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东亚论文,最优论文,可能性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亚各国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呼声日益上升,引起人们对东亚货币 合作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大量文献集中于对东亚货币合作必要性的研究,而对东亚货币合作可能性的研究不 够。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东亚货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王子先,2000;何帆,2001):1.在金融 全球化、国际资本频繁流动及当前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的背景之下,在区域范围内实行一定程 度的固定汇率制,进行区域货币合作可能是防范危机、救助危机的有效手段。2.当前在全球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浪潮中,欧元的成功启动以及拉美地区美元化呼声的高涨都对东亚货币 合 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东亚区域经济组织的软弱无力也迫切要求东亚各国加强货币领域的合 作。但是对东亚国家是否具备进行货币合作的条件,是否适合建立最优货币区则研究不够深 入。
其次,目前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状况,集中于对亚洲货币基金建立的必 要性和可能性的研究。按照欧洲货币联盟发展的成功经验,区域货币合作应该有一个从低级 到高级、从松散到紧密的阶段。经济方面须经历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的趋同,货币合作方面 须经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到汇率合作(区域汇率合作机制的建立,区域货币合作基金的 建立,区域货币的创设)到统一货币的实现等几个阶段。但东亚国家从实践上重视的是东亚 货币基金的建立,因而从理论上大多是对该问题的探讨。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其他阶段和内容 ,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汇率合作、建立货币联盟等探讨得不多。
最后,与东亚货币合作有关的一个研究课题是对日元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日元国际化问题 ,从全球角度考虑就是如何建立美欧日三极国际货币体制,从东亚区域范围考虑就是东亚货 币合作、组成以日元为中心的最优货币区。日本是东亚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日元的国 际化程度相对于美元当然不可相提并论,但相对于区内其他货币还是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 力最大的货币。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日元国际化问题又被日本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本文将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问题进行研究。尽管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呈现不 稳定特点,东亚各国日益加深的经济相互依赖性以及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它们认识到货币合作 的重要性,但是东亚各国是否具备组成最优货币区、建立区域货币联盟的条件有待进一步考 察。本文将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对此加以考察。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
货币联盟是指在一组国家中采用固定汇率制而对世界其他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制,最优货币 区是指从货币联盟中享受净收益的国家组合。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 在 最优货币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 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 以外的国家间的汇率保持浮动”(约翰·伊特韦尔等,199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基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最 优货币区”理论。该理论研究了一组国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可以组成货币区,在经济 趋同的基础上实行单一货币。这一学说为实行区域货币一体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出发点是说明一个最优货币区、货币联盟或货币一体化应具备的条件。 蒙代尔、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等经济学家分别从要素流动程度、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 化、金融一体化等角度阐明了组成最优货币区应具备的条件,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诠释 。哈柏勒与弗莱明、托维尔与威利特等经济学家又分别提出了以通货膨胀率和政策一体化为 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陈亚温,1998)。
东亚国家是否适合组建最优货币区?我们根据最优货币区的几个主要标准来进行分析。
(一)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及其构成
区内贸易量越大,共同货币给成员国带来的利益越大,因为降低了交易成本。另外,贸易 产品中制成品及类似产品所占的比重越大,贸易伙伴就越愿意采用共同货币。因为双边汇率 变动,对差别的但可替代产品贸易的影响比拥有一体化世界市场的同质产品贸易的影响大得 多。下面我们对东亚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贸易构成及贸易流向进行了计算(见表1-3)。
首先,东亚国家与地区的对外开放度(注:这里“对外开放度”的概念仍使用较为传统的对外贸易比率法,即为一国对外贸易额与
