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对策_中国城市群论文

浙中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对策_中国城市群论文

浙中城市群的形成及其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城市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浙中城市群的演进

浙中城市群的形成是浙中区域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既是城市发展历史的积淀,也是浙中区域文明的外在表现;既反映这一地区城市演变的历史,也预示着这一地区今后发展的前景。浙中城市群和其它城市群一样,其形成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整个城市群由浙江中部地区的金华市区、义乌市、东阳市、兰溪市、永康市5个城市及武义县城、浦江县城、磐安县城等一批城镇构成,其中金华市区为城市群的核心,其余四个城市是要素密集的城市区位。浙中城市群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乡村集市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初期。春秋时期浙中地区属越国,战国后期被秦吞并后始建县治(公元前222年),三国时置婺州郡(公元266年),此时人口稀少,虽设有县治,有城池,例如公元245年三国时设永康县,建城池周长3里30步,而实际上也只是若干规模较小的集市。

2.小城镇群形成阶段

此阶段经历了漫长时间,从封建社会初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水陆交通枢纽,一些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所在地人口逐渐增多,商贸业、手工业较繁荣,从而在浙中土地上出现了若干小城镇,并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例如地处金华江、兰江汇合点的兰溪县治所在地,因其“三江交汇,七省通衢”,为交通要道,水路运输十分发达,“日对千舟竞发,夜照万户明灯”,因而商贾云集,人口汇聚,形成繁华县城①;东阳吴宁镇其地处浙江腹地,握婺、衢与台、甬之枢纽,歌山画水,人才荟萃,而形成知名县城;永康城关为华溪、南溪汇合处,是通往温州、丽水的要道,逐步形成集镇为永康县治所在地;义乌稠城北依山麓,西带绣湖,也成为县治所在;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义乌江、武义江、金华江在此交汇,北可下钱塘,西出通衢州,“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商贸繁荣,人口麕集,加上握闽赣、控括苍、屏杭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为州府之治所②。但这些城镇除金华市市区外,到1980年其各县城镇非农人口均很少,未达到作为一个城市的最低人口要求。具体见表1:

表1 1980年浙中各主要城镇规模表(单位:万人)③

城镇金华市区

兰溪东阳 义乌永康 武义浦江磐安

非农人口8.32 4.410.88 1.371.41 1.330.820.60

这一阶段城镇之间由于彼此产业关联不密切,道路、交通工具欠发达,虽有一定商业往来,人文风俗也相近,但未形成有机整体,故为城镇群形成初级阶段。

3.城市群形成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浙中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个私经济、专业市场为主导的块状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向主要城镇集聚,一些工业、商业经济发展迅速的县陆续经批准撤县改市:例如兰溪县于1985年7月、东阳县、义乌县于1988年5月、永康县于1992年10月分别撤县改市,至于未改市的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其城镇非农人口也迅速增加。到1994年,浙中地区金华市区和其余各县市的城镇非农人口数量见表2:

表2 1994年浙中各城市和主要城镇人口规模表(单位:万人)④

城市、城镇

市区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磐安

城市或城镇常住人口 23.28

10.709.00

13.007.305.736.302.65

进入90年代中后期,浙中地区和浙江其它地区一样,在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强势拉动下,不少民营企业从过去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做大而且做强。一些企业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例如李子园牛奶食品公司已成为乳品业全国知名企业。工业经济组织出现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趋势,农业经济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农业产业化。从而使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城镇分散式发展模式,转向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导、集聚式发展为主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块状经济为重点的发展模式。随着工业、商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与城镇要素大量聚集,城市与城镇非农人口迅速增多,表3列出2004年浙中各市、县城市、城镇人口规模。

表3 2004年浙中各市、县各城市、城镇人口规模表(单位:万人)⑤

城市、城镇 市区 兰溪 东阳 义乌 永康武义

浦江

磐安

城市人口(镇)39.2 14.5 16.4 29.3 12.66.77.62.9

随着城市与城镇非农人口增多和外来常住人口增加,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表4列出1999年和2003年浙中地区各城市的城市化率。

表4 浙中各城市2003年与1999年城市化水平对比表(单位:%)⑥

城市 金华市区 兰溪市

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

1999年城市化率

30.817.4 11.3 20.4 12.8

2003年城市化率

42.522.2 20.1 43.0 23.4

2003年比较1999年变动率 +38.0

+27.6+77.9+110.8 +82.8

由表4知,浙中各城市在近5年时间里,城市化率均有很大提高,特别是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义乌与永康两市提高更快。

