,利益就必然是单个利益,利益的统治必然表现为财产的统治。封建农奴制的废除使‘现金支付成为人们之间惟一的纽带’。因此,财产,同人的、精神的要素相对立的自然的、无精神内容的要素被捧上宝座,最后,为了完成这种外在化,金钱、财产的外在化了的空洞抽象物,就成了世界的统治者。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人的关系的颠倒完成了;现代生意经世界的奴役,即一种完善、发达而普遍的出卖,比封建时代的农奴制更不合乎人性、更无所不包;卖淫比初夜权更不道德、更残暴。”⑦

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与政治的相互对立和矛盾进行了经典论述:“我们知道,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会归结为竞争。竞争是经济学家的主要范畴,……私有制的最直接结果是生产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自然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活动。……因为私有制把每一个人隔离在他自己的粗陋的孤立状态中,又因为每个人和他周围的人有同样的利益,所以土地占有者敌视土地占有者,资本家敌视资本家,工人敌视工人。在相同利益的敌对状态中,正是由于利益的相同,人类目前状态的不道德已经达到极点,而这个极点就是竞争。……竞争的对立面是垄断。垄断是重商主义者战斗时的呐喊,竞争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厮打时的吼叫。”⑧

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了在竞争与垄断极端对立中存在着的个人利益与群体普遍利益的极端对立关系,“竞争的矛盾和私有制本身的矛盾是完全一样的。单个人的利益是要占有一切,而群体的利益是要使每个人所占有的都相等。因此,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直接对立的。竞争的矛盾在于:每个人都必定希望取得垄断地位,可是群体本身却因垄断而一定遭受损失,因此一定要排除垄断。”⑨

恩格斯断言资本主义的这种世界秩序再也不能向前发展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人类社会必然向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发展,“它必然要在自身内部崩溃并让位给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制度。基督教国家只是一般国家所能采取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基督教国家的衰亡,国家本身也必然要衰亡。人类分解为一大堆孤立的、互相排斥的原子,这种情况本身就是一切同业公会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一切特殊利益的消灭,是人类走向自由的自主联合以前必经的最后阶段”。⑩

也就是说,一切旧制度的灭亡是因为它们“没有解决巨大的对立,即实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必然性和自由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历史一开始就予以关注的,它的发展寓于历史之中”,而资本主义“使对立的双方完全截然相反并充分发展,从而使消灭这种对立成为必不可免的事。用于对立的这种明显的、极端的发展,结果产生了普遍的革命,这个革命散见于各个不同的民族……”(11),将来新社会关系的实现,同时就是迄今为止历史上的对立的解决。

马克思也曾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几个基本关系的实质。一是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实质:“实际需要、利己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原则;只要市民社会完全从自身产生出政治国家,这个原则就赤裸裸地显现出来。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钱。”(12) 二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质:“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13) 三是人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实质:“在这个自私自利的世界,人的最高关系也是法定的关系,是人对法律的关系,这些法律之所以对人有效,并非因为它们是体现人本身的意志和本质的法律,而因为它们起统治作用,因为违反它们就会受到惩罚。”(14)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不但论述了欧洲从古代到现代的社会变革规律和思想历程,对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作出了判断,而且指明了代替旧社会的新社会发展道路,从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于现实社会变革的实践运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应该说,单单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不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项。科学社会主义没有停留于对旧制度的批判上,也没有枕于期盼旧制度自行消亡和新制度自然到来的幻想中,其发展观是一种集批判和建设于一体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筑在人民群众历史实践之上的革命和建设理论。现实地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其理论前提和归宿。对此,马克思早就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5) 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各种非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拥有与其他主义不同的发展观。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依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崭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当家作主后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科学性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比一切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旧国家对人的解放更具根本性。但是,在一个资本充斥世界的时代,在社会主义还处于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幸福解放,不能仅仅停留于政治主体性的层面上,而将最终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即生产力状况和物质生产生活的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从政治上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和公民利益,而且确定了个人与集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利益的内在统一关系,但是在经济和社会条件还很落后、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与政治主体性不相称的状况下,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的存在,因此,人与人在具体利益和普遍利益上还存在矛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和利益冲突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甚至导致尖锐化的对立和容易激化的矛盾依然有存在的可能性。鉴于这些现实状况,一方面,身处开放世界的人们必然受资本主义等旧社会发展观传播的影响;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不再需要通过政治革命来解放约束人的社会关系,但经济社会发展却成为最主要的政治任务,套用马克思的话说,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必须具有社会灵魂,既要快速推动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基础上,党中央重点推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作为新的发展目标。这说明社会主义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进一步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发展要领。

2.以人为本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观,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本主义存在本质区别

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人本主义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摆脱神权,针对的是中世纪的神本主义和后来的君本主义,其成就是使市民社会从神权专制的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使受奴役的人成为具有公民身份的政治人。但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人本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代替抽象的神权,其结果是人由外化的神的统治走入外化的物的统治,法理上的平等与私有制下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形成对立,政治人被金钱利润所掌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所释放出的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消费主义以及破坏自然的能量。这种“以人为本”将人、社会、世界还原为原子化的人、弱肉强食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世界。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类的普遍解放和个性发展,使人从各种对立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创造一个公正和谐的文明社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要在切实保证人人都有劳动权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会进步,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在公平分配的基础上消灭财富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在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消灭人与自然的对立。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其发展目的就是让人类在认识、把握和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彻底解放自身,发展自身,幸福自身,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坚持以人为本,就其目的来说,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就其方式来说是以追求人的解放过程为本,就其实质来说,是以变革人的利益关系和改变现实的经济社会关系状况为本。科学发展观坚持的即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3.科学发展观否定资本主义的扩张主义,坚持扩大开放,走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寻求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内部构建和谐社会,外部倡导创建和谐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已经表明,由生产力飞速发展推动的世界交往的扩大必然造成一个开放的世界,坚持扩大开放的战略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然而世界历史长期以来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史,追逐剩余价值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物质消费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与意识形态的扩张同时进行,这不仅给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了破坏,而且造成了人们观念的扭曲,尤其是发展观念的扭曲。中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处在资本主义体系包围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既要快速发展壮大自身,又要抵御各种不良侵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国已经明确制定了扩大开放和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战略决策。走自主创新之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中国的现代化不再走现有发达国家走过的世界扩张性道路,而是通过制度创新等方法,着眼于搞好国内市场秩序和生活秩序,不给世界人民造成灾难;不走资本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路子,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不倡导西方的私有制理念和自由主义价值观,通过发展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着眼于消除个人私利与社会利益、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对立的体制性因素,即依靠一系列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解决现实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走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通过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逐步消除社会现实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对立关系,在内部构建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之路,在外部寻求和平、合作、发展的有利环境,走出利益冲突、强权政治和霸权扩张的国际关系史怪圈,倡导创建人类的和谐世界。所有这些将成为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历史创举。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39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2-53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3-53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45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7-52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标签:;  ;  ;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