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自然地理与环境研究》——黄锡畴论文选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地理论文,选集论文,环境论文,论文论文,黄锡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自然地理与环境研究》——黄锡畴论文选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反映了长春地理研究所黄锡畴教授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40多年努力奋斗、开拓进取、呕心沥血,在自然地理科学领域及环境科学的开拓发展方面取得的出色成就和对地理科学发展的贡献,也是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和远见卓识的实际表现。
本书共选入黄锡畴在国内外发表的重要论著36篇。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山地自然地理、高山苔原、沼泽湿地、环境生态地理、其它及附录等6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前4个方面。
1 山地自然地理方面
包括8篇论著。反映了作者1955年~1957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为彼得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时对高加索山地进行研究和50年代末回国后结合自然区划对长白山地进行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包括对高加索山地和长白山地自然景观特征、山地垂直地带性结构类型及其分类,山地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其主要成绩在于:
(1)进行高加索库班河上游的捷别尔达河流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撰写了约13万字的学位论文《捷别尔达河流域自然地理》,在分析、论述该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基础、地貌特征、气候、现代冰川、水文特征、土壤、植被)的基础上,根据垂直地带性结构的类型作为山地区划的准则,首次对捷别尔达河流域自然地理作了分区,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开展我国山区自然区划及部门区划、土地利用与国土整治规划仍不失其重要参考价值。
(2)将高加索自然景观垂直带结构与欧亚大陆温带诸山地(西起阿尔卑斯山、东到中国长白山)的景观垂直带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划分出大西洋沿岸型、大陆(内部)型和太平洋沿岸季风型,第一次明确划分出了太平洋沿岸季风型。在这以前,前苏联一些学者将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结构划分为滨海型和大陆型两种类型,作者根据欧亚大陆东西岸无论在垂直带结构的顺序性及其组成成分上有很大差别,便又将滨海型分出了大西洋沿岸型和太平洋沿岸季风型两种类型。
(3)对长白山垂直带划分提出了新的模式。由于长白山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太平洋季风影响很大,高山带为高山苔原,它的垂直带结构属于太平洋沿岸季风型。至此,长白山从下而上被他正确地分为4个明显的垂直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长白山垂直带结构的这一新模式已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和应用。
2 高山苔原方面
选入8篇论著。包括作者50年代末对长白山高山苔原的发现和后来对其较全面的系统研究,及欧亚大陆东部高山苔原分布南界的确定。
1959年,作者结合自然区划工作同考察队一行到长白山考察时发现林线以上存在特殊的高山带的自然景观类型,他根据自然分异的规律和长白山高山苔原型生态气候条件、寒冻风化剧烈、分布多种冰缘地貌类型、存在多种冻土、泥炭潜育化成土过程与特殊土壤类型(即苔原土)等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植被无林,由灌木、小灌木、多年生草本、苔藓地衣组成的地毯式植被,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特点等,综合分析后命名为“高山苔原”,并作了首次报道。在这以前,关于林线以上高山带的自然景观类型,在文献上名称混乱,被称为“高山草甸”或“高山草原”,还有人泛称为“高山植被带”或“高山带”。长白山苔原的发现和命名,不但纠正名称上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和错误,而且为我国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增添了一种冷湿型极地自然景观类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959年发表的有关高山苔原的论文和“高山苔原”这一自然景观类型名称后来已被学术界广泛引用。以后30多年,他对长白山高山苔原的生态环境(生态气候条件、冰缘地貌、多年冻土和土壤特征)、植物群落、植物生态特征、动物特点、地球化学特性等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还通过1982年对日本北海道大雪山和1986年对芬兰拉普兰德地区的实地考察并与长白山作了对比研究,论证了大雪山存在高山苔原和50年代末提出的长白山、朝鲜北部山地、日本北海道大雪山等山地是欧亚大陆东部高山苔原分布南界的观点以及山地苔原的“省性”(或称经度地带性)表现,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发现的可靠性。由此,作者为我国高山苔原发现和研究的奠基人,他的研究成果必然对世界苔原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3 沼泽湿地研究方面
选入论著9篇。包括对沼泽生态系统的概念、性质和分布规律、发育规律等沼泽学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沼泽特点的新观点、新理论。其主要成绩如下:
