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伦理意蕴_新技术革命论文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伦理意蕴_新技术革命论文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伦理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伦理论文,当代论文,新技术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正进入一个新的大突破阶段的前夜。这次革命的总的特点,正如有的学者概括的:科技对生产过程的渗透越来越深;科技在产品中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科学各学科构成的立体网络的整体性越来越强;科技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科技人员的队伍越来越大。这些基本事实说明,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将使人的体力劳动越来越被自然力和科技装置所代替,人们依靠受自己控制的物化知识的作用,将越来越不必直接地参与生产过程。人的有用性在发生变化。我们的时代正在发生一种从解放人的体力进而到开发人的智力的根本性的转变。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力的整个结构和成分,改变着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使劳动生产社会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同时它又影响到当代社会生存的一切方面:生产管理、人的教育、日常生活、文化、道德、心理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可以说,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它在社会的全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引起了重大的变化。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人的社会责任的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尖锐了。这是因为:过去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包含的一些消极后果,在当代正在以极其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新技术革命又为我们消除这些消极的后果、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而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发展的节奏,则使这种选择变得非常紧迫。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所以,在当代,人必须改变自身,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所谓人的社会责任的不断扩大,人类必须面向未来,对未来负责,这种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出一种新型的人来。

那么,这种新型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这种人必须具有全新的智力结构、品德结构和审美结构,他们意志坚强,发展全面,能够独立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生命活动,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当代这个迅速变化着的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自觉地使自己的活动服从于社会共同的崇高的目的和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概括地说,这种人必须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操的新型的“创造着的人”。

那么,这种新型的“创造着的人”能不能自发的产生?不能。因为虽然科学技术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决不是一个抽象的孤立的领域。它们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它们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本身的发展发生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总是要受到社会的经济关系、社会制度、阶级结构以及驾驭它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强烈制约。

在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研究中,有一种所谓“自由技术论”或“技术中性论”。这种理论撇开技术与特定的经济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去孤立地考察技术本身,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知识的自我发展,是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独立自主的力量。这种割裂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实质上是企图把当代新技术革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造成的巨大消极的社会后果归罪于科学技术本身,否认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显然是一种非科学的理论。

事实上,科学技术绝不是什么超社会的“中性”的自主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一种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和统治阶级利益,并由各种不同的社会决策共同体进行定向组合的、有组织的活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目的、选择、组织、推广和应用,始终要受到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结构和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以及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

正因为技术的发展始终依存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存在着强烈的社会定向性,因此,它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它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本身的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可能是直接的、机械的,而必须通过各种社会因素的中介才能实现。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发展得愈是迅速,它的社会后果所受社会的经济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就愈是强烈。因为科学技术愈是飞速发展,这样一些问题就变得愈加尖锐: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巨大力量是为谁服务?为什么目的服务?它们是被用来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是为了人类的普遍福利和进步,还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的私利?不同的经济关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体系,决定了对这些问题会作出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回答,因而也就必然造成不同的社会效应,进而造就出不同类型的人来。关于这一点,当代西方一些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也得出了某些清醒的结论。控制论的创始人、当代杰出的学者诺伯特·维纳就说:“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不能从市场的观点,从节省了多少钱的观点来看待这种新的可能性……,出路只有一条:建立一个以不同于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H·维纳:《控制论》,莫斯科,1986年版,第76~77页)维纳的这个论断,实际上就接触到新技术革命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的社会制约性问题。

那么,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需要造就出前述的那种全面发展的新型的“创造着的人”来。对于当代人来说,应该努力创造一些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呢?

第一,建立一种人与人的新型的社会关系。

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同社会解放的历史过程始终是一致的。马克思说:“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它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36页)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动的创造本质的充分发挥,既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对象的丰实性,又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丰实性,取决于反映这种社会关系的观念的关系的丰实程度。如果说,人类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的社会关系才能发生人对自然的关系的话,那么社会关系的变革,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的日益丰富,便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动的创造本质的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进一步说,人们只有真正能够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那么他们也才能真正自觉而全面地驾驭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们要真正能够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则是以消灭阶级压迫,消除社会贫富分化和对立,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形成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关系为前提的。如果说,社会还停留在如维纳所说的那种以“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的状况,这恰恰证明了人不仅不能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相反地正表明了人的社会关系异化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成了支配人自身的一种盲目自发的异己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社会前提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而所谓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如果人们不能变革以“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人们不能摆脱物与物的买卖关系对自己社会关系的支配,那么,它就必然要遏制新技术革命所造成的“善的无限可能性”的发展,而使其所造成的“恶的无限可能性”这样或那样地转化为现实性。现代西方社会出现的所谓“消费人”、“享乐人”或“怪异的新人类”就是例证。