4.浙中城市群成熟与一体化阶段

今后的10~15年,即到2015年~2020年,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浙中地区的城市群也将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内部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更为明确,互相依存关系更为紧密,浙中区域经济从过去以城镇推动为主转向以城市推进为主,从个体、分散、中小型企业为主转变为联合集聚,以大中型企业之间有序分工合作为主。同时,随着城市之间交通状况极大改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极大缩短,使城市之间、企业之间、城市政府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双向多向交流更为密切,从而使以金华市区为中心,义乌为亚中心的城市群步入成熟期,由各城市通过城市群利益共同体获得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合作需求内力的强烈作用下,一个具有稳定的、可持续的、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浙中城市群最终将得以形成。

二、浙中城市群发展机遇与优势

1.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是浙中城市群稳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一,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第二,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三,浙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快速增长,2004年突破万亿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93美元,接近人均DGP3000美元国际公认的现代化门槛。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3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07元,意味着浙江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最低门槛⑦。从2004年开始陆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而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浙中城市群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资本为具有吸引力的区域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也有利于发挥浙中城市群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浙中城市群众多企业在向提高技术含量或向高科技企业转变中进行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和技术的引进阻力将越来越小,不仅各国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容易来金华、义乌等市工作,而且浙中各城市相对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福利待遇,也容易吸引一些内地优秀人才。此外,国际市场的开放,使浙中地区众多企业的产品以成本和质量优势抢占容量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不仅为这些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而且为了开拓市场不得不研究产品品种、质量如何满足出口的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引导浙中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装备的换代升级。

3.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为浙中城市群发展带来后劲与机遇

浙中城市群在国内外目前已形成一批具相当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例如以义乌市为中心的小商品贸易与制造的产业集群已在国际市场有相当影响,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来自世界各国近万名商人常住义乌,使义乌特色产业集群充满商机与活力。永康市形成的五金产业集群使永康不断做大核心企业规模,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使永康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作为中心城市金华市区则已形成以尼奥普兰为龙头的汽摩配产业集群,以康恩贝、尖峰、环球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以尖峰、高峰为龙头的建材产业集群,以李子园、佳乐为龙头的乳制品产业集群等,从而为中心城市核心的形成,为整个浙中城市群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后劲。

4.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金华市不仅古代有“水通南国三千里”的交通优势,而且是省内唯一一个有杭金衢、金甬、金丽温等3条高速公路和330国道的枢纽,是浙赣铁路复线、金千铁路、金温铁路的交会地,汇众多交通干线于一处,形成经济发展中一大优势。

5.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可挖掘的一大优势

以“山水城市,仙游胜地”著称的金华有着1700多年的文化积淀,自南宋成为陪都以来,一直是江南文化中心和文化礼仪之地,许多历史名人如陶渊明、沈约、李清照、陆游、吕祖谦、陈亮、唐伯虎、徐霞客、李渔、黄宾虹等都与金华有不解之缘,宋元时期金华学派与金华文派更是文化兴盛,名传四海。此外,金华的宗教文化也十分兴旺,金华山为黄大仙(赤松子)修炼和得道之地。如今黄大仙不但在内地拥有众多信徒,而且香火延及香港、澳门、东南亚和北美。目前,金华已形成双龙洞、仙瀑洞、赤松宫、大佛寺、九峰山等为主要旅游景点,以山水游、朝圣游、购物游、民俗游、美食游、田园风光生态游为内涵的旅游新格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金华城市群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比较优势之一。

三、浙中城市群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1.能源瓶颈开始凸显

金华能源资源缺乏,既无煤,也无石油,基本上不生产电能,生产生活能源依赖外地购进。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能源价格不断上扬,尤其煤、石油产品增幅巨大,不仅加大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能源供应的不足使一些企业在用电高峰季节无法正常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能源产品不断涨价的情况下,能源成本大幅上升。按2005年5月1日开始实行工业用电每度涨价2.52分计算,仅金东区用电成本就增加332.6万元。随着全球性能源供给不断趋紧,能源无疑已成为浙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⑧

