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183;系统性#183;开放性#183;动态性——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综合性论文,内涵论文,深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的宏伟目标。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对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主体的综合性奋斗目标
每当我们提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至今仍有不少人把它与“四个现代化”相提并论,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二者之间在内涵上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过程来看,“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起点,没有当时“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就没有现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表述,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是在“四个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而来的。②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来看,“四个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即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求的现代化生产力方面的内容。
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在“四个现代化”所界定的四个方面,还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们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①二者所界定的现代化的领域不同。“四个现代化”主要是界定在经济领域的现代化;而“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之外,同时还包括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现代化。②二者对现代化性质的认识水平不同。从“四个现代化”提法本身看,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现代化的社会性质;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明确界定了我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突出强调了我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本质区别。③二者所要求的现代化程度不同。“四个现代化”是以60年代—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水平为参照系提出来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80年代~90年代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来的,它不仅大大地深化了“物的现代化”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提出了“人的现代化”方面的要求。
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相比,不仅在提法上更全面、更准确,而且在内涵上更丰富、更深刻。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以“四个现代化”为主体的综合性奋斗目标。它表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首先要求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生产力,增强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财富;同时,它还要求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最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社会工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指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现代化。其中,经济上的富强,是一个“物的现代化”过程;政治上的民主和文化上的文明,是一个“人的现代化”过程。所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过程。也正是基于这种“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全面现代化构想,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把其目标转化为“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强调两个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要实现经济上的富强,即经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只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来实现。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决定性条件,是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即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种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存在和发展,反映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客观上要求实行民主化和法制化,即实现政治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客观上又要求意识形态领域中精神文明化,即实现文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社会工程。
为了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系统性社会工程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构建一个同时能够整合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就是党在十五大上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也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系统性社会工程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稳定机制。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文明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开放性可控系统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发展趋势。中国的现代化是全球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西化”是现代化的“原型”。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完全照搬照套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搞“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与“西化”式的现代化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首先,二者在实现现代化方面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上建设的现代化,这与西方国家通过“两党制”或“多党制”轮流执政,在私有制基础上实现的现代化是不一样的。其次,二者在实现现代化方面的起点和途径是不一样的。我国是一个农村占大多数,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由此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农村为起点,通过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现代化,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走的都市化道路完全不同。
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又要从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并且必须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就需要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可控系统。在这个开放性可控系统中,它有一个自控装置,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运作,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开放性可控系统,又是由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发展、稳定三个要素系统组成的。改革是这个开放性可控系统运行的动力,发展是这个开放性可控系统运行的目的,稳定是这个开放性可控系统运行的前提。因此,为了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开放性可控系统顺利运行,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连锁组成的动态性发展过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何在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邓小平同志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思想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①它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奋斗目标静态理解的传统思维定势,按照温饱→小康→富裕这样一个发展序列,使其通过若干个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连锁,组成了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从而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②在这个动态性的现代化过程中,既有分阶段到位的量变,又有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质变,从而实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③它把每一个阶段性目标都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每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都能在生活质量方面上一个新台阶,都能够从中得到一种新的激励,达到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基础上,又适时提出了跨世纪的分阶段实施现代化目标的新计划。即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我国将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下世纪20年代初,我国的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将胜利达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新计划既继承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设想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新成果,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它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动态性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使每个阶段性目标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发展更加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