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新论论文,产业集群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范建华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一、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在世界文化产业的版图上,诸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中关村,已经成为软件信息产业的地标;而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则是电影工业的代名词;再如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是戏剧艺术的汇集地;北京798是艺术创意集群的典范。这些文化产业集群以其强大的吸纳和辐射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发展速度和效率也成为各国企业、政府效仿的范本,它们共同的特点,则是以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了文化经济规模和范围的扩张。 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要求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提高文化产业间分工与合作的水平,加速文化市场要素的流通,提高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能力。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形态富集,但在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却难以实现规模化。究其原因,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本身并不具独占性,也不具备属地原则。尤其是无形文化资源、活文化资源,尽管孕育形成于某一地区,并带有这个地区浓烈的色彩,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今天,代表着全人类共同需求的文化产品往往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过分强调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不努力尝试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共同需求的文化资源商品化,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于事无补的。 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增加文化产业的要素含量,加强文化产业的要素投入,增进文化产业的要素组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成本与低产出、低质量和低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对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界定为低投入、低消耗和低成本与高产出、高质量和高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事实证明,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但非集约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强调依赖资源消耗,尤其是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产业开发,往往缺乏增长的可持续性。 文化产业的专业化,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放大文化资源的优势,凸显文化品牌的个性。我国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文化产品数量众多,但却缺少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更鲜有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专业的、基于产业链的文化产品生产的分工与合作机制,缺乏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文化市场的逻辑结构,文化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趋势与低端化经营管理矛盾突出,总体上还未形成较强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也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综观世界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集群,无不是建立在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依赖特色区域资源禀赋,或根植于特色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见,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优势,以市场化经济和现代金融手段为杠杆,着力于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优化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是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是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经济地理中,集聚是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的过程,成本、供给与需求决定了产业的关联与流动。正是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要求,使文化产业集群以规模化的空间形态不断进行优势文化要素的整合,广泛地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在一定地理空间和区域内实现集聚。同时,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也是实现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形态。作为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首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其次,其本身的发展也面临着更为深刻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集群的诞生有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文化发展制度的完善,文化发展环境的优化,传统制造业中文化创意因子的提升,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推动传统产业有序升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还是实现文化产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对分工与交换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而两者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导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正是因为不同的要素禀赋专业化的特点,不同资质的禀赋使得不同地区能够诞生不同行业的产业集群,集群的差异化竞争又降低了文化产品的成本,使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速度和规模适度,规模与范围兼具,资源与资本并行,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重,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朝阳产业,是在不断探索和践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方式基础上永远创新、永续发展的新兴业态。 二、有效塑造城市名片 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推动了资源、要素以较高生产效率的形态集约式发展的运行方式,创造出巨大的经济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效塑造了城市名片,使一些发展基础较好、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越竞争条件的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经济文化地标,并且这些集群反过来又有效推动了全球范围内资源和要素的加剧集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拓展了产业集群的市场空间与发展载体。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的有效集聚和生产要素的集中整合,在全球具有文化霸权的绝对优势。例如美国的电影产业主要集中在好莱坞,而电子信息产业则聚集在南部的硅谷,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相似的例子还有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其空间布局呈现出绝对的集中分布格局,有效促进了产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共享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和产业资源配置流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包括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一般又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日本“高速铁路运输系统新干线”包括东海道新干线、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等。由于新干线带来的便利条件,其周边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从而有效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东京是日本的教育和文化中心,文化产业高度发达,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而JR沿线作为城市交通动脉,是商业物流密集区域,也是创意人才的集中区域,动画制作公司沿交通动脉分布构成狭长的动画创意带,不仅可以借助城市文化经济组团的便捷,而且还可以与高科技、金融、高校等单元进行协同创新和事业联盟。 四、拉动并促进就业 文化产业集群的诞生,使相关产业范畴内的大量企业蜂聚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空间范围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加速了人才的流动,对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优化和更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硅谷属于核心文化产业集群从硅谷地区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文化产业集群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产业集群不仅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素质,而且专业化的人才要求与其专业和能力匹配的工资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聚集,也促进了劳动力的优化和配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意城市”的一项研究中表明,文化在创意城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艺术和文化培育了城市的宜居性、社会凝聚力和文化特色。创意部门对城市经济活力的贡献可以根据其在产出、增加值、收入和就业机会方面的直接贡献,及更进一步地通过引发的间接效果来衡量,例如游客游览城市体验文化魅力的消费。另外,积极的文化生活可以为城市的其他行业吸引直接外来投资,因为投资方往往寻找中心城区落地,希望能为员工提供一个愉快、刺激的工作氛围。
标签:文化产业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
文化新理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特征_文化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