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_台海时事论文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_台海时事论文

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继续朝纵深方向发展,不仅贸易货值快速增长,贸易方式不断向直接形态转化,而且投资层次也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多元化、互补性的经贸格局。

两岸贸易向直接形态转化

1994年两岸贸易关系虽然仍以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为主流,但是,直接贸易以其灵活的形式快速发展,大有取代间接贸易的趋势。在商品贸易继续发展的同时,劳务贸易、技术贸易等方面的贸易形式也不断兴起。

两岸转口贸易是一种以台湾货物间接输往大陆为主流的有限的双向贸易形式。由于优越的地缘、人文以及商业条件,香港在两岸转口贸易中的“桥梁”作用十分明显,绝大多数的转口贸易货物都是通过香港这一“主渠道”中转的。预计1994年经港间接贸易货值将达95亿美元,比1993年的87亿美元增长9%,其中台湾货物转口输往大陆将达80余亿美元,比上一年度的76亿美元增长6%;大陆货物转口输往台湾将达15亿美元,比上年的11亿美元增长三成。

两岸转口贸易发展速度之所以逐步放缓,主要原因在于,一种以“转单不转运”形式出现的“半直接”贸易日益活络,大有取代间接贸易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商船,包括台湾或大陆的权宜籍商船直接往来于海峡两岸,只是在形式上办理转口手续而已,这已是一种客观事实。由于海空运联运提单转运货物及过境货物可以豁免向香港政府报运通关,因此这一部分贸易货值未列入香港海关的统计。据资料显示,1993年两岸贸易总额达144亿美元,其中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为87亿美元,约占总额的60%;而大致有57亿美元的贸易商品是通过“半直通”的渠道进行的,约占总额的40%。1994年前者贸易货值将达95亿美元,而后者贸易货值则为75亿美元左右者之间的比例将进一步拉近到55%比45%:预计1995年这二项贸易的比例将大致持平 各约有百亿美元左右。在今后几年内,后者超过前者的趋势将愈加明显。一旦形成“半直通”贸易主导两岸贸易的新格局,台湾当局的政策开放就不得不面临新的抉择。

实际上,台湾当局对这种“半直接”贸易,由于在技术上无法有效限制,也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时紧时松,基本上保持缄默态度。尤其 两岸货物运输 不得不进一步简化转口程序 如棉花、煤炭等部分大宗原材料及能源的转运。允许国际商船(包括台湾和大陆在海外注册的权宜籍商船)经第三地时只办转口手续而免除装卸过程。这意味着部分货物不须在第三地进港靠泊实施转运,只要在外港或外海取得暂泊浮筒或结关的证明文件 则不违禁。可见,在对待两岸直接贸易问题上,台湾当局的政策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 产生“政策落后于现实”的脱节现象。从目前局势与发展趋势看,虽然由间接“三通”全面过渡到直接“三通”暂时还难以突破与开放,但是,对已经出现的“半直通”予以政策认可则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局部性的直接“三通”也有可能很快将进入试行阶段。

海峡两岸的贸易结构,目前主要表现为台湾机器设备及生产原材料和零组件与大陆农工原料及半成品之间的交流模式。由于台商在大陆设厂日益增多,其工业原材料、半成品、零组件以及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源源不断地输往大陆,结构比重已高达90%以上,主要包括人造纤维、针织品、聚氯乙烯、聚酯纤维、机车、牛马类皮革、无线传输器之零配件等,多属中游工业之半成品;而大陆输往台湾的商品因台湾当局陆续开放农工原料及半成品自大陆转进口(目前已达2000多项)其比重逐步提高,现已超过80%,主要包括中草药 鞋靴半成品及其零件、梭织布、鸟类羽毛、变电器、摄影机及闪光器之配件、感应器、锌、生鲜活鱼等,多属上游工业之初级产品。