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些学者认为使用该比率描述一国的贸易开放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只有在诸如人均GDP、经济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等因素相近的国家之间,以该比率度量对外开放度进行跨国比较才有意义(黄繁华,2000)。但该比率由于其简便易操作被广泛采用。)
是很高的,尤其是香港特区、新加坡、马来西亚, 对外开放度都在100%以上,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及泰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很高(见表1)。 由于东亚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亚洲“四小”及东盟各国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十 分敏感,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
其次,相对于欧盟,东亚区内贸易额占地区GDP的比重及区内贸易额占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相 对偏低。1997年东亚区内贸易额占地区GDP的比重,出口为10.2%,进口为10.1%(见表2),而 欧盟在欧元启动前区内贸易额占地区GDP的比重,出口为12.8%,进口为12%(Bayoumi and Ma uro,1999)。但东亚区内贸易额占地区GDP的比重及区内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近年均呈增 长态势,反映了该地区较快的经济增长率及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见表2和表3)。
Kwan(1998)对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他发现,1985年广场 协议之后区域内贸易投资高涨,货币一体化的潜在利益增加。东亚区内贸易额在80年代后半 期显著上升,对美国的出口则有所下降。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除了日本以外,亚洲“四小 ”也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投资者。
表2东亚地区贸易额与GDP之比
19911994
1997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区内贸易额/区GDP 7.3 7.3 8.08.0 10.2
10.1
对美贸易额/区GDP 4.1 2.7 4.22.6
4.63.3
对日贸易额/区GDP减去日本GDP 5.1 8.4 4.99.3
4.77.9
对中贸易额/区GDP减去中国GDP 0.9 1.4 1.41.7
1.92.6
说明:对日贸易额为14国(地区)对日的进出口额,对中贸易额为14国(地区)对中国的进出 口额。
资料来源:根据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1998及《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有 关数据计算。
从贸易构成来看,近30年来东亚出口快速向制成品转移。目前,东亚出口产品主要为制成 品(见表1),约占出口总量的4/5。总体来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构呈“雁行”分布。 但近年来,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的贸易结构已越来越接近日本,东盟四国的 贸易结构也逐渐与亚洲“四小”靠近,差距在逐步缩小。
总之,从东亚区内贸易及贸易构成这个标准来看,虽然与欧盟各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近年来区内贸易和投资增长很快,东亚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高,这些都构成了东亚货 币合作的经济基础。
(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及受外界冲击的对称性
如果外界冲击对货币区内各国的影响是对称的,可采用同样的(或类似的)货币政策予以抵 消,各国就不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冲击是否是对称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经济发展水 平是否相当,是否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结构趋同的国家有可能形 成货币联盟。欧洲形成货币联盟的过程就伴随着人均产出的趋同。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差异很大,它们经济体制不同、 经济结构各异,分歧十分严重。
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对潜在干扰因素进行调整的相关性、规模及速度来看,如果各国(地 区)的扰动因素是相关的,规模小,而且调整迅速,它们就是货币联盟的较好候选国。Bayou mi和Eichengreen(1994)在研究中区别了需求冲击及供给冲击,估计了东亚各国(地区)间的 双 边相关系数。他们发现,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 特区的需求冲击是对称的。
为检验外部冲击对东亚国家(地区)、美国、日本影响的对称性,Taguchi(1994)计算了它们 的利率、股票价格、CPI的相关系数。他发现东亚各国(地区)的消费品价格与日本的CPI相关 性强,利率、股票价格与美国的该指标相关性强,但80年代后半期与日本该指标的相关系数 有所增强。他的结论是,目前东亚地区虽然组成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但 随着区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在增加。
(三)要素市场的灵活性
要素市场越灵活,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成员国财政转移的程度越大,这些国家越 有可能组成最优货币区。从欧洲实现货币一体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共同关税壁垒与商 品、服务、劳动力及资本在共同市场内的自由移动是建立货币联盟的先决条件。我们在此没 有足够的数据对东亚的这个条件加以论证。但是Holloway(1990)认为,目前东亚这个条件基 本不存在。虽然亚太经合组织及东盟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已有一定进展,但由于签订的协议对 各国并不具备约束力,因此,很难判定其一体化的进程。Bayoumi和Mauro(1999)认为相对于 欧洲,东亚的劳动力市场较为灵活。比较东亚及欧洲的其他扰动因素,亚洲扰动因素的规模 比欧洲大,但亚洲的调整速度比欧洲快得多,说明亚洲国家(地区)比欧洲地区各国更容易对 扰动因素做出反应。
