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学习论文,评价论文,小学论文,科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师尝试与探索了多种多样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各种方法[1]外,小学科学教师还紧密结合教学活动,在单元教学、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多种具体的评价方法。[2]也有学者对改进教师提问、增加等待时间、利用记录表评价[3]等具体的教学与评价策略进行了细致研究。[4]笔者以为,林林总总的评价方法其实都可以归为两类:行为表现评价和纸笔测验评价。本文将阐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两种评价方法。
一、教学目标——学习评价的核心标准
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行为方式,它是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依据科学知识体系的前后衔接关系、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订的。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其中哪些知识是将要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例如:“空气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是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空气的成分”是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等知识的基础。[5]
教学目标中所确定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二年级,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多种多样的物体,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排序、分类等;在三年级,可以让学生进行定量的测量,比较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和简单的归纳推理;在四年级,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分析实验中的变量等;在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进行因果推理、建立解释模型等。
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教学目标,它需要描述具体内容的学习程度、学生行为的变化。它可以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一)描述中等水平的教学目标
如果教学目标表述了学生科学知识应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中进行哪些活动、学生的能力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那么,它是对大多数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是一种中等水平的评价。
以《电磁铁》一课的教学目标为例:了解电磁铁的基本结构;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通电有磁性,断电磁性消失,南北极能发生改变;能仿照一个电磁铁实物,自制一个简易电磁铁;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比较磁铁与电磁铁;能积极参与制作和使用电磁铁;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倾听同伴发言,敢于进行点评。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会高于或低于教学目标要求。如果多数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就要降低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如果多数学生超出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就要提高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思维参与水平得到提高。
(二)分级描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在确定以后可以再细分出不同的水平级。例如:《声音》单元某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6]。该目标下分了3个水平级:水平1——学生不能把声音的产生与振动联系在一起;水平2——学生能认识到有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但会认为有的声音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水平3——学生能认识到所有的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目标中的水平级一般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学习期望确定。教师还需要把具有一些能力表现水平的模型作为能力水平制订的基础,这些模型可以参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理论书籍确立。例如:有教师在《能让小球听话吗》一课教学目标中列举了探究技能的4个水平级:水平1——学生不能控制乒乓球在水中的位置;水平2——学生能控制乒乓球在水中的位置,但不能解释原因;水平3——学生能控制乒乓球在水中的位置并解释原因;水平4——学生能控制乒乓球在水中的位置,能解释原因,并能解决相关的新问题。
教师要制订具体实用的分级描述的教学目标,还应该掌握学习的要素。
二、学习要素——学习评价的着眼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等。另外,科学学习中离不开技能操作,常要建立解释模型和进行技术设计与制作。[7]同一类型的科学学习内容,其认知对象、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提炼出共同的学习要素。
第一,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主要包括物体的形态、构造、性质等物体显著特征的知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首先要凭借感官或仪器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然后,将自然事物的结构分成几个部分或将变化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分析。比较被观察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现它们的异同。最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得出一定的结论。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素有3个:观察、分析或比较、综合。
第二,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主要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异同,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划为一类,归纳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并用一个词汇概括,形成概念。概念性知识的学习要素有:观察与比较、分类、归纳概括。
第三,规律性知识。规律性知识主要是关于事物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知识。在规律性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常要对“什么原因”“什么规律”等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的一般过程为:对问题进行猜想或预测—制订计划—做实验,从多个角度广泛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和验证—归纳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常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最后抽象出一般性规律。规律性知识的学习要素即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环节:明确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收集数据与证据、分析解释数据、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第四,技能性知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需要掌握一些操作性技能,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和技术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某一具体技能,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逐步熟练的目标。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要素有:明确操作规则、正确操作、反复练习。具体到各种技能的学习时,其操作规则的组成又是更为具体化的。
第五,模型性知识。模型性知识主要用于解释某一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主要有3种类型:“事物模拟模型”“关系模型”“运动变化模型”。学生在模型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被模拟事物的结构、事物各部分的大小与距离比例、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变化的表现及其规律等。模型性知识具有4个学习要素:任务——了解被模拟事物的各种情况;设计——选择替代材料;制作或实验——制作模型或实验模拟;解释——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第六,技术设计与制作。解决技术设计问题,首先要明确技术任务,然后进行设计、寻找相关材料进行制作,再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理想。技术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要素有:明确任务、技术设计、制作与调整、实际应用。
三、教师的观察——实施行为表现评价的关键
教师课堂上的观察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技能的关键。[8]教师只有在课前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要素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堂上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思维深度、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情况。
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都可以指导教师的观察。以《红绿灯》一课的一个教学目标为例:通过连接电路和画电流路线,知道小灯泡亮时,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据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连成一个简单的电路,把电路图画在记录本上;再让他们观察小灯泡的结构;之后,用彩笔在电路图上画出电流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依据学习要素对学生进行观察。以金属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包括金属与非金属在内的各种材料,然后用多种方法比较它们的异同,如锤打、用钉子刮等,再将观察的材料进行分类,最后归纳金属的共同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使用的比较方法,倾听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分类的理由,从而获知学生对金属概念的理解程度。再以《盐水浮蛋》一课为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了4条操作规则(要素):1)一次加一平勺盐(一平勺是把勺装满后,用尺刮平);2)用盐量合适,不少用,不浪费;3)在一定时间(6分)内完成;4)边实验边做记录。这4条规则不仅是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依据,也是学生小组内以及小组间互相评价的依据。
学生的情绪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高效地学习。如果学生发言积极到位、活动操作符合规则、实验效果明显,就说明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如果教师发现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或精神不集中,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遗传与变异》一课时发现学生精神分散,于是用幻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与遗传变异有关的抢答题,全班同学立刻来了精神。
课堂教学具有社会性,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制作日晷》的课堂上,师生通过共同讨论形成了日晷制作的评价规则(要素):1)刻度盘上的12点在正下方;2)晷面与水平面成40度角;3)晷针处于晷面的正中心;4)晷针与晷面垂直;5)作品美观。之后,学生两人一组制作日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观察两人合作中是否有包办代替或越俎代庖的现象。如果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轮换角色。最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对评价气氛良好的组给予表扬。
四、思维要素——纸笔测验评价的切入点
有学者将评价方式分为多项选择式和构建—反应式两种类型。构建—反应式评价又分为构建式、行为式两种:纸笔测验中的主观题如填空、简答题、画图表等,属于构建式评价;学生作业、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属于行为式评价。[9]TIMSS将四年级科学的考核题分为选择题和构建—反应试题(主要是问答题)。[10]
表1 纸笔测验题型
笔者将纸笔测验试题分为科学知识题、科学方法题、解决问题的题、行为与纸笔相结合的综合题4大类。同时,根据试题应该包含的思维要素作进一步分类(见表1)。根据纸笔测验题型,教师在出题时既需要考虑测试题应当包含的科学知识,又要注意测试题所要考查的思维能力。这样,教师就能由试卷的情况分析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维能力,从而大大提高纸笔测验评价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