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关概念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制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8)04-0084-03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行政学、教育学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既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具体的现实问题。一览人们的研究,发现对“机制”的概念理解不清,与制度、体制、机理、原则、方法、模式等概念有些混淆,机制中包含这些中的部分要素,但又不等同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所以应从概念解读出发进行研究。经常发生的现象可以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从机制上找原因。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经常发生的也是普遍存在的,就有规律性和机制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都是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与内在制度、体制、结构、机构、方法、途径等之间的联结方式。
从字面上讲,“机”是指事物变化的原因、规律。“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生物功能的形成、作用和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作用联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描述进入到本质揭示。[1](P250)在不同的学科、不同领域中,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机制”。有时,人们在制度、体制、机构、规范、法规乃至工作方法、操作方法的意义上使用机制这个概念,但机制又不完全等同于这些方面的任何一个。在社会科学中,“机制”的引申义非常复杂。综合起来,基本涵义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构成方式。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总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二是作用方式。组成事物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三是运行方式。按照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各要素,通过有规律性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系统整体的生成、运行并发挥功能;[2](P183)四是调节方式。可以建立人们所期望的对事物运行和发展最适合人的要求的调节形式;五是呈现方式,机制是两个事物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Elster,1998),虽然因果关系诱发的条件不明朗,后果呈现的方式也不确定,但总的还是希望朝着人们的愿景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我们强调“机制”问题,旨在从社会运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以使从“现象”描述和实践总结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科学发展的本质揭示层次,从而深化理论研究,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人们所期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有效调节方式的总和。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般意义上的正面机制,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存在着的某些不协调的关系及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某种障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低的限度之内,并尽可能地加以调整或排除,使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尽可能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有序的状态,以促进思想政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体制、制度和机理
机制与体制、制度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从体制和机制的联系来看,二者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体制是基础,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机制与之相适应;反过来,机制对体制有反作用,机制的有序运行能够促进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体制问题解决了但没有解决机制问题,体制的效能就会遭受削弱;机制问题解决好了,体制的缺陷就会得到相应的弥补。体制确定以后,运行机制就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因为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体制中,各要素能否依一定的结构有机地结合并充分发挥特有功能,这取决于运行机制是否合理和科学。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体制和机制虽然都与一定的组织结构相关,但它们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体制强调的是与组织结构相关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一套与该组织结构相适应的组织原则和规章制度;机制则侧重于说明组织结构的运作原理和运行方式。如果我们将某一社会领域系统的“体制”,形象地比喻是该系统的框架,则“机制”就是推动该框架运行的助推器或者说是润滑油。[3](P58)相对而言,基于制度化的或法律化的规定所确立起来的体制,往往是比较“刚性”的,要使这些刚性的体制在实现中得到有效运作并与现实要求相适应,就需要与体制相配套的有关“机制”来润滑、催化和推动。一个在理论上是最好的、最科学的体制,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确保该“体制”整体运行的高效和良性循环,进而实现既定的目标。可以说,体制是相对静态的,机制是相对动态的;体制指的是一定的实体,机制则指实体的运作原理及其功能和效应。
制度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性规定,带有显性的特点,机制则意味着有关要素为一定的目的所发生的有机联系,具有隐性的特点。前者侧重于对行为主体作出某种约束,为其指明行为的路标。后者着重于整个行为过程中各要素的关联,为其行为过程作出机理上的说明。显然,两者在内涵上各有其自己的质的规定,不可相互混淆,同时两者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一般来说,一定的制度总是意味着一定的与之相一致的机制,不同的制度往往表征着不同的机制。但这不表明一定制度的废止必然相应导致一定机制的立即丧失,抑或一种新的制度的建立就必然招致一种新机制的即时出现,也就是说,两者的更替并不完全合拍或同步。而新的制度已经产生但在实行中又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制度尽管详备繁多,机制却仍然一任其旧。并且制度作为观念形态有很强的惰性,旧的制度改变了,而新的机制却往往并没有出现,这也是我们在考察制度与机制关联性时所不能不注意到的。
就现代管理而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基础。建立长效机制必须着眼于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严格的制度,用制度说话、用制度评判、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能搞简单叠加、机械拼凑,更不能互相抵触,要研究如何从整体和发展上来看长效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坚持根本的制度与具体制度相一致,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一致,各项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界限,在责任上有明确划分,各项制度相互配套,相互协调,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环环相扣、相互配合。[4]
须指出的是,一定的工作机制受非制度因素影响。机制是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诸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及其内在机理,显然,制度不是其必要条件。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往往经过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一系列礼仪风俗、伦理纲常而得以维持,因此,制度对于此种乡村社会秩序机制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队中严格的命令,领导的率先垂范及其对事业的忠诚,从而形成某种非制度化的机制。因之,机制并不一定通过制度才能建立,没有制度的规约,某种机制仍然可能存在。[5]
有的把机制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工作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中,一些人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再谈什么机制建设是不必要的。因此,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组织存在重制度建设,轻机制建设。制度往往比较容易建立起来,但有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制度的落实和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完善制度,又要建立长效机制,正如胡锦涛论述党的先进性建设时指出的那样:“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先进性是多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包括指导思想、路线纲领、奋斗目标、方针政策,也包括组织原则、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干部能力、党员素质,等等。要长期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和机制,使党的先进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激励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基本要求。”[6]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既包括把那些活动中证明有效的一时之举转化为经常之举,也包括把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符合科学精神的做法固定为制度规范,更重要的是制度建立后,怎样确保制度的落实。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可以认为是指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通过总结归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7]正如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的制度成果一样:我们所说的制度成果,就是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具体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制度化,形成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反馈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既不能以工作目标责任制代替长效机制,也不能用管理制度代替长效机制。