(四)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即使货币联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结构类似,外界冲击也是对称的,但如果各国的政策目标 不一致,那么它们之间就很难维持固定汇率。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一个重要指标即 通货膨胀率。对1980-1990年,1991-1997年东亚国家(地区)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进行比较发 现,东亚国家(地区)可以分为两组(见表4):低通货膨胀率组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 、泰国、韩国及中国台湾;高通货膨胀率组包括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缅甸。结合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相对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通 货膨胀率较低,惟一的例外是香港特区。Kwan(1998)得出,1982-1996年东亚国家(地区)的 通货膨胀率平均为5.8%,比西欧各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6.1%略低,各国通货膨胀率的标准方 差东亚也比西欧小。因此,按照“通货膨胀率相似性”的标准,东亚地区可以说与西欧一样 具有最优货币区的特质。
二、东亚货币合作存在的困难和障碍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
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国家的一体化相对较为复杂。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过 程应该包括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达到一些前提条件,包括在不同阶段的名义趋同标准、汇率 安排的过渡形式、财政纪律、区内资本流动性、地区竞争政策及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东亚 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低于欧洲各国。
(二)东亚区内尚不存在轴心国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经济体,享有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声誉。欧元国事实上是遵从了德意 志银行的货币政策,这一方面反映了德国经济在西欧经济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德 意志银行长期拥有的反通货膨胀信誉。
东亚地区尚没有能为整个区域决定货币政策并对区内各国政策起协调作用、担当轴心国的 国家。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中,日本始终扮演主角,日元也是地区内最国际化的货币。近 年来,日本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某些国家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 ,即使不考虑政治因素,日本在经济上的某些缺陷也使它难以在该地区担当轴心的角色。如 日本国内市场狭小,金融市场限制过多,日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市场等的地位大大小于 其国民生产总值及对外贸易在全球的地位。
(三)在东亚国家(地区)合作中存在着政治方面的障碍
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货币联盟要有一个政治联盟为后盾。与欧洲相比,东 亚货币合作的困难可能主要在政治方面。
首先,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有分歧,包括历史上的积怨、领土纠纷、文化传统 、宗教信仰、价值观的差异等,因此它们更多的是把彼此视作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的合作伙 伴。历史上日本的侵略战争给一些国家留下创伤,而且日本对战争问题至今没有深刻反省, 因此,东亚国家很难对日本有信任感。另外,东亚国家领土问题尽管目前暂时搁置,但随时 都会成为合作的祸根。总之,在东亚地区合作过程中存在着政治障碍,各国很难相互信任, 对合作始终存有戒心。
其次,区域货币合作需要各国让渡一部分经济政策的自主权,服从一种共同的货币政策。 然而,到目前为止,东亚国家并没有显示出愿意放弃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换取货币合作成 功的决心。这一地区也缺乏类似欧盟货币委员会那样的超越主权国家权力的机构,以及对违 反合作协议的成员国进行强制惩罚的机制。Lewis(1999)认为,亚洲货币基金(AMF)之所以在 东亚国家得到广泛响应,乃是因为东亚国家企图借AMF回避IMF提出的严苛的政策改革(何帆 ,2001)。因此,如果东亚地区希望采用单一货币、形成货币联盟,需要各国强有力的政治 承诺。
总之,从经济角度来看,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东亚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与欧盟各国相 比还存在差距,但差距不大。东亚国家在一体化道路上的障碍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由于各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使各国的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对外界冲击的反应 、政策目标等均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多样性。因此,日本、亚洲“四小”、东盟国家及中国 组建货币区就目前来说是不大现实的。这也是东亚货币合作只停留在组建“东亚货币基金” 的 重要原因。
从政治角度来说,东亚各国也不具备组成货币区的条件。日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但政治 上让人难以信任,中国的经济发展尚不发达,经济总量及人均指标都还难以承此重任。此外 ,东亚各国没有足够的进行合作的政治意愿,这些都使得东亚货币合作仅能在较浅的层次上 进行,要达到货币一体化、组成最优货币区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标签:经济研究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论文; 日本货币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