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个转变要因企制宜——来自泗洪县十二户“公有民营”商业企业现状调查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泗洪县论文,两个转变论文,要因论文,民营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在“九五”期间继续探索“抓大放小”重组国有商业企业优势,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最近,笔者对淮北的泗洪县推行“公有民营”已两年的12户商业企业运行现状作了调查。
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机制不活
突出表现为“三个未到位”,即:一是国有企业产权管理体系未到位,如: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不彻底情况下把实行“公有民营”企业划分所谓的“新老”企业、结果把企业历史包袱甩给了“老企业”。二是企业的监督机制未到位。少数企业承租者不能完全摆正自己与合伙人之间、职工之间以及与企业间的关系,不按“规定”、“章程”要求的程序办事。个别法定代表人错误认为企业一切以我为中心,用人由我定,开支由我说,购销由我去,别人稍有异议,就认为是干扰企业领导管理权威。出现了滥用企业自主权的问题,如一户企业因“老板”滥用企业经营自主权,短短两年内就把一个原是盈利大户企业搞成了亏损大户。职工说“他是决策一项就亏损一项”。三是规范企业经营机制未到位。“企业整体租赁”后,有的承租者充当了“二房东”,搞起“内租外招”,引发出一个“小老板族”的群体。企业经营化整为零,组织规模形大实小。有的“大老板”则“以租代管”、“坐吃租赁费”。
(二)负担过重
第一,企业负债比例过高,自有营运资金占比过低。
截止1995年底,该县商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96%。流动资产负债率达129.11%。如果剔除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待摊费用、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企业实际资产负债率则为73.05%,流动资产负债率高达171.9%。
企业负债总额比1994年租赁时评估值(下同)增长30.74%。银行借款在企业负债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比重为51.88%。同时企业拖欠银行借款、欠付银行利息的“一逾双呆”(贷款逾期和呆滞、呆帐借款)状况依然突出;企业贷款困难,迫使一些企业转向民间借高利贷或向社会法人借贷(措资),增大了企业成本和风险。而企业自有营运资金(包括法人与个人的股本金)仅占流动资产总额的7.9%。
第二,流动资产偿债能力差,企业资产损失比较严重。
1995年该县商业企业的流动资产仅为流动负债的68.2%,产不抵债。企业流动资产中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低,速动比率为55.59%。截止1995年底,低收益或无收益营运资产达3880.20万元,占全部 流动资产的69.18%,占比过大。与1994年租赁时相比,绝对额增长37.66%,其中“待处理流动资金损失”比1994年租赁时绝对额增加418.98万元,增长87.58%,占全部流动资产的16%。(详见表一至表四)
表一 全部企业资产总量、构成、比较表V单位:万元
说明1、“本期”指1995年底调查统计值(下同);
2、“同期”指企业租赁时评估统计值(下同);
3、“企业资产总量”指商业经营性资产的合计值(下同);
4、“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分别为“土地使用权”和递延资产;
5、“企业自有资金”的“同期”值系县财政拨给值,“本期”则为多元值。
表二 全部企业负债总量、构成、比较表
单位:万元
说明:1、表中短贷、长贷的贷款总量的比重分别与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之比;
2、表中银行借款总量的比重为与全部企业负债总量之比。
本表反映:(1)负债的增速比“表一”中资产增速要高10.79个百分点。(2)流动负债增加额比“表一” 中流动资产增加额净增加310,25万元(其中短期贷款净增加280.31万元),占流动资产增加额的23.26%。
表三 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速动比
表中反映,各主要经济指标亮起了红灯,企业在“负债过渡”营运。
表四 全部流动资产总量、构成、比较表 单位:万元
从本表得知:企业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流动资产直接参与经营周转,另三分之二左右流动资产则成了低效益和无效益类资产。反映企业资产经营质量低下。
(三)管理薄弱
调查资料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薄弱,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互相制约的机制远未形成,企业内在动力不足。企业财务状况稳妥性差。由于规范管理行为不到位,企业不仅欠息,还欠税、欠工资及其附加和其他未交款项等占比偏高。资料表明,企业每年支付企业潜亏与累计亏损挂帐的利息就得220多万元,企业当年新增盈利几乎都用于支付挂帐利息。企业的费用总水平高达12.09%(见表五)。目前,因优化组合、生产(经营)不足、网点折除等因素,下岗而未得到合理安置的员工,从占在职员工总人数的4.6%猛升到16.39%,除少数停薪保职另谋职业者外,多数长期待岗,工资无着落。
表五 商品流通费用分析比较表单位:万元
本表表明:企业以批为主,批零兼营的经营费用增幅最高。除价格因素之外,不合理开支有所增加。财务费用的下降,主要是银行借款利息无力如期偿还。
二、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分析,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县级商业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有其不同之处,从类型看,商业企业都是一般性、竞争性、赢利性的企业。作为地方企业又是地方的经济命脉;从结构看,县级商业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且在管理体系上层次重叠;从企业资产来源看,构成复杂。有没收官僚资本的,有各级财政投入的,有对私改造按政策赎买的,有各级部门及企业自筹资金兴建的等等。现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产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国家与集体和职工劳动积累而形成的资产各占比例难界定,同时,有些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特别是企业的土地)难以评估和难以操作。因此,企业改制面临许多难点,突出的是企业产权不清。政资不分导制政企不分,政企关系也就难割断。鉴于县级商业企业受到历史的、区域的、地方政治经济的等多方面环境条件的制约,企业对转机制问题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难于消化吸收的东西较多。然而不进行产权改革,企业日子太难过,难以维持社会稳定。从80年代的简政放权到今天的“抓大放小”,国有中小商业企业的改革就没有停止过。其中用行政性统一改制模式去要求企业,其负面效应就难于避免。
