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徐区域一体化合作研究论文_陈烁

萧徐区域一体化合作研究论文_陈烁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协同学理论内核是自组织理论,即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和有机整合的协同作用过程;同城化理论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萧县处于一个特殊的地理区位上,虽然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安徽省,但是距离江苏省徐州市更近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被徐州的辐射引力也比宿州市的引力更为直接和巨大。本文从协同学及同城化角度对徐萧区域一体化合作进行研究。

关键词:协同学 同城化理论 徐萧区域一体化

一、必要性分析

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区域协同关系进一步深化

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越来越广泛和顺畅,城市区域已成为相互关联作用的巨系统,任何城镇都不能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独善其身;城市区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整合与协同正在成为城市区域关系的主流。

2、皖东北城市群与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的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近年来皖北城市群中心城市宿州—淮北进一步的协同发展,与徐州都市圈、苏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与位于徐州都市圈、苏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求必然更加迫切。萧县位于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并且位于陇海发展轴线与“徐淮合芜宣沪”发展轴的交汇处,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萧徐一体化的发展是皖北地区与苏北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3、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关联性所在

徐宿淮三市同属淮河流域,萧徐又同属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内,在当前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着的一些共同的难题和利益促使城市之间协调生态环境行为。目前徐州已经开展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研究,落实构建总体规划中“五廊”总目标,提出“两轴、两湖、多片区、多点”生态空间格局,筑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推动《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编制,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在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保护方面紧密融合,转变常规城市发展模式,维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而这些都急需同属一个生态覆盖圈层内的城市萧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取得既定的发展目标和良好的保护效果。

4、萧徐两市城市空间拓展的相向性

徐州整体空间布局发展呈环形放射式,具体为“一核一廊,一主六片”的布局结构。徐州西北翼主要是战略发展和绿色发展空间,东北翼主要是创新和积极发展空间,东南翼主要是创新空间,西南翼由于行政原因,造成缺失。位于徐州西南翼的萧县势必积极利用这个空间优势,成为徐州对的发展功能组团。徐州则可以通过吸引辐射萧县积极融入大徐州城市圈中,完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使城市西翼有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二、可行性分析

1、理论依据充分

协同发展与同城化发展都强调了“共生”、“互补”,规模经济及区域多层次融合,萧县和徐州一体化发展趋势则符合上述理论描述。

2、产业发展既重合又有互补,合作趋于多样化

比较两地发展产业,既有在新材料、新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方面的重合,又有在陶瓷建材、防腐产业等产业互补。在同质性产业上可以企业联合做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产业效益,提升区域产业地位。互补产业则可完善区域产业门类,扩展市场范围,增强区域整体性经济发展。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撑区域合作

萧县轨道交通(又称徐州地铁S4号线、徐萧城际、萧县地铁),是徐州地铁1号线延长线、是全国第二例省际地铁,也是徐州地铁4条城际铁路中开展工作最快的一条城际铁路。宿淮铁路的建成将加强宿州市与苏北地区的联系,构建煤炭等资源向长三角地区运输的快捷通道。

4、共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紧密的区域联系

从历史的沿革上来看,萧县属于徐州管辖期长达2000多年,在解放初期,才变更行政管辖。萧县与徐州市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自古以来地区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萧徐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在铁路网络化、高速通道区域化形势和当前发展水平下,萧县与邻近三市的联系量差别巨大,与徐州市联系无论从绝对联系量还是经济关联度来说都比其他两市的联系要更为紧密。

6、萧徐城市建设面临相同的发展难题

两市的能源利用都是以煤炭为主,煤炭企业众多,塌陷区范围广,面积大,治理困难,经济结构响应国家的政策进行能源开发调控,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方面面临着共同的难题。

三、障碍解读

1、行政区经济壁垒

萧县与徐州市分属于安徽省江苏省,萧县又属于宿州市辖区,萧县与徐州之间不仅有省际区划还有市际区划的障碍,萧徐之间协同发展,则需要跨越两级区划壁垒,这必然将延缓萧徐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2、地区利益障碍

萧县目前由于受徐州的引力巨大,部分产业、市场、人才的培育力不足,消费、人力资源等向徐州流入的现象比较严重,自身利用及技术、人才引进相对不足,萧徐的一体化发展不是简单的萧县沦为徐州的原材料输出地,而是要两地产业互补,市场共同培育,走向区域发展融合,两地和谐双赢的局面。

四、合作路径

1、萧徐空间协同一体化

凤城新区在建筑风格和城市品位方面融入徐州,利用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面向徐州的观光度假居住区,吸引更多的徐州企业和居民来萧居住、投资、兴业。在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借鉴徐州城市规划经验,实施“无缝融城”,力争形成萧县与徐州市连片规划建设的一体化格局。

2、萧徐区域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理想状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实施城乡合理规划管理;第二,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第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3、萧徐产业一体化

萧县以“一区五园”为平台,加速产业融合,主动配套补链,积极承接徐州退城进园项目。

4、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加快郑徐高铁萧县段、萧县符夹线扩能改造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徐州地铁1号线延长至萧县、徐阜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建设S301延伸线(萧徐快速通道)和G310苏皖界至黄口段一级公路,建设S301萧县段、徐州至皇藏峪和徐州至开发区三条旅游公路。逐步实现与徐州城市路网快速对接,促进萧县与徐州互联互通、同城化发展。

5、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

努力破除萧徐两市行政区划、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障碍,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共建共享、流转顺畅、协作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推动重大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萧徐两市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皖东北与苏北地区加快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6、生态化境建设一体化

生态环境同治同管方面,首先要建立信息平台(萧徐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两市的交流与协调;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法规体系,确定体现双方生态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原则;再次,通过省市县政府的行政干预,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整合措施。

五、策略建议

目前从总体上看,萧徐两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合作。一方面两市要从制度的层面上加强彼此在环保方面的投入,特别是从产业结构的层面上实现联动发展,实现两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有关两市利益的流域环境、大气环境等方面应建立跨界环境预警和应急机制,并始终坚持公平的原则,切实维护双方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协同学导论》 哈肯(H•Haken)

【2】评《协同学导论》 张纪岳

论文作者:陈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  ;  ;  ;  ;  ;  ;  ;  

萧徐区域一体化合作研究论文_陈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