(1)提出了沼泽发育多模式理论。我国沼泽研究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较晚,初期多沿用前苏联沼泽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不完全适合我国沼泽特点。前苏联学者B.H.苏卡切夫和P.N.阿鲍林等人提出了“沼泽发育统一过程学说”,认为沼泽都必然经从低位到高位的发育过程。沼泽发育只能按照这个单一模式,并以这个过程的不同发育阶段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这一学说在西欧和北欧多沼泽的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不完全符合我国沼泽发育的实际情况。作者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广大科研人员多年来对中国沼泽进行考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前些年利用出国机会考察研究美国、日本、前苏联、芬兰、瑞典和挪威等国沼泽情况,再通过大量国内外沼泽形在年代测年数据和发育过程的分析,应用区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理,根据自然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一发展的观点,认为沼泽发育不仅受时间制约,同时也受空间规律制约,进而提出了沼泽发育地带性多模式的理论,突破了前苏联“沼泽发育统一过程”的单一模式学说。作者正确指出:各地沼泽中有些沼泽可以从低位阶段发育到高位阶段,而有的沼泽虽同样经历长期发育却仍达不到高位阶段。如我国地跨几个气候带,致使各地沼泽有差异,除寒温带和高寒山区有的沼泽发育到高位阶段,而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沼泽自全新世发生发育以来却长期停留在低位阶段。
(2)提出了“沼泽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半水半陆过渡性质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新概念。沼泽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国外有的学者如P.E.Odum等人把它归为水生生态系统,有的学者如C.J.A.Core等人把它列为陆地生态系统,国内有关著述和教科书中也有这两种分法。作者根据沼泽是一种“有水不能行舟,有陆不能通行”的特性,和沼泽起源既可由陆地沼泽化、也可由水体沼泽化形成,及其发生发育在水陆交接地带和地段,提出“沼泽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半水半陆过渡性质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新概念,并进一步论证了沼泽生态环境(水文情势、有机质聚积的土壤)、沼泽的动植物群落的半水半陆的过渡性质。
根据沼泽生态系统的性质,以及沼泽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类型的多样性,运用前苏联в.Б.索恰瓦曾提出的人与自然共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观点,作者还提出其生态建设模式,即建立多模式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多模式的基塘系统。
4 环境生态地理方面
选入论著4篇。反映作者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在1978年~1990年期间与课题组成员开展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的成果。包括山地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和沼泽生态系统的环境背景的综合研究(其中包括利用先进测试手段获得的有关化学元素的大量数据)。在研究中他根据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并通过实践,提出了区域环境背景值的研究应当采用环境多要素综合方法。实践证明:只有综合方法才能全面反映环境背景值的特点和各要素间的关系。
通观全书,可发现作者从事自然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上具有如下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
(1)注重理论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特别对自然地理基本规律有深刻的研究。如长白山高山苔原的发现和科学命名,以地域分异规律作为依据;根据欧亚大陆地域分域规律和格局划分出温带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的太平洋沿岸季风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提出沼泽分布、发育规律的新观点。
(2)注重综合研究。一方面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研究,如捷别尔达河流域的研究,长白山自然地理景观研究,另一方面注重自然综合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和过程的综合研究,如长白山高山苔原的研究等。
(3)注重微观研究,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如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高山苔原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等)中化学元素迁移和循环的研究,长白山各垂直带化学元素分异的研究,后者开辟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
(4)重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和理论的比较研究,从结合本国实际研究对象出发,敢于开拓新论点和进行新的综合。
总之,本书是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黄锡畴在自然地理学领域中取得出色成就的记录,由于他的这种成就把我国山地自然地理、高山苔原、沼泽湿地和环境生态地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国际上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学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很有成效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