二是负债过重是有历史性的。80年代前企业靠负债、靠银行“输血”生产经营。传统购销体制改变后,多渠道经商,县级三级批发企业原有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亏损日剧。加之某些政策指导失误,使企业继续发生经营性亏损。企业借“拨改贷”之机,只顾固定资产投入,扩大商业网点基本建设与改造,不顾流动资金的补充。网点建成后,又要靠贷款经营,债台高筑。假如把该县企业“土地使用权”剔除,企业资产负债率个个都在90%以上,个别企业成了资不低债的破产企业。再之,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由盈转亏。以及企业担负政府行为而形成的政策性亏损。
三是组织结构原因。一方面是内部领导体制构成与层次组合缺乏科学性,企业经营行为的高效与约束未理顺。再则内部利益分配均衡机制与激励机制不规范。责、权、利与税、利、费未能真正持起钩来,致使内部管理不善。
三、问题的思考
通过以上调查给我们一条重要启示:放开放活县级中小商业企业,推进国有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一要大胆地试,二要因企制宜。针对当前实际问题,抓好“对症下药”。
(一)抓住关键,因企制宜选择有效可行的产权重组方式。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一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该县12户商业企业实行租赁制经营后,企业机制为什么至今仍存在“三个未到位”,关键是“机制是建立在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体制不改革,机制就难于转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句话,头一句就是“产权清晰”。这是企业改革的前提条件和关键问题。产权不明确,职责就不能明确,政企也分不开,科学管理也难以为继。抓住产权改革就抓住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产权明晰就是要明确对公有生产资料的负责部门和负责人。改变那种“全民所有”实为无人负责的状况。这样,为因企制宜地选择有效可行的产权重组方式提供了条件。再因企制宜地采取股、联、划、租、分、合、并、卖、换、破等方式推进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不搞“一刀切”转换经营机制。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股”即股份合作制:“联”即改组联合,增值“小型巨人”;“划”即产权划转,整体转移;“租”即租赁承包,国有民营;“分”即分块经营,分块搞活动;“合”即嫁接改造,合资经营;“并”即企业兼并,产权转让;“卖”即资产拍卖,竟价出售;“换”即土地置换,易地改造;“破”即企业破产,资产重组。)
(二)自力更生,多方驱动,解决债务包袱,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放开放活中小商业企业同样有个“包袱问题”即:债务包袱、企业办社会包袱和富余人员包袱。目前,中小企业的债务包袱沉重,拨改贷形成的债务,商业信用形成的债务和企业间相互拖欠形成的三角债。如前所述,该县企业实际负债率平均在90%以上,如此沉重的债务不解决,放开放活也是无法实施的。按照国际惯例,企业50%以下的负债率都是正常的,因此,解决债务问题并不是指解决全部债务,而是指使负债率达到一个比较正常、合理的水平上。解决债务问题,应通过产权改制,多兼并,少破产,着眼资产重组,促进劣势转换。自力更生,多方驱动,政府协调,加快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步伐,促进企业及早“减荷轻装”前进。可采取“五个一块”办法,多渠道聚集财力,增加企业资本,相对降低负债水平。(“五个一块”即:主体多元吸一块;存量盘活调一块;债权转股换一块;企业发展增一块;政府扶持补一块。)企业的历史包袱不是被简单抹掉了,而是在建立企业资本金的新机制的过程中得到了转换。对于暂时处于困难境地的企业,可以试行“抵贷返租”办法,救活企业。就是以企业资产(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抵还银行借款,然后由银行再出租给主管局,承租方向银行上交租赁费,银行则以租赁费逐年减少抵押收回本息,这样一般有3—5年银行借款由死变活,企业也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国有资产保值不流失。这项工程必须由地方政府牵头协调,签好租赁合同。
关于企业的社会负担问题,应由政府承当。目前阶段应尽量减少摊派。关于富余人员的包袱,主要靠企业的发展,“优三进二”不断扩张和“延伸”,积极妥善作好“重新就业”工程。
(三)发展连锁,强化管理,把“三改一加强”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在商业企业步履维艰情况下,连锁经营给流通企业带来了希望。借鉴内外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消化吸收推动连锁商业健康发展。同时重组县级批发体系,实行批发、零售、运输一体化。对经营农副产品的龙头企业,搞好“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工程。从而促进商业产业加速向规模化、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发展连锁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代理制经营,这是当今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抓住机遇,扩大经营。新的经营方式,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用工管理等都要过得硬,一定要把“三改”、“一加强”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四)加强教育,加强监督,正确行使企业自主经营权。加强企业员工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和经营管理人才,既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又要“学理论、学业务、学科技”,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与企业整体素质。通过深入研究个别企业出现的滥用权力的思想根源、体制根源和社会根源,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既有规范严密的规章制度,又有切实可靠的监督措施,以保证企业法人代表在企业党组织和员工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正确地行使职权。
总而言之,按照上述的思路和措施,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实事求是,因企制宜,把“三改”“一加强”有机结合起来,是可以克服困难,塑造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新型的公有制商业企业来的。
收稿日期:199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