两岸经贸联系趋向加强

未来国际经济竞争将是各种比较利益的较量,国家或地区之间利用各自的经济资源优势形成互补、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关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潮。区域间经济相互依赖度的不断加深,决定并规范了两岸经贸的未来走向。台湾欲发展亚太营运中心,必须以整个亚太经济区域市场为腹地,而大陆自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根据“麦肯锡国际顾问公司”的估计,台湾发展亚太营运中心,至少有80%的商机在大陆市场。如果无法开发大陆市场,营运中心的发展前途可忧。据此,台湾在规划亚太营运中心的蓝图时,不得不将开放两岸直航、通商以及人员、资金、资讯交流等作为加速推动的重点工作。一向将开放直航视为政治问题的台湾当局,在经济转型与调整的现实下,将不得不把直航问题与政治筹码脱钩,回归到单纯的经济层面重新界定。目前直航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岛内各航空港与港口正在抢分直航这块“大饼”,踏上直航起跑线前的竞争。

两岸科技产业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如大陆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台湾生产加工技术较高;大陆内销市场广阔,台湾行销能力较强;大陆科技人才队伍庞大,台湾研发资金充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两岸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由大陆着重提供基础科学技术,台湾方面着重提供应用之商品技术,对双方而言是互利互惠的。它不仅有利于两岸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两岸经济的共同振兴,而且有助于台湾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加速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此,台湾当局正在加紧拟定“引进大陆产业技术办法”,着重引进大陆的生物工业、航太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以及光电工业等新兴产业技术。台湾从事技术开发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大陆雄厚的基础科学根基和丰富廉价的人才资源优势后,正结合其较强的技术商品化能力,大力扩展在大陆的技术合作型投资。90年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产业技术合作发展迅速,逐步成为两岸经贸交流的重头戏。1994年两岸召开的各类产业技术合作会议多达40次,台商在大陆的商品展销会、贸易投资洽谈会等更是不断。许多台商不仅致力于大陆高科技商品的投资,而且越来越重视大陆高级人力资源的利用,通过聘请大陆技术人才帮助进行企业的技术开发。可见,两岸的技术合作已正式展开,大陆这块“新生地”对台商具有无穷的商机。

台湾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要求其将视野扩大至整个中国大陆,以自由贸易的经济体制促进其经济对外循环,通过融合并吸纳更多的大陆资源,拓展台湾经济的发展空间,为其产业升级与贸易转型开辟一条出路。岛内民间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加快与大陆经贸交往的步伐。

从两岸贸易总值看,1993年已达144亿美元,分别占大陆外贸总值的7.3%和台湾外贸总值的8.9%;1994年贸易额将进一步提高到170亿美元左右,两项结构比重的指标将分别提高至8%和10%。目前,大陆与台湾相互成为各自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分别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对而言,台湾货物输往大陆的依赖度,即台湾对大陆的市场依赖或大陆对台湾的供应依赖,要远远高于大陆货物输往台湾的依赖度,即大陆对台湾的市场依赖或台湾对大陆的供应依赖。1993年台货输往大陆金额达130多亿美元,分别占大陆进口总额的13%和台湾出口总额的15%;1994年两项结构指标将进一步提高至15%和17%。目前台湾是大陆第四大进口市场,而大陆则是台湾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和香港,若包括香港在内,则逼近美国市场。预计在短期内(1995年前后),中国大陆和香港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从台湾股票市场上“中国概念股”大行其道,也多少可以看出台湾经济的未来走势。岛内赴大陆投资并已正式运转的上市公司股票,1994年受益于快速成长的大陆经济,均获利颇丰。预计从目前至2000年,台湾输往大陆的资金将不断增加,流速将进一步加快,流量也将保持每年数十亿以至上百亿美元的规模。总之,海峡两岸因为高度互补的经济条件以及血缘、地缘与文化背景等特殊因素,彼此之间的经贸交流与经济整合的速度尤为令人惊叹。

标签:;  ;  ;  ;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_台海时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