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30例中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_任,珍,谭,涛,林旭明,覃佐爱,叶海敏,张,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中风科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加卒中单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续命汤口服,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总体疗效。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05)。2、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都较高,差异也不明显,但治疗组的总显效(基本恢复加显效)为76.7%,与对照组的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卒中单元综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疗效肯定,而结合小续命汤能在单纯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总显效率。

关键词:中风病(急性期);小续命汤;醒脑开窍针刺;临床观察

中风病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随着社会老龄化,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我科自2007年始开展中风专科,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治疗中风病,初见疗效,本人结合临床经验在辩证基础上认为阳虚型体质患者配合小续命汤加减,可以提高临床显效率。本研究汇集了湖南省中医院中风专科2014-2016年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例,并对其进行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诊治的中风病(急性期)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小续命汤结合醒脑开窍针刺加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醒脑开窍针刺加卒中单元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χ2=0.07,P=0.79>0.05;2)t =0.76,P=0.45>0.05

3)χ2==0.29,P=0.59>0.05;4)t=0.19,P=0.85>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均参照1996年版《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中风病之急性期);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中的辨证标准(阳虚型阴类证)。

1.3.观察指标与方法

1.3.1.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疗效考评。最高45分,最低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3.2.总体疗效与评定标准:依据《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进行疗效评价,定义无变化为无效,合并进步和稍进步为进步,显著进步为显效,基本恢复为痊愈。

1.4.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加卒中单元模式治疗,连续2周。

1.4.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续命汤[3]主药:附子20-50g、麻黄10g、桂枝6g、党参10g、防己10g、黄芩6g、杏仁10g、川芎10g、白芍10g、甘草10g、防风15g、生姜5片,附子先煎1小时,如患者未出现中毒表现如口唇麻木、呕吐,量可逐渐递增,水煎成200ml,温服,早晚各服1次100ml,连续2周。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性时,采用t检验或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NIHS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NIHSS积分比较(分, ±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19.27±9.073)12.13±5.641)4)

对照组3018.93±8.4314.87±4.772)

注:与治疗前配对比较1)t=5.41,P= 0.00<0.05;2)t=4.26,P= 0.00<0.05;

与对照组比较3)t=0.15,P=0.88>0.05;4)t=2.03,P<0.05

2.2.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结果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 别n基本恢复显效有效无效总显效(%)总有效(%)

治疗组30103)136123(76.7) 2)29(96.7) 1)

对照组3031213215(50.0)28(93.3)

注:与对照组比较1)χ2=0.35,P=0.55;2)χ2=7.50,P=0.02<0.05;3)χ2=4.81,P=0.03<0.05

可见,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都在9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总显效(基本恢复加显效)为76.7%,与对照组的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本恢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认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中风病”位于“风、痨、臌、膈”中医的四大难证之首,历代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研究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大量文献显示早期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分为的“外风学说”与“内风学说”。“外风学说”主要根据两方面的特性为立论依据,其一是中风发病突然,令人卒不及防,犹风之善行数变;其二是中风发病后往往伴有恶寒、发热等邪伤肌表、营卫失和的表现。然而这一理论认识从金元时代开始便受到了质疑,此后大有舍弃之势,这从建国后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可见一斑。

本人认为目前中风病主要以阳虚型阴类证居多,主要原因概括如下:1、生活方式及工作环境,主要以室内为主,接触阳光、土壤的机会少;户外运动少,以久坐为为主;饮食偏辛辣耗散刺激,常喜冷饮;睡眠时间不规律,夜间活动过多,睡眠不足、房事过劳,生活、就业、工作压力剧增,皆是可耗损阳气;2、滥用抗生素、激素、及苦寒类中药及中成药等药物,寒凉伤阳;3、社会老龄化,慢病多发,阳虚者多;4.空调及暖气等现代技术导致季节因素淡化,夏天人体腠理舒张,空调等所产生的寒邪易侵入体内,而冬天理应封藏的阳气在暖气的影响下却过度耗散;由此看来,阳虚构成了现代人们的基本体质绝非空谈,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重视阳气,强调扶阳,重用姜、附一类药是非常必要的。以晚清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的“扶阳派”推崇阳气,在临床上擅扶正阳气,以擅用附,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温药物著称,该学派的所遵从的理论即近百年来的发病趋势是阴盛阳衰,并主张以阴阳为纲判病。郑国庆[4]等认为,续命汤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充分理论和实践依据,其重点强调其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高巅之上、唯风能到”,风药具有活血、散血、凉血之功,直入脑室以治血;故全面发挥风药的双向调节功能,在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尤为重要。

本课题研究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之阴类证是以“阳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为发病病机,小续命汤中用附子温补阳气,生姜温中散寒,配合党参、甘草温中,四者共奏以追失散之元阳;芍药、川芎行血养血,入血分以滋养真阴;黄芩以清肺利气;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以祛表散寒表寒,并引药至脑;主药共达“扶阳祛邪、养血活血”之功。

本研究数据提示小续命汤结合卒中单元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之阴类证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显效率,故笔者认为中药方剂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唐.孙思邈.药王全书.急备千金药方.诸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39-140.

[4]郑国庆,黄汉津.中风病开通玄府法的理论治则治法与方药-张志远学术经验系列(六)[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第1期):20-23.

注: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青年基金项目,(2013)6号.

作者简介:任珍,女,硕士,主治医师。

论文作者:任,珍,谭,涛,林旭明,覃佐爱,叶海敏,张,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  ;  ;  ;  ;  ;  ;  ;  

针药结合治疗30例中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_任,珍,谭,涛,林旭明,覃佐爱,叶海敏,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