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规划:让学校拥有自己的课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课程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16-04 当前,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是缺失对学校多层次课程的整体规划。当各类课程和教育内容交汇于学校时,如果只是简单地以做加法的方式叠加课程,就会打破学校原有的正常的课程秩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统整。 一、课程规划需要进行基于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的顶层设计 学校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的课程计划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课程框架,而学校实施的课程则是一种现实的课程。学校课程规划要能实现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学校课程规划要对本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实施、管理、评价等进行整体思考和安排,以达到学校课程规划制定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切性,从而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 笔者以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建设“三乐”教育课程为例,来阐述如何进行基于学校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的顶层设计。学校通过编写《“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将自身对课程的独特的、校本的理解融化在具体的、实在的课程纲要之中,以促进学校高瞻远瞩且脚踏实地地实施课程改革。其提供的课程规划经验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性的课程规划是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内在需要 课程建设要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点,把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行为改进与学习方式转变作为规划重点,把精力聚集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重建上。《“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写道:学科课程要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对各学科学习的需求,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适当增、删、换、改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教学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提高教师开发、执行学科课程的能力,鼓励教师整合各学科课程的资源,开发综合课程。以儿童为本位,将儿童的经验、需要、动机、心理发展等作为整合课程内容的依据,组织综合学习或实践活动。以社会为本位,围绕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特点,丰富形式,统整课程内容,开展参与性活动或研究性学习。这样写,体现了学校课程规划的首要是高效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诉求。 2.系统设计的课程规划应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规定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准则。现在的课程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脱节。课程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掌握知识的路径与方式,这是进行课程规划的基础。 例如,《“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在第一章厘清“三乐”教育基本概念的句段中就明确写道:寓学于乐,是实施“三乐”教育的方法。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肯学习,二是会学习。从学习主体角度说,儿童要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自身的行为与对事物的看法,使原本天性使然的个性能够逐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从教师教的角度说,要用“成功”激励儿童,让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激活自己的学习内需。总揽整个纲要,明确回答了学校进行课程规划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等重大问题。 3.要在学校层面研制课程总体开发方案 课程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设计课程结构与实施课程,研究教学行为的变革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大课程的结构是基本不变的,在此宏观组织指导下,“学校要有自己的课程”,“只有将课程体系的研制建立在科学分析本校优势、传统特色、面临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课程体系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1]要在学校层面研制课程总体开发方案,课程内容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基于教师的课程规划能力,更基于学生的能力提高。 对照这样的思路,“三乐”教育课程规划是走对了路子。在《“三乐”教育发展纲要》中,系统进行了课程门类的设定、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例如,在第五章第六条“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通过改革课程、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等手段,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特色课程四个维度,整体设置“三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第五章第七条“课程实施建议”中,则提出要探索课程创新模式、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调适模式、课程选择模式等多种课程模式,尽最大可能提供儿童学习的范式。而“三乐”教育本身产生于学校历史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文化意蕴和精神力量是必然要注入课程内容中去的。 二、课程规划需要拥有独特的、校本的课程理解 注重生命关怀,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发展规律,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是课程规划的主旋律。学校课程最终要留给学生弥足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一定是深藏在课程核心的赖以影响学生后继发展的精神财富。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通过螺旋上升的方法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理解,将对课程理念的泛化认同逐步上升到具有精气神的深刻认识,从而促进教师以理解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方式推进课程改革。 很多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已经高屋建瓴地对课程拥有了独特的、校本的理解。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学校办学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的“三乐”课程,则在对学校教育历史的追本溯源和对学校文化主张的坐而论道中,产生了自己的课程隐喻:其一,课程是五彩的世界。课程,是客观真实的外部世界、课程本身所体现的世界和儿童的心灵世界的联结与统一。这三个世界的融合,三个世界的对话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殷切关照。