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续)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续)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同志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一系列创造性的新贡献,而且在继承前人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许多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1 )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将其融为一体,恢复和发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理论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所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基本内涵就是指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摆脱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左倾错误思想的禁锢,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之所以说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主要是因为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有四大方面的历史贡献。

一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 根本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4页), 并第一次赋予了它作为党的思想路线重要内容的崇高地位。毛泽东同志曾使用过“思想路线”的概念,也阐释过实事求是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时间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但是,他只是将实事求是称作一种态度、一种作风,不曾有过将实事求是称作思想路线的任何表述。邓小平同志则明确地把实事求是称作党的思想路线,并且将实事求是视为“社会主义究竟怎么搞”所应坚持的“一条最主要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8 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二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并将其融为一体,并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列宁曾经注意到要确立全党共同的思想基础,因为“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根本谈不上统一问题”。从列宁到毛泽东,都十分强调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都没有进一步指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还需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中介环节;他们都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却不曾把解放思想上升到思想路线的高度。而邓小平同志不仅把解放思想列为党的思想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而且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页)

三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极其重要的讲话,带领全党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同志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并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权威和历史地位;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16年多来自始至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以指导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实践,特别是1992年发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考察当代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状况,总结我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第一次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始终。由于这个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最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2 )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并构建系统的改革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理论

邓小平同志继承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吸取中国与世界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任务,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与检验标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战略与策略等三个方面。

邓小平同志改革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或历史贡献,从理论上讲,表现在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较全面、系统、科学地构建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大厦,从而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恩格斯有过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改革的认识,列宁晚年也有过改革思想,但他们都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毛泽东纠正了斯大林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理论的失误,并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变革,但是,他未能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点去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他所领导、发动的变革,往往忽视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邓小平同志则不仅坚持了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的改革思想,而且纠正了斯大林、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认识,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应该配套进行、改革的成败得失应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加以评判等一系列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等诸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曾提出过的思想观点,并以这些思想观点为支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体系,所以,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杰出贡献。

从实践来看,表现在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指导中国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的事,而且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苏联及东欧诸国也曾提出过一些改革理论,进行过改革的探索,但由于他们在改革中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削弱和瓦解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改革目标、战略与策略上缺乏严密性、科学性,最终其改革都归于失败。和苏联东欧相比,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坚持了改革目标上的坚定性、改革步骤上的稳妥性和改革进程的连续性等等。当然,影响改革成败的,还有国情因素和国际因素。但不管怎样,苏联东欧改革的失败,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邓小平同志改革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参考价值。

(3)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要努力争取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利的国际环境,充实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把对“国情”的科学分析和对“世情”的科学分析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地分析、揭示当今时代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人类文明进步潮流,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去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作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执行;二是对外开放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三是对外开放要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区域推进的战略,并处理好与自力更生的关系。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或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邓小平同志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对外开放视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的基本国策,创建了比较完整的对外开放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因历史条件限制,没有直接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极端困难条件下,认识到“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列宁全集》第32卷,第303页), 曾有过实行租赁制,“赎卖”、“利用”外资的思想和实践,但并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毛泽东同志也未形成系统的对外开放理论,更未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理论,无论是就其广度还是就其深度或者就其实践效果和所带来的深远的社会影响来说,都比前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二是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理论在一系列具体理论观点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如他提出“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思想,便是以技术、管理等“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为前提的,对此不能简单地与列宁在发展策略上“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等同;他关于“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判断,不仅有利于人们解除开放实践中对姓“社”姓“资”问题的困扰,而且是以往的革命导师们从未提出过的观点;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列宁的租让制只是苏联政府同资本主义合作的一种形式,而经济特区的建立则使吸纳人类社会共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案,从具体的活动方式扩展到统筹区位布局的层次上。

三是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理论具有划时代的实践效应。无论是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还是全方位、多层次区域推进的对外开放方略,都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所提出和设计的对外开放战略和策略,已被中国16年实践证明是富民强国之策。

(4)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执政党的建设, 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所阐述的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无疑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理论的理论渊源;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新时期执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市场经济的考验的现实,则无疑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理论的实践依据。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领导核心论、基本路线论、思想建设论、组织建设论、党风建设论与制度建设论等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他们所阐述的一些建党原理和原则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是,受历史条件限制,他们的学说的着重点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如何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基本没有论及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以后如何建设的问题。列宁对执政党建设问题有过初步探索,但由于他过早地离开人世,对执政党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尚未来得及作全面深入阐述。斯大林在执政党建设方面虽也有一定成效,但他搞肃反扩大化,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用从肉体上消灭有不同意见的党内同志的专政手段来解决党内矛盾的作法,不仅曾给苏联执政党建设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不少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正确思想,但他在晚年的实践中却偏离正确轨道,以阶级斗争为纲抓党的建设,致使“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踢开党委闹革命”,大批打倒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等严重偏差,也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而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既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也纠正了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失误,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路线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这一理论体系中的许多观点,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上的重要理论突破,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是新的贡献。如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观点,对改变过去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命令为主的工作方法,增强党的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对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完成执政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伟大贡献;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领导班子的思想,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党的生机与活力;关于廉政建设的学说特别是“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都要反对腐败”的观点,有利于使党经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关于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观点,特别是“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观点,有力地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并确保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摒弃“运动治党”坚持制度建党的观点,推动了党内生活的正常化、有序化、民主化。

(5)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依靠人民并重视军队和国防建设,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理论、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等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的力量,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夺取政权后要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向共产主义,要组建无产阶级自己的军队,等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巩固和健康发展,无不与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依靠人民,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等息息相关。有鉴于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创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理论、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邓小平同志上述三大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提出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四项基本原则中的每一项原则,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大师们的一贯思想,都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不是新的东西。但是,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整体性概念提出并将其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和立国之本的高度,却是邓小平同志的新贡献。在新时期,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保证作用体现在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在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要以健全、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重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所具有的这些新的内涵,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杰出理论贡献。

二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贡献,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积极意义。如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视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观点,就不仅突破了毛泽东同志把知识分子划入资产阶级范畴的传统认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由于社会主义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这就使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在理论上具有了新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有利于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三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事业也有一定贡献。如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导致的我军裁员一百万的重大举措,就既促进和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又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视军队革命化建设的思想,则保证了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的思想,促进和加强了我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等等。

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出发,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六个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创造,作出了突破性的新贡献;又从五个方面在继承前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向前推进,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两个方面的杰出贡献,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基础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并经中国改革开放16年实践检验证明其科学性和巨大威力,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理论,还回答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共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历史难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主体是共产党人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至80年代末共有15个国家)。这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其起点和基础基本相同——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长期被一些共同的问题所困扰,如:如何正确处理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阶段与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薄弱的矛盾,如何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确定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方向与步骤,等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成功,初步回答了这些历史难题,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积极的经验和有益的启迪。

所以说,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是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飞跃,从理论到现实、从政治理想到社会制度的第二次飞跃之后的第三次飞跃。第三次飞跃,从列宁、毛泽东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以邓小平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标志。这一飞跃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其积极意义和重大影响、作用将愈益显示出来。社会主义学说前二次飞跃都使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第三次飞跃也一定会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受严重挫折和局部失败以后重新崛起,走向新的胜利。

标签:;  ;  ;  ;  ;  ;  ;  ;  ;  ;  ;  ;  ;  ;  ;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续)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