2.非农用地供给不足

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一般从工业化开始,而工业化的载体是制造业企业,而企业的存在总要占用一定的地理空间。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需要将相当数量的农业用地、“三荒”土地转变为工业用地。但农业用地是国家严格控制的紧缺资源,特别自2004年4月开始,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冻结对工业用地的审批达九个月之久,全面清理整改各类开发区所占用地,使全市各工业园区一些已规划未投资,已投资未开建,已建未建成的项目陷入困境,凸显了工业用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尤其如义乌、永康等工业用地需求大的城市土地供给更显趋紧,从而直接影响到城市群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3.传统经营模式与竞争方式将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收益逆增”拉近了消费者和制造者的距离,使生产组织者得以使技术、资本、自然资源和员工作业实现效率最佳的优化配置,从而使传统产业的竞争从过去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转向主要在于寻找和创造市场机会。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网络进入市场的运营体系将改变僵硬的价格系统,使市场价格因能及时获得调整而更加准确地反映供需状况。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市场空间界限变得模糊,使传统意义上的以空间距离远近衡量竞争优势逐渐失去意义。这对众多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4.入世过渡期行将结束,外向型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行将结束。入世4年多来我国市场竞争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的、局部的竞争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由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转变为国际市场的国内化;第二,市场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进行;第三,市场竞争出现由过去的生产能力竞争变为生产能力乘以流通能力的竞争;第四,市场竞争从过去的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品牌的优势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五,市场竞争开始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第六,市场竞争开始由直接争夺客户的竞争转向争夺销售终端的竞争;第七,市场竞争由价格战、广告战等传统方式转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竞争;第八,市场竞争开始由货币资本投资竞争转向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第九,市场竞争开始由完全决定于企业效率的竞争转变为也取决于政府行政效率的竞争和政府管理市场经济能力的竞争。同时,随着入世过渡期的陆续结束,我国众多出口企业产品都必须符合出口国的技术要求,一切有毒化学物质超标都将拒之门外,反倾销的频繁发生更使企业增加风险。入世不仅对企业提出了挑战,而且也是对政府提出了挑战。如何创建新制度,适应WTO规划,保护出口企业合法正当权益,规范出口企业行为,都是浙中城市群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四、打造五大系统,将浙中城市群做大、做特、做强

城市群比单一城市具有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更复杂的系统结构。城市群一旦形成,在内生发展力和外部推力的作用下,不断向着更大、更特、更强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从整体的和系统的视角打造城市群:

1.打造城市群的实力系统

城市及城市群的实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具体反映在以下五点:一是城市规模,包括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和经济规模,而以后者为重点。经济规模以经济产出的总量GDP来衡量,浙中城市群2004年实现GDP9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经济实力有快速增长。但从全省看仍处第七位,尚落后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和嘉兴。二是产业结构。在浙江地级市中,2004年杭州市的三产之比为6∶57.9∶42.1,宁波市为6.3∶56∶37.7,温州市为4.7∶57.1∶38.2,嘉兴市为8∶59.3∶32.7,绍兴市为7.6∶59.2∶33.2,台州市为9.3∶58.1∶32.6,衢州市为17.2∶47.2∶35.6,金华市为6.7∶56.3∶37,显然以杭州结构更优,金华与宁波、温州相当⑨。三是城市功能。包括两个层面,浅层面城市功能是指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各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方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服务机构、政府效能等。深层次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城市群中功能的分工和所处的地位。金华市区既是浙江中部地区行政中心,又是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旅游副中心,在区域分工中承担着重要地位,从而具有较强的实力。四是社会进步。一是城市现代化水平,主要反映在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上,反映在公交、水电、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城市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多数指向那些高收入、高福利的社会文明进步的城市,金华市2004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0554元,落后于杭州、宁波,却与嘉兴、台州相当,居全省第五,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

2.构建城市潜力系统

决定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潜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教育。既重视高等教育,也重视初等教育;既重视普通高等教育,也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既重视学历教育,也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大量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真正做到教育兴市,教育强市。目前金华已有高等学校6所,在校学生4.4万人,属全省各城市的第四位;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1.25万人,居全省第六,已具教育强市的潜在优势。第二,城市文化。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实力,提高城市发展潜力的战略选择。浙中城市群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黄帝文化、道教的赤松子文化,还有黄初平文化。据考证,金华山的二仙洞是现今港、澳、粤等地香火很旺的黄初平文化之源,黄宾虹的美术文化,源远流长的婺剧文化,闻名于海内外。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弘扬浙中文化,让文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浙中地区最具潜力的亮点之一。第三,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城市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投资者在其资金投向抉择中,投资环境是其主要决策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会对投资者产生良好的印象,也容易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城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大小。金华北有金华山,南有南山,穿城而过的婺江增添了城市自然美色,在人们开始追求绿色GDP的今天,优良的生态环境无疑是金华发展的重要潜力之一。第四,城市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具有相对稳定性,倘若一个城市的主导产业是夕阳产业,城市的发展必然缺乏潜力,而如主导产业产品是朝阳产业,城市就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纵观浙中城市群的主导产业,无论是制药业还是电子产品制造业,均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产品市场前景看好,具一定发展潜力。

