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_大学论文

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_大学论文

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机制论文,大学生论文,诚信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周敦颐《通书·诚下》中也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中走来,一直绵绵延续到今天,浸润着国人的心灵,提升着国民的素质。

时代发展至现在,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对他人予以信任。诚信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行为,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诚信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生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中国高等教育从诞生至今,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四个多样化”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特别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人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背弃诚信,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使传统的道德教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迅速影响到高校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用积极、理性的心态去分析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状况和原因,并从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这一层面出发,深入探讨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可行之道,必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范式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层面。表现为诸如从抄袭作业到考试作弊,从贷款不还到偷盗财物,从班级干部、奖学金评选的弄虚作假到毕业就业中的假证件、随意毁约等等行为,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状况,同时折射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积弊。

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笔者多年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看,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历史积淀的负面影响。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等诚信的经典之句,但在封建社会中长期的封建专制下,百姓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易吃亏”、“愈诚信,人生之路愈不妙”等俗语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缺乏。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无真实则无诚信。从这一角度看,历史积淀中的负面因素确实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世袭”的趋势。

(二)现实消极现象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利”为目的主导着一些人的行为和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诚信缺失存在于社会的广泛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服务质量低劣、坑蒙拐骗经营,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使得人们在认知中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的一个途径。这也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使得正处于人生坐标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有无所适从之势,从而导致了诚信的滑坡。

(三)主观上存在有诚信缺失的因子。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无可否认地存在着艰苦奋斗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在义和利面前,学生们往往站在利的天平上。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会偏离诚信的原则。这在主观上就成为诚信缺失的因子。

(四)高校内部管理上的漏洞给大学生不守诚信以可乘之机。高校中的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诸多弊端和漏洞,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甚为密切的职能部门,工作的无序、制度的缺乏、管理的松懈、监督的不力。从考试作弊到偷盗自行车在学生中不以为耻,从学生综合测评的评比掺水到教师到处兼职上课而不求质量,从后勤采购“黑芯棉”到学校招生、各类评估上的虚假行为等等因素,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为不守诚信的学生提供了弄虚作假的种种可乘之机。

(五)教育体制因素的影响。由于传统体制监督的单向性,导致“下信上不信,民信官不信”的流俗积弊至今没有绝迹,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体制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道德教育的简单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化,教书与育人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背等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亟待改革。否则,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很难同步并会长期滞后。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上知行相离、效果上难以奏效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大学生诚信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对于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至关重要的。

二、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至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要求:

(一)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人本化。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二)在认识上,必须重视规范化。这主要是指诚信意识的规范化。不规范的思想意识会导致人们在行动上的不一致和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反差。当前大学生在诚信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偏差,因此,要大力提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风气,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深处,真正意识到,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必将会失去其立足社会的根基,一个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必将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三)在内容上,必须体现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加快,标志着人才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诚实守信”则是国际化人才的共同特征之一。因此,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四)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化。制度对人的约束比其他管理有效得多。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如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把个人信用档案当做大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五)在方式上,必须体现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讲究课堂教育和现实生活的一致性,把诚信教育生活化,将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大量生活细节中培养诚信行为,铸造诚信精神,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良性互动的诚信教育方式。

(六)在运作上,必须实行契约化。对契约的重视,是法制文明的起点。法制所确定的秩序,实质上就是对契约关系的各方权利和义务的维护和监督。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到具体贷学金的贷还,如果实行契约化,使双方权利和义务明确化、法制化,可以避免诸多由一厢情愿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有利于在大学生中逐渐形成一种契约意识和人格独立意识。

(七)在实践上,必须强调一致化。这主要是指认识与实践的一致性。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对诚信由认识转化为信念,由信念内化为行动,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也要规范学校的活动,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一切活动,学校必须为学生树立一面诚信的旗帜,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的自身行为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言行尺度是一致的。

(八)在载体上,必须建立网络化。不断寻找新的教育载体,延长工作手臂,拓展工作空间,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可以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在传统的媒介载体上,引入现代的电脑多媒体网络工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渗透。通过网络化的教育载体,搭建大学诚信教育平台,塑造诚信文化,培养诚信品质,造就诚信人才。

(九)在时效上,必须着眼于终身化。思想品质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才的未来,因此,在规划上要考虑到长期效应与近期效应的结合,杜绝任何带有浓重功利色彩的假、大、空的短期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在时效的追求上,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校的现实表现,更应关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长期效应。使学校的诚信教育具有跨越时空的效应,使学生在校就学会修身养性的方法、锤炼优良高尚的品性,终身受益。

(十)在舆论上,必须注重公开化。学校要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要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并敢于将不诚信的行为公开化,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获得成功;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难以立足。在这样一种舆论力量的作用下,大学生的诚信自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约束,并规范着他们的行为。

(十一)在体制上,必须实现同步化。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体制的不同步、不相适应,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滞后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使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步伐缓慢,效果不明显,缺乏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因此,要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实质的进展,还必须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通过对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渐构建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从而推动诚信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十二)在评价上,必须强调科学化。对人的思想道德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历来是一件难事。要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就必须将诚信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中,制定诚信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标准尺度,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标签:;  ;  ;  ;  

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