有人把机理与机制等同。其实,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有人认为,机制是一种具有自动调控功能的系统,不论是生理机体还是人们设计制造的机器,都是如此。如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而人并没有下指令要求这样做,其调控是自动完成的。又如汽油机、柴油机等动力机械的飞轮装置,就是控制机器转速的自动调控系统。正是具有了这种自动调控系统,机体才能处于恒稳运行状态,他动调控不能算机制。这种观点主要是从自然机理而言,但是忽视人们的调节作用。机理是指事物内部的工作原理,机制是指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结所形成的制约关系对事物运行和发展的调节形式;机理,是什么原理就是什么原理;机制,是有多种的,人们可以选择,可以建立人们所期望的对事物运行和发展最适合人的要求的调节形式;机理是事物存在着活动原理,人们只能去适应它,按这一原理去从事活动,利用这一原理去开展有关活动,而机制,人们则可以改变它,使它适合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机制。因此,机理是纯自然体系,而机制则是人一机或人一机体系。[8](P179-180)
(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原则、方法和模式
机制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它的力量是“隐性的、内在的和强大的逻辑力量”,它和原则及方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分别属于不同的部分与层次,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它们既存在区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规律的指导下,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指导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和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9]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是完成任务、实现预定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任务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方法问题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方法用得不当,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收获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方法得当,可以使教育内容较好地被人接受,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它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到达教育目的。
有学者认为,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具体地说,“机制”一词的基本含义有三个: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物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郑杭生认为,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规律的各种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10](P348)小沃纳·赛弗林(Warner Severin,Jr.)等人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中对“模式”的定义有两个著名的观点:其一,模式是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应符合于实际存在的某结构或过程的有关各点。其二,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把模式看成为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循环往复地运行,必然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每一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各有其特殊性,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涌现出色彩纷呈、千姿百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综合概括,它所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全部内容、功能、特点和实践活动。它不是被动地反映或排列组合,而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性质,运用整分合的原理进行分类和综合。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工作模式”不是离开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别搞一套。“工作模式”所要坚持的是把党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好的经验、理论、方法继承下来,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概括出来。要从具体入手,从整体上把握,把纷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解、分类、综合,形成一个有序的、便于掌握和操作的武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循环往复地运行,必然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也不需要遵循和依据统一的模式。只要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任何形式创新都应该是鼓励的。通常模式被理解为事物的范式或标准样式,作为学术概念,模式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方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中国社会关于模式的界定有“标准样式”、“服务形态”、“模式与范式”和“工作模式”四种基本取向。模式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方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在显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运行方式、调节方式、呈现方式。显然,把机制归结为呈现方式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区别,同时它们之间存在同构和耦合的关系。首先,四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构性。它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原则、方法、模式也不例外。这种明确的目的性是结构转向功能化的前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每一种结构都具有对其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原则和方法。再次,为了维持结构的特殊方式,就必须有一种力量加以保证,这种力量便构成了一定结构的内聚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层次之间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而形成的有机结合——机制,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基础。维持结构的力量蕴藏在每一个部分和层次之中。因此,结构的内聚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部分和层次之间的结合力,而结构的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说也表现为各个部分和层次的功能通过复杂的方式结合成总体功能。正是由于以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模式与机制等因素为中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才转化为功能,转化为主体目的性和意志的能力。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一起都可以看作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作用的中介。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又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式。没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即不采取这样或那样的中介手段,缺少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那么就不可能产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就不可能产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也无从体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还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原理和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层面、各层次的整体功能及其运行规律,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桥梁。[11](P15)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一起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有着内在关联。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是机制创新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是观念创新的具体体现;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是实现机制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机制创新是实现内容创新的保障和支撑;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机制创新的有效手段,机制创新是对方法创新的更高层次的综合和更规范的运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之中。
[收稿日期]2008-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