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关于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制度创新论文,农业产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中,农业属于典型的完全竞争型行业:产品同质性强;交易人数众多;每个交易者都无法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产品的生产和交换都是由市场上“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来自发进行调节,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千百万交易者共同博奕的结果。而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产业组织模式:一体化组织的内部计划取代了市场,有关农产品生产类型与产量的决策不再由单个生产者独自凭借以往的经验和当前的直觉作出,而是由农户根据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进行生产;价格也不再随行就市,而是在合同中事先进行了规定。农业产业化的出现是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一次大变革,是农业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其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为什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采取农业产业化这种产业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又能给参与者——龙头企业和农户带来何种利益?本文试图从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部门的政策选择。
一、传统农业产业的市场结构——农户行为——经济绩效(SCP)分析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和个体(这里指农户和龙头企业)行为由需求条件和技术条件决定;结构决定行为,反之,行为也影响结构、需求和技术;结构与行为交互作用决定绩效,绩效通过反馈又会影响技术水平和结构,引起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新企业进入,对市场结构产生动态影响。
1.传统农业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由于制度、技术和行业特点的制约,中国传统产品市场基本上处于接近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1)农户数目众多、规模小,集中度低。 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交易市场的缺乏,使农户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加上中国人多地少,形成了农业产业中每个农户生产规模狭小,商品化程度低,以及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
(2)经营者交易地位不平等, 区域内供应商垄断和买方垄断现象严重。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农业产业链条截然割裂,把生产加工环节界定给工业部门,把流通环节界定给商业部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不存在利益一致的交换关系,各供销部门、加工部门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必须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超微型化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在有组织的企业面前谈判地位低下,虽然整个行业在全国范围内买者众多,但在区域内呈现出买方(寡头)垄断和供应商(寡头)垄断的特点。
(3 )产品同质性强,价格弹性低。绝大多数农产品品质差别很小,农产品差异化的推行在于新品种的开发和品牌的推广,而由于农产品超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格局,使农业外延式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受规模效益的制约,降低了农户对科技投入和品牌投资的动力。因此,农产品市场除地理位置差异外,基本呈同质状况。
(4)天然的进入机制和高耸的退出壁垒。 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使每个农民出生后自动获得一块土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而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薄弱的农村工业,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十分困难,庞大数量的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制约着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推广。
2.传统农业中农户的行为分析
农户的行为是农户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而采取的战略性行动,它是受市场结构的特点所制约的,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一般来说,一个行业中的经营者获取最大化利润的措施有如下几条:定价策略、规模经济、兼并扩张或串谋、技术创新和广告及品牌战略。由于制度条件的制约,农户无法通过兼并扩张来实现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数目众多的小生产者协商所引起的高额交易费用和“囚徒困境”所造成的高昂执行成本,使行业内的串谋几无可能;技术投入和广告宣传的巨大费用和风险非单个农户所能承受;技术和信息的缺乏使农户只能凭经验和直觉作出决策,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从事其熟悉的常规品种的生产;再加上农民天然的进入机制和高耸的退出壁垒,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所引致的市场行为只能表现在价格竞争上,当供大于求时降价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由于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低,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旦农产品供应量发生变动,价格只能波动更大的幅度才能消除供需缺口。因此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谷贱伤农,“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无序、过度竞争局面时有发生。
3.传统农业的产业经济绩效分析
在传统体制下,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单个农户被动的价格接受行为,使农业产业的经济绩效低下,成为典型的“弱质”产业,其具体表现如下:
(1)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农户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民捕捉、分析信息的能力差,对市场信号反映迟钝,农户的生产带有盲目性和模仿性,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生产大起大落,往往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2)农业比较利润率低下。由于农户,加工、 流通部门之间不平等的交易地位以及农业生产率水平和专业化低下,技术进步缓慢,因而相对于工业来说,农业利润率低下。虽然改革开放后,农产品价格几次大幅度上涨,但仍赶不上农用生产资料的涨价速度,至于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更是无从谈起。
(3)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 人多地少的局面以及科技投入的不足,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增长缓慢,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几乎无法推行。
(4)技术进步缓慢。市场的不确定性、 单个农户的抵抗风险能力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进展缓慢,而政府推动的技术变革又常常因农民所拥有的要素结构和人力资本的限制而受阻。