第二,实现人对技术的自觉有效的支配。

应该看到,当代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为造就一代新型的“创造着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是因为:首先,当代智能机器和自动装置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它们的耐疲劳、耐恶劣环境以及处理信息迅速的特点,一方面可以使劳动者从繁重的甚至有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在越来越高的水平上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这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然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由于智能机器和自动装置正在代替并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人的许多工作,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而使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随之大大地增多起来,这就可能为广大劳动者进行系统地学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从事创造性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再次,由于智能机器和自动装置给劳动者提供的闲暇时间,以及伴随机器人而出现的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也可以使劳动者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广泛和丰富,因而使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发展、全面与丰富。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当代新技术革命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动的创造本质的充分发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是,同样也应该看到,可能性并不就等于现实性,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还需要许多其他的社会条件。事实上,人和技术的关系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又要受到经济关系、阶级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强烈制约。只有当人真正处于对技术的支配地位的时候,技术的发展才能成为推动人的发展的有效力量,否则,它就可能降低人的地位和作用,牺牲劳动者的利益,给劳动者造成不利的后果和效用。当代西方社会所出现的所谓“钢领工人”对“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越来越曾遍的排挤,就是这种情形。它说明尽管新技术革命在当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对雇佣劳动者的奴役性,它不仅没有实现劳动者对技术的支配,相反地成了资本家奴役工人的新手段。这样,当代新技术革命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动的创造本质的充分发挥也就必然受到压制。因此,要把这种可能性真正转变为现实性,实现人对技术的真正有效的支配,在当代,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而这一重大课题解决的关键则在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

第三,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的价值导向体系。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历史转折和重大的历史斗争,都需要有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作为其精神基础和价值支撑。既然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得人的社会责任空前的扩大起来,并为此而要求造就出如前所述的一种全面发展的新型的“创造着的人”才能与之相适应,那么造就出这种新型的“创造着的人”就成了一种责任客体。这就是说,问题的提法应当是,在当代作为主体的人不仅要对改造客观的自然负责,同时要对改造主体的自然负责,要把培养和造成这种人作为一项任务、一项责任鲜明地提了出来。而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始终是主客观的统一,它既要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又是主观自觉选择的结果。要造就出能够适应和推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的新型的“创造着的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呢?首先,必须面向未来,树立一种科学的未来观。这种未来观能够引导人们不是“从过去,而只能从未来吸收自己的诗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6页);能够推动人们不同任何现存的、被视为神圣的旧的东西相妥协,而是坚持在改造旧世界的斗争中去不断地发现新世界;能够指导人们十分重视对客观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预测和把握,十分重视在现实的生活中去积极地能动地开避道路,合乎规律地创造未来,并坚持不为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所局限,在实现当前的实践任务中始终把眼光朝向人类的未来。其次,对全人类的命运负责,树立一种具有全新的历史内涵的深刻而广泛的责任观。这种责任观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认清个人的最终解放和人类整体的解放的一致性,坚持不懈地去创造条件,以便使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能够成为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能够推动人类去努力越超历史上那种一部分人的发展总是以牺牲另一部分更多的人的发展为代价的旧的局限,坚持把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指向消灭一切形式的压迫、奴役和异化,以真正无愧于人的本性的方式去重新建构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再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才能和力量为职责和使命的人类观。这种人类观能够引导人们确立人本身才是真正的主体和最高的价值,才是一切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的信念;能够推动人们超越那种“总是把生产看成人的目的,又把财富看成生产的目的”的狭隘愚顽的观念,摈弃那种把财富的生产在事实上变成少数人对享乐的片面追求,把“彻底发掘人类的内在本质弄成了彻底空虚,把普遍物化弄成极端麻木不仁,把打破一切固定的片面的目的弄成一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人类自身的目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4页)的社会状况。

总之,面向未来,对全人类的命运和发展负责,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当代新技术革命及其所引起的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价值领域所必然提出的要求。只有树立这种价值导向体系,使其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培养和造就出一代新型“创造着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能适应和推动新技术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有效地遏制新技术革命所造成的“恶的无限可能性”,使之不致于给人类造成一种灾难性的未来。

标签:;  ;  ;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伦理意蕴_新技术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