3.增强城市能力系统

能力是内生的逐步积淀形成的,也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力量,依靠城市自身的影响力精心培育打造的。城市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集聚能力,即吸引城市外部要素的引力,引力越大集聚能力越强。引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实力、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的魅力,当然也和城市的交通地理条件、城市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关,例如义乌市随着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使全球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贸易经商投资办厂。二是扩张能力。即城市自我发展的内部冲动力,城市的集聚力要转变为现实的要素的集聚,前提是城市自身要求发展,要求做大、做强,否则流向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最终不能落户城市。城市张力是引领城市前进方向的城市人民和政府其发展观的反映,是城市主流民意观念的反映。三是创新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城市之间竞争,不仅取决于城市的实力,取决于竞争的策略,更取决于城市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机制,新的政策,新的制度,新的技术取代原有的被实践证实为落伍陈旧的、低生产力的甚至阻碍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理念、思维方式、方法、机制、政策、制度、技术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比提升城市集聚能力、扩张能力更为重要。金华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理念上,在市区建设布局上,在金东新区建筑设计上均有创新,对提升城市品牌,增加竞争力均有积极作用。

4.提升城市活力系统

城市活力系统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市民活力。它不仅要求劳动者平均年龄较小,更要求市民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第二,企业活力。企业活力的表现在于产品是否受用户青睐,资金周转是否快速,产品更新换代是否走在前列,市场空间是否不断拓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不断提升;第三,政府活力。城市政府是城市的行政管理者,是城市中企业市场行为的调控者、规范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也是提高广大市民素质的有力推动者。政府增强活力,要高效廉洁,坚持以“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民众”为宗旨,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把调控、管理、监督等政府基本职能寓于服务之中。第四,品位活力。品位引入城市中是一个难以量化只是在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定性评价,这种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的市容市貌,尤其是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城市公共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例如金东新城区就是一个高品位的城区,在这里有占地面积12公顷,由法国喜邦公司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以祖籍金东区的音乐家施光南命名的广场,把施光南的杰出音乐作品融入自然生态景观中,集市政集会、观光休闲和享受音乐文化于一体;有由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方案设计者、瑞士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以“都市中的田园,田园中的都市”为理念,分为山丘、村落、田园三部分,集购物、娱乐、文化、餐饮、旅游休闲及商务活动于一体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5.精心培育城市魅力系统

城市魅力的形成主要来自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天然地形和气候条件。浙中城市群拥有不少风光旖旎的秀山丽水,例如金华市区的金华山、南山和安地水库,浦江的大盘山,永康的方岩,兰溪的地下长河等,使这些城市增加不少魅力。第二,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品。包括城市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使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得起的优良人居环境。第三,城市生态环境。按照生物多样共生原则和生态原理,在城市建设中重视空间绿化、系统绿化,使城市居民有回归自然感觉。例如东阳市按照沿山休闲带、沿路森林带、沿江景观带进行城市生态建设,增加了城市的魅力。第四,城市秩序。良好的秩序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市场秩序;其二是治安秩序;其三是行政秩序。金华是全国最早实现政务公开的城市之一,不仅规范了行政秩序,也提高了行政效能,从而增加了城市魅力。第五,文化魅力。文化既是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魅力所在。文化虽然从根本上说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但是,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发展的浓厚的人文价值,赋予经济发展以更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凝聚力的形成,使经济实体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因此,重视文化,着力建设优秀文化城市,打造优秀文化城市群乃是增强竞争实力,保持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综上所述,一个高度协调的城市群比单一城市更具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比单一城市更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城市群是由若干单一城市组成的,而且实际上还包括城市间的乡镇,城市群的发展必然建立在个体城市发展并由此带动其乡镇发展的基础上。

注释:

①《兰溪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②《金华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③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35年人口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④浙江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浙江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⑤金华市统计局:《金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5页。

⑥金华市统计局:《金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57~59页。

⑦⑨万斌:《浙江蓝皮书》(社会卷),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3、146页。

⑧冯拾松:《金东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标签:;  ;  ;  ;  ;  ;  ;  ;  ;  ;  

浙中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对策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