市场结构和农户行为决定经济绩效,经济绩效对市场结构和农户行为又具有反作用。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个体农户的被动行为,造成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而农民的低收入反过来又导致了资金投入的不足和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差,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农业产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经济利益主体为了获取最大化利润会不断地寻找潜在的获利机会,并通过对现存制度的变革将外部利润内部化以获取追加利益。诺斯认为,外部利润来源于规模经济、外部性、降低风险和节约交易费用,因此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一定社会集团对自身收入预期的改变,都将引起预期成本和收益的变化,从而促成制度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的创新是伴随着以下条件而来的:(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扩展了劳动对象,各种改良、施肥、栽培、饲养、储存、加工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因而迫切需要新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3 )社会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制度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某些利益集团对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的预期发生变化,成为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
现代产业理论认为,产业中的利益主体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如规模经济、兼并扩张或串谋、技术创新、品牌战略)来改变市场结构和改善经济绩效。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中各利益主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获取外部收益而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它用契约方式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效连接起来,通过权利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将外部利润(来自于规模经济、外部性、降低风险和交易费用)内部化,在既得利益无损的情况下,增加了农业产业的总收入。农业产业化作为微观个体的行为选择优点在于:
1.利用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的水平、劳动者的协作水平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程度。专业化水平越高,规模经济越明显,单位生产成本也越低。一般说来,在生产环节,种植业的规模经济相对较小,而在产前、产后的信息收集处理和流通、加工环节,规模经济则十分显著。农业产业化的出现使加工、销售环节获得了稳定、大量的原料来源,因而使用专门技术和专用设备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2.降低风险。人们大多具有厌恶风险的本性,当某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不确定性因素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减少该商品的供给。因此,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常使某些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极度萎缩,甚至不可能发生。这时,通过将风险从厌恶风险或风险承受能力差的人转移给不厌恶风险或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人,旨在获得确定性结果的产业结构的再组织常常能使总利润增加。农业产业化的实施通过将农户的一部分风险转嫁给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组织,使农户获得了确定性的收益,减小了市场风险,而加工、流通部门也获得了稳定的原料来源,使某些产品尤其是特色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大大增加了农业产业的总利润。
3.增加农业投入。在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竞争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投资和品牌投资开发出特色产品和畅销品牌以扩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农户的分散经营使单个农户无法承担投资的费用和风险,而农业产业化通过将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和品牌投资内部一体化,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在获得差异化产品的同时也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使大规模农业投资成为可能。
4.降低交易费用。在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信息是有成本的,而且是报酬递增的。因此,人们从不确定性降低的信息流的递增中可能会获取巨额利益。诺斯认为,最为经济的创新安排可能是一种专业化的企业,因为它不仅供给了信息,而且也实现了潜在的规模经济。当单个农户进入市场时,其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成本十分昂贵,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创新者通常通过将外部交易内部化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效率,从而获取收益。
三、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及政策建议
一个成功而又有效率的制度创新总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具体分为5个步骤:(1)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最先预见到潜在利润并采取行动的集团;(2 )提出有关变迁的方案;(3 )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4)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政府部门的加入;(5)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产业组织的制度创新,同样离不开作为第二行动集团的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推动。因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以推动产业组织创新的顺利进行,形成一个既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同时又能保持竞争活力的“有效竞争”的农业产业组织结构:
(1)加快发育市场体系,消除体制障碍。 政府在体制上要深化改革、消除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在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商品市场网络的同时,加快资金、劳务、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做好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品, 切实处理好产业化进程中产业选择与结构优化的关系,强化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成长产业和朝阳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
(3)在税收、信贷方面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对其投入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
(4)在一些企业尚无力提供而又具有外部效应的基础设施、 信息、科技开发与推广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部门要积极介入,以发挥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