通过学习课程,儿童由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最终成为物象世界的主人,成为情感世界的主人。其二,课程是珍贵的机会。给儿童快乐体验的机会,给儿童积累的机会,给儿童追求成功的机会。创造课程的特色,就是创造丰富多彩的机会。课程机会,提供了师生对话、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机会。其三,课程是幸福的礼物。这是对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让教育发生一种超越,一种对学习负担的超越。学习课程不可能没有负担,但对负担的认识将更深刻,境界更高。 这些先知先觉先行的学校,在寻求自己的课程理解的过程中,至少坚定了三种立场: 1.坚定了“儿童立场” 学校建立自己的课程,必须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来选择适合儿童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开展的各类课程活动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经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成人和获得分数。 2.坚定了“教师立场” 课程规划的过程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师发展的高位平台。课程与教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学校在整体规划课程时,要了解教师的心理和需求,设身处地地替教师着想,为教师创设适合他发展的课程环境。课程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应最大限度地放还给教师,少一些硬性规定,多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现课程,创造课程。 3.坚定了“课程立场” 将学校原有的固定的、单一的、封闭的国家课程计划,灵活地走向多元的三级课程管理,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渗透、主题单元、社团活动等有价值的途径,让课程意识无所不在。课堂上,教师用课程观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巧引导,重实践,唤真情;课堂外,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主题教育等,让学生在课程中张扬生命的力量。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 三、课程规划需要规范的、可行的课程结构与统整 学校课程是在学校具体情境中展开的课程,教师与学生以课程所赋予的时间和空间为主渠道实施课程行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统一在同一个命题下,教师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教学情景,而学生则拥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师生面临的课程复杂性成倍加剧。由此,学校课程规划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以课程组织的方式来有效指导师生的课程行为,提升师生转变思考角度与方式后的课程经验。也就是说,课程的组织变革应是革命性的。 1.结构设计:从学校原有课程项目走向课程架构 从目前学校开发课程的基本实践轨迹来看,课程内容多半从兴趣活动、传统项目、特色项目、编写校本教材这四个途径走向校本开发。这样的做法,有其优势也有明显不足,那就是容易缺乏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不一定完全符合课程建构的内在规律。 钱丽欣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一文中指出:“目前,有关课程的概念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家族。从管理体制来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从课程形态来看,先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再有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从学科内容来看,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有的学校还把课程分成若干领域。从课程功能来看,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从学习方式来看,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必选课程、学生自选课程。从表现形式来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3]学校要厘清自己的所有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是一件艰苦但必须完成的工程。 例如,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搭建的“三乐”教育课程结构如下: 这一结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修改过程。最初,学校将“三乐”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特色课程,并组织骨干教师初步撰写了相关课程的实施标准。这样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时间。 之后,邀请专家多次对全部课程文字材料进行指导。专家指出,学校对于“三乐”课程的整体设计,方向是对的,勇气是可嘉的。但是,从课程的整体框架来看,分类存在混淆。 最终,在学习了相关课程理论后,学校将“三乐”课程按课程形态确定为: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有效补充、活动课程(德育与社会实践)、社团课程、环境课程这四大课程。这样建构的“三乐”教育课程,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底气。教师所经历的修订过程,恰是对课程经验进行学习、思考、提升的过程。 2.统整设计:从学校原有单个主题走向主题单元综合 “统整是综合课程的组织手段。它作为课程设计的三个向度分别为经验统整、社会统整和知识统整。”[4]这三个向度与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一致。因此,当学校课程规划最终落实到师生的行为方式时,统整的思想就应作为主导贯彻始终。 其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应体现为活用教材,走进生活,多元活动,自主探究。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5]教师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带入生活与自然环境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其二,主题性综合学习课程开发要探究主题来源、设计思路、框架、流程等话题。设计许多个便于学生充分自由活动的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社会中的热门话题、时令节日等。围绕主题概念展开内容,也可以跨学科综合,组成教学单元逐步学习。课程学习方法也根据单元学习展开,观察、思考、表达,体现以活动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组织手段,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三乐”教育课程设计的实施流程为:发展纲要——课程标准——年级、学期课程计划——主题单元课程计划——课堂教学设计。 这一实施流程从大到小,从粗到细,规定了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材架构、课程评价等诸多要素。也让教师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自主开发学习主题、教学对象、教学节数等。其中要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关注教学准备,不以教学内容来表达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活动流程,以内容为线索,设计各种适应学生学习规律的教与学活动,以活动串联40分钟,强化在课堂上的活动场面,以强有力的冲击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学校课程管理的观念和管理范式,才能有效实施学校课程规划,促进师生共同产生自觉的课程行为,逐步达到现代教育的理想境界。 收稿日期:2014-08-20有效规划:让学校有自己的课程_课程论文
有效规划:让学